正文 第12章 科學思想(11)(3 / 3)

對於什麼是我們知識的源泉,波普爾認為,我們的知識有各種各樣的源泉,但沒有一種源泉有權威性。一個實驗也可能增加我們的知識,而且還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增加。關於我們知識的終極源泉的這種哲學理論的根本錯誤是,作者指出,它沒有十分明確地區分起源問題和正確性問題。作者舉例說,就編史工作而言,這兩個問題有時可能重合。一個曆史斷定的正確性的問題可能隻可用或主要用某些史料的起源來檢驗。但是一般說來,這兩個問題是不同的。我們一般不通過追溯一個斷定或信息的源泉或由來去檢驗它的正確性;而是通過批判考察所斷定的東西也即被斷定的事實本身直接地檢驗它的正確性。

作者提出一種分界標準,他建議應當把理論係統的可反駁性或可證偽性作為分界標準。按照這個觀點,一個係統隻有作出可能與觀察相衝突的論斷,才可以看作是科學的;實際上通過設法造成這樣的衝突,也即通過設法駁倒它,一個係統才受到檢驗。因而可檢驗性即等於可反駁性,所以也同樣以此作為分界標準。

作者的一個重要論點是:人們甚至可以在一種理論受到檢驗之前就知道,它如果通過了某些檢驗就將比其他理論更好。這個論點意味著,人們擁有一種相對潛在的令人滿意的標準,或者說是潛在的進步標準,甚至在人們還不知道一種理論能否受判決性檢驗而在實際上成為令人滿意的理論之間就可以用上去了。

作者認為,人們應當放棄終極知識源泉的觀念,承認一切知識都是人的知識;承認知識同我們的錯誤、偏見、構想和希望混在一起,人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探索真理,盡管它是不可企及的。人們的探索常常為靈感激發,但我們必須提防這樣的信念(盡管我們刻地感受到它):我們的靈感帶有權威性、神性或類似的性質。如果人們因而承認,在我們知識的整個範圍內找不到任何不能批判的權威,無論它怎樣深入未知的範圍,那我們就可以毫無風險地保留真理超越人的權威這一觀念。

進而,作者認為,批判形式的理性主義、尤其是對客觀真理的權威的信仰,對於一個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礎上的自由社會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種批判態度同時也為調和理性主義和傳統主義留下了餘地。批判理性主義者可能讚賞傳統,因為雖然他相信真理,但他並不相信他自己確實占有了真理。他可能認為通向真理的每一步、每一途徑都是有價值的,甚至是無法估量的價值;他可能看到,我們的傳統常常有助於鼓勵這一步步的逼近,也看到,如果沒有一個理智的傳統,個人就幾乎不可能向真理邁進哪怕一步。

精彩語錄

1、我們動輒尋找規律性,把規律強加於自然。這種傾向導致教條思維,或者更一般地導致教條行為:我們期望規律性無所不在,甚至試圖在子虛烏有的地方也找到規律性,不屈從這些企圖的事件,很容易被我們看做一種“背景噪聲”;我們墨守自己的期望,甚至不恰當時也堅定不移,然後就要承認失敗。這種教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它是這樣一種情境所要求的:隻有把我們的猜測強加於世界才能應付。

2、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的標準是它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或可檢驗性。

3、因此,科學必然開始於神話和對神話的批判;既不是開始於觀察的集合,也不是開始於發明實驗,而是開始於對神話、對巫術技巧和實踐的批判討論。

4、一旦我們認識到下述事實,就不得不拋棄這種觀點了:我們每個理論所描述的世界,可能本身又要由用其他理論描述的深一層的世界來解釋,這些理論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普遍性和可檢驗性。5、這就是試探和錯誤——猜測和反駁的學說。……由於這種程序有邏輯理由的支持,我覺得這種程序也可以應用到科學領域裏來;科學理論並不是觀察的彙總,而是我們的發明——大膽提出來準備加以試探的猜測,如果和觀察不合就清除掉;而觀察很少是隨便的觀察,通常按固定目的進行,旨在對所檢驗的理論盡可能徹底駁倒。

《科學與啟蒙運動》

作者:托馬斯·L·漢金斯(美)

成書時間:1970年

推薦版本:複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