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科學思想(11)(1 / 3)

作者在詳盡地利用具體實例分析了封閉政治的決策過程之後,發人深省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能否找到一種最為合理的決策方式?作者認為,這是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也許是有組織的社會所產生出來的最難對付的問題,肯定沒有簡單的答案。然而作者指出:“盡管答案沒有出現,但是我認為,我們已經前進到可以知道哪些事情是應該避免的了。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存在一位唯一的在科學上總管一切的人是危險的。尤其危險的是,在沒有科學家同他有密切的接觸,卻由政治家圍著他的情況下,讓他掌握大權。那些政治家會把他看成是十分英明、通曉一切的教授。”作者還告誡說,有一種科學家,不能讓他們有任何決策的權力。這種人對於新發現、對於掌握某種秘密或訣竅有一種沾沾自喜的感覺。作者指出:“任何陶醉於新發現的人都是禍害,……他越是對他自己的新發現有一種親切感,他的判斷就越糟糕。”因為這種人會認為,沒有人會像他自己那樣充分地理解其中的奧秘與其中的困難。這會使他忘乎所以,以為別人不可能做出類似的新發現。那些陶醉於掌握某種秘密和訣竅的人有著完全類似的愚蠢之處,必須把這樣的人堅決地排斥在決策過程之外。

作者認為,如果政府要做成一件事,在適當條件下組織一個委員會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這個委員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委員會的目標必須明確,不能過分龐大;二是委員會必須被安置在政府組織內,使他們能夠通過接觸而了解政府機器;三是委員會必須擁有或獲得采取行動的權力,至少它需要有視察和追詢的權力,免得他們太遠離可能要去執行這些決策的人們。

在這篇講演的最後,作者希望科學家能夠活躍在政治的所有層次中,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作者認為,預見並不完全是知識,而是科學家在他的科學經曆中獲得的某種東西。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具有預見,但是如果他們本來具有一點點這種素質,那麼他們的經曆就會比其他任何領域工作的人的經曆給他們以更多的機會來把這種素質發展起來。因此,本書通篇充滿了對科學及科學家的重視與期望。

精彩語錄

1、這種對科學的不理解,比我們體會到的要普遍很多,它在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並且給整個“傳統”文化增添了一種非科學的味道,這種非科學的味道經常轉變為反科學的情緒。

2、一方是文學知識分子,另一方是科學家,並尤以物理科學家最具代表性。雙方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互不理解的鴻溝——有時(尤其在年輕人中間)還存有敵意和反感,但大多數是缺乏理解。他們對對方都有一種荒謬的、歪曲了的印象。他們處理問題的態度是如此不同,以至於在情感的層次上,也難於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礎。

3、任何陶醉於新發現的人都是禍害,……他越是對他自己的新發現有一種親切感,他的判斷就越糟糕。

4、盡管答案沒有出現,但是我認為,我們已經前進到可以知道哪些事情是應該避免的了。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存在一位唯一的在科學上總管一切的人是危險的。尤其危險的是,在沒有科學家同他有密切的接觸,卻由政治家圍著他的情況下,讓他掌握大權。那些政治家會把他看成是十分英明、通曉一切的教授。

5、所有這一切隻有一條出路,自然,這就是重新考慮我們的教育。

6、科學確實是一種文化,不僅是智力意義上的一種文化,而且是人類學意義上的一種文化。

《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

作者:卡爾·波普爾(英)

成書時間:1963年

推薦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簡介】

卡爾·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年),當代西方知名的科學哲學家和社會哲學家,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波普爾1902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血統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在那裏生活到30餘歲。1928年獲得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波普爾於1945年成為英國國民,在倫敦經濟學院任教,是研究邏輯與科學方法方麵的教授。波普爾還獲得過英國女皇頒授的爵位。

波普爾的成就主要來自他所研究的科學哲學領域。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發端於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邏輯實證主義,波普爾由此打開了西方科學哲學空前的繁榮局麵。波普爾的科學哲學被稱為批判理性主義,是針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經驗主義科學哲學而提出的。後來,他根據這個基本觀點建立了理論形態嚴謹的“猜想-反駁方法論”。這個科學方法論就是他的科學哲學乃至整個哲學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