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物的性能
根據中藥博大的理論,我們可以認識到食物不僅有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同時食物還可以治療我們身體的疾病。我國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可見食物本身就具有“養”和“療”兩方麵的作用。而中醫學則更重視食物“療”、“治”方麵的性能。
食物的性能又稱性味功能。食物性味是指食物的“四氣”、“五味”,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與味,性味不同,其功效作用亦不同。故食物療法,必須講究食物的性味。食物的性能,又簡稱食性、食氣、食味等,是指食物的性質和功能,是認識和使用食物的重要依據。各種食物由於所含的成分及其含量的不同,因此對人體的保健作用也就不同,從而表現出各自的性能。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方麵。
食物的五味,是指食物具有酸、辛、苦、甘、鹹五味。五味的實際含義不隻是味覺的概念,更主要還含有功能的內涵。不同味的食物,其功效各異。
食物的五味
辛辣味
此食物有發汗解表、行氣、活血、化濕、開胃等作用,多用於治療表證。屬於此類的食物如生薑、蔥、白蘿卜、洋蔥、芥子、大蒜、大頭菜、芹菜、辣椒、花椒、茴香、芫荽、胡椒、酒等。這些食物對於感冒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以及肝胃氣滯飲食不香、胃脘不適、脅肋脹痛等病症較為適宜,多食則散氣耗津。
甘味
此類食物有補虛、和中、緩急止痛等作用。一般用於治療虛證,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飲食減少、脘腹疼痛等症,多食則窒塞、滯氣,使人滿悶不適。屬於此類的食物如蜂蜜、番茄、蓮藕、絲瓜、竹筍、馬鈴薯、菠菜、黃花菜、南瓜、芋頭、扁豆、豌豆、胡蘿卜、白菜、冬瓜、黃瓜、豆腐、黑豆、綠豆、赤小豆、黃豆、薏仁、蠶豆、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米、大麥、木耳、蘑菇、甘薯、蜂乳、白木耳、牛奶、羊乳、甘蔗、柿子、蘋果、柑、西瓜、甜瓜、香蕉、桃、羅漢果、桑椹、荔枝、龍眼肉、黑芝麻、油、栗子、大棗、無花果、葡萄、胡桃仁、百合、黃魚、泥鰍、鰱魚、鯽魚、龜肉、鱉肉、鯉魚、田螺、鱔魚、蝦、豬肉、羊肉、鹿肉、雞肉、牛肉、雀、狗肉、貓肉等。
酸味
此類食物有斂汗、止瀉、澀精等作用。用於治療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症,多食則引起筋脈攣縮。屬於此類的食物如烏梅、楊梅、木瓜、醋、柑、橙子、檸檬、杏、枇杷、山楂、芒果、李子、葡萄、桃、石榴、橄欖、番茄等。
苦味
此類食物有清熱、瀉火、燥濕、降氣、止咳平喘、解毒等作用。用於熱性病發熱、煩渴、氣逆咳嗽喘氣、嘔吐諸症,多食則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滑瀉。屬於此類的食物如苦瓜、苦菜、慈姑、茶葉、酒、醋、苦杏仁、百合、海藻、白果等。
鹹味
此類食物有軟堅散結、瀉下、補益陰血作用。用於痰淤互結引起的病症,如痞塊、瘰鬁結核、癭瘤等病症,多食則氣血凝滯。屬於此類的食物如食鹽、海帶、紫菜、海蜇、龜肉、海參、田螺、豬肉、豬血、淡菜等。
食物的五味會影響人體的五髒,他們之間有著對立和統一的聯係。一般說來,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鹹入腎。因此,在利用食物治病的時候,應根據病情的需要,選用適當的食物。實踐證明,心、腎之病忌鹹味,脾胃病忌酸味,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孕婦及老幼宜淡味,熱性疾病宜苦味,清瀉宜淡味,滋補宜甘(甜)味,但甜而不濃,淡而應帶微鹹。總之,藥膳必須掌握食物的不同性與味,才能應用確切,以便取得預期療效。
食物的四氣
食物除了有五味外還有四氣。食物的四氣,是指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性質,也稱四性,因為涼僅次於寒,溫與熱性質相近,所以實際上是寒、熱兩個方麵的性質。確定食物“性”的依據和藥物是相似的,隻是對象不同而已。也就是說,食物的性是從食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中概括出來的,與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由於性味不同,功效作用有異,故藥膳選擇食物時,應注意其性味要符合疾病的性質,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