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的著作有:《力學和物理學的微分方程》、《機械論物理學的終結》、《現代物理學的解釋和曲解》、《物理學的基礎》、《相對論:一個豐富多彩的真理》、《物理學和哲學之間》、《現代科學及其哲學》、《維也納學派的科學世界觀》等。
【內容提要】
作者說,19世紀和20世紀科學的進展使得空間和時間的距離大大縮短了,人們所掌握的力量加強到難以想像的程度,但是現代文明的許多批評家會指出:盡管有些成就,人類卻沒有更為幸福,今天反而麵臨著危險,而這危險的根源就在於這些科學成就。有些著作家把這種不幸情況的責任歸咎於今天社會科學的進展遠遠落後於物理科學。另一些作者則喜歡指出,人們對道德知識和哲學知識的支持不及對物質世界知識的支持。對此,作者認為,如果我們用比較抽象和比較概念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就可以說,科學和哲學之間的破裂應當歸咎於科學無力使其進步為人類造福。頗有一些宗教界、教育界甚至政界的領袖曾勸導人們說,為了加速人文學科(Humanities)的進展,必須用行政手段來限製科學的進展。這樣用行政手段和財政手段來提高道德價值的做法,很難行得通,而且也不可能是政府和負責的社會集團所真正希望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集團悲歎本國在訓練科學家方麵落後於其他國家,要求撥出更多的經費來訓練自然科學家。這些互相衝突的目標怎樣加以調和呢?作者稱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說明,為了提高人們對於世界的道德和哲學方麵的興趣,並不需要減弱自然科學的研究和教學。
正如本書的題目所提示的,作者說我們把科學的哲學看成是我們所必須尋求的“缺少的環節”。人們對於這一領域的介紹,常常從一種半通俗半神秘的科學概念出發。而另一些人的介紹中則把科學同一種實際上僅僅是一個邏輯符號體係的哲學聯係起來,而沒有接觸到曆史上各種哲學體係。但是,正是這些哲學,它們為支持各種生活方式,特別是為支持宗教和政治信條而服務。作者說該書試圖據以出發的途徑,是科學家能以最大的創造精神和批判精神來理解科學的途徑。可是,我們也試圖同唯心論和唯物論這些曆史上各種類型的哲學建立聯係,而這些哲學實際上是為支持道德、宗教和政治信條而服務的。
作者說,隻要我們了解一下20世紀科學上最有創造才能的人物,我們就能發現,這些最偉大的人物都曾強調科學和哲學之間的密切聯係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我們想起科學的基本變化總是引起了對哲學基礎的更深的發掘,那麼,富有創造才能和想像力的人對科學的哲學方麵的這種興趣就可以理解了。比如從托勒密體係過渡到哥白尼體係,從歐幾裏得幾何過渡到非歐幾裏得幾何,從牛頓力學過渡到相對論力學和四維彎曲空間,都曾使我們對世界的常識解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鑒於所有這些考慮,凡是要對20世紀科學獲得令人滿意的了解的人,都必須吸取大量的哲學思想。但是,作者很快就會感覺到,即使要徹底了解任何曆史時期所發生的科學,同樣也該吸取大量的哲學思想。
許多不同行業的著作家都悲歎我們現在的文明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我們科學的迅速進展同我們對人類問題的了解的無能為力,兩者之間存在著一條很深的鴻溝,或者換句話說,科學同人文學科之間存在著一條鴻溝,而在以前各個時期,這條鴻溝上有著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作為渡橋。科學一方麵要同硬碰硬的事實發生關係,另一方麵又要同概括性的觀念發生關係。科學所教導我們的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大學教育者給學生的主要東西應當是使他們對於用抽象的原理來貫聯硬碰硬的事實的可能性發生興趣。這是大學教育最吸引人的課題。因此,作者認為,如果不要使我們目前世界中起巨大社會作用的科學家變成一群書呆子,那麼,對於這種人的教育不應當隻限於單純技術方麵,而應當充分注意哲學方麵以及科學在整個人類思想領域中的地位。
作者說,科學進展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並不都是來自像電視或者原子能那樣使人類生活更加愉快或者更加不愉快的技術發明。我們的地球是在空間中運動的哥白尼體係,使我們對世界的描述不能用人類為了描述日常經驗中的動態而發展起來的常識概念來表達。牛頓力學中“引力”和“質量”概念,這兩概念也不符合於這些詞的常識意義的。這些新理論所引起的激動,遠遠超出了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小圈子之外,人們對它的興趣勝過於對許多純技術進展的興趣。作者強調,這樣的現象在學術史中一再出現。在20世紀開頭25年中受教育的人,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宣布所引起的震動的見證人,相對論是不能用自古以來用來描述我們的空間和時間間隔的經驗的常識概念來表達的。同樣,處理原子和亞原子(subatom)粒子的理論(量子論)也不能用速度和位置、因和果、自由和決定論這些常識概念來表達。我們看到,在一切時代,科學進展對常識的自然解釋的影響都是很強烈的,它引起人們對科學的興趣,不亞於對技術進步所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