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需有利無害
食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吃的食物最起碼不會對身體有多大害處,保證身體的健康,這樣才能談食物養生,所以在食補過程中,食物的衛生問題就要放在第一位。
食物本身一般並不含有有害因素,或者含量極少,但是,食品從種植、養育到收獲、屠宰,從生產、加工、貯存、運輸、銷售、烹調直到食用的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某些有害因素,從而使食品受到汙染,故我們應少食或不食被汙染的食品。
從我們國內來看,酒這個東西是到處可見的,而且也是跟我們的飲食密不可分的,比如說朋友聚會、婚喪嫁娶,都離不開酒。酒對於人體來說,少量飲用有活血通脈、助促藥力、消除疲勞、使人輕快的作用。但是飲酒過量就會損傷身體,例如過量飲酒與門脈性肝硬化有極為明顯的關係。乙醇的食入量與肝損害成正比,每日每公斤體重飲1克酒是避免肝損害的安全量的上限,超過2.5克/公斤體重時肝髒損害率就明顯增加,到達7.25克/公斤體重時就必然引起肝損害。因此,60公斤重的人,預防肝髒損害的飲酒安全量上限是,每天飲用60度的酒100克,或啤酒3瓶,或黃酒500克,但是還應考慮個體差異,故一般每天攝入純酒精的量應限製在45克以內,相當於啤酒2瓶。切忌空腹飲酒,空腹飲酒對健康損害更大。
茶是我國人民喜愛的一種常用飲料。飲茶對人益多害少,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及其他有益物質,可以起到醒腦、強心、利尿和增加血管韌性的作用。飲茶的好處雖多,但也應適度。
飲茶過多過濃可加重心髒、腎髒的負擔,某些人還可以引起興奮、心率加快、失眠等情況,並且還會引起維生素B1缺乏症;影響鐵質吸收(濃茶明顯),某些消化性潰瘍病人還會引起胃痛等。
飲食需節製
食物養生中有一種饑餓療法,饑餓療法一般用於老年人養生,但是在常人中並不是說就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吃就怎麼吃,比如一些高熱量食物,過多的食用就會導致身體肥胖,這也是社會中常見的人群,如果體重超過標準的30%~50%其死亡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出1倍(低於標準體重15%者的死亡率是人群中最低的,所以這是最理想的體重)。飲食過多者還易患高血糖、高血脂,並常誘發膽石症、膽囊炎等。進食過飽使血液較多地集中在胃腸部位,造成心、腦等重要器官缺血,易致困倦、工作效率降低。因此,除一餐的飲食量要節製外,還應少食多餐,這樣不但能使人不至於肥胖,而且有益於心髒的健康。兒童也應控製飲食,俗話說:“若要安,須帶三分饑和寒”,故醫家們都主張飲食控製應從小做起,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日尤須重視。
我國古代養生學家均主張晚飯少食。如果夜間血液中經常保持高脂肪含量,會導致肝髒合成膽固醇增多,最終造成動脈硬化,故晚餐不宜過食肥膩之品。其次,飲食不宜過鹹,因食鹽起著高血壓觸發劑的作用。某地調查發現,每天吃10克食鹽的人群,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增加2倍的人群,其高血壓發病率也相應增加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