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腎與膀胱相表裏(2 / 2)

腎還主骨,因為牙齒也是骨的一部分,所以,牙齒的生長也有賴於腎精的充養,腎虧了,牙齒也會受到影響,輕則牙齒就會鬆動,嚴重了牙齒就會脫落,人到老年了,牙齒就會慢慢脫落,就是腎氣越來越消弱造成的。腎陰不足,髓減骨弱,骨骼失養,故腰膝酸痛;腦海失充則頭暈、耳鳴。心腎為水火相濟之髒;腎水虧虛,水火失濟則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寧,而見失眠多夢;相火妄動,則陽強易舉,心火不寧,擾動精室,而致遺精;婦女以血為用,陰虧則經血來源不足,所以經量減少,甚至閉經;陰虛則陽亢,虛熱迫血可致崩漏。腎陰虧虛,虛熱內生,故見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幹顴紅,溲黃便幹,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

我們從電視上或者是從書本上經常會看到古人有練功修道養生法,這個練功修道的主要步驟就是“還精補腦”,所謂的“還精補腦”就是補充腎的精氣。要想身體的質量得到一個長久的健康狀態,就要使腎的精氣充足,而不是停留在一個“溫飽”的狀態,所以養腎就顯得非常重要,養腎健腎對有些人來說就是他們的目標。腎髒有補而無瀉,意思是說腎髒一般都是顯得虧欠,而強壯或者是腎氣飽滿的時候不多。練功修道常見的方式就是參禪打坐,打坐也有男女之分,打坐時男子意守“丹田”,女子意守“命門”無非是要增強人體的“元氣”。所謂元氣,就是先天之氣。先天之氣在哪裏呢?就儲存在兩腎之中。但腎的先天之氣,在成年時,已經完成了一般人的生長需要。也就不繼續“噴薄”而出,人也就開始“物壯則老”了。為什麼說年輕時是“人找病”,而年老時是“病找人”呢?就是因為“元氣”的盈虧造成的。但腎髒補之並不是很容易,原因是五髒六腑維持一般情況的“溫飽”,即使沒有充沛的“元氣”供應,也仍然可以達到自身的滿足。身體也就不必費力非要激發腎髒先天的功能了,沒有需求就沒有創造。

人們都說“西醫治表,中醫治本”。中西醫到底不同在什麼地方呢?關鍵就在於中醫將人體的各個部分視為一個互相聯係的整體,而連接這個整體的就是經絡。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經絡,就不明白為什麼牙齒鬆動會與腎有關,更不會明白腎經上的問題為什麼會表現在膀胱經上。

《黃帝內經》上說“腎開竅於二陰”,這其實就是指腎與膀胱相表裏。腎是作強之官,腎精充盛則身體強壯,精力旺盛;膀胱是州都之官,負責貯藏水液和排尿。它們一陰一陽,一表一裏,相互影響。

在功能上腎和膀胱的區分還是比較大的,膀胱的功能主要是貯存和排泄尿液,這些尿液來源於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食物經過消化係統化為津液,津液又通過血液循環把營養分布到全身以供機體的需要。而一些多餘的津液,就會通過排泄係統排出體外,排泄係統一部分是我們的皮膚,皮膚經過流汗把一些多餘的津液排出體外,但是最主要的排泄係統還是人體的膀胱,那些多餘的津液大部分通過膀胱的儲存變為尿液而排出體外。所以,當腎氣不足時,就會出現小便頻數,遺尿等症;若膀胱有熱,就會出現小便不暢,排尿困難。

在排泄係統中腎的主要功能是把水和氣分開,水和氣經過腎的作用被傳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從而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腎的“氣”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腎不能進行氣化作用,人體多會出現哮喘病症,影響人的呼吸。腎的“水”作用不僅表現在排尿方麵,而且還會體現在唾液上,口水多或者是經常吐唾液的人一般都是腎虛的表現,所以盡量不要養成吐口水的習慣,因為經常吐口水會使腎氣外泄。哈欠多的人是腎虛;腰不能挺直的人是腎虛;麵色發黑的人是腎功能衰竭;關節發出聲響的人,腎功能不夠強健;一般人都會認為,結了婚的人才會腎虛,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因為腎為先天之本,所以從小就應該補腎。如:小孩夜間哭鬧、不蓋被子,這都是腎陰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