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從五行到五髒(3 / 3)

火對應心髒、小腸

在五行中,心是主火的屬性,有一句話叫做“怒火攻心”,說的就是心在五行中的屬性,心在人體內是非常重要的,它主宰著這個人體的活動,統管機體各部,使之協調活動,在髒腑中居於首要地位,所以“五髒六腑,心為之主”。

主神誌

心煩意亂就會導致神誌不清,神誌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精神狀態、意識、思維活動等,這些機能活動都由心來主管,心是我們內髒的最重要的部分,有內髒之首的地位,心功能的正常與否影響著我們精神,如心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就會出現失眠、多夢、健忘,甚至精神異常、胡言亂語、思維混亂、意識朦朧或神誌昏迷等症。

主血脈

人的心髒是血脈最密集、最豐富的地方,心髒的好與壞可以從人的麵部表現出來,因為人的麵部同樣血管豐富,故從麵部的色澤上能反映出心氣、心血的盛衰。心功能正常時,人的麵部一般都是紅潤光澤,看起來精神很好;如果一個人的心功能衰弱,那麼看起來就像沒什麼精神,而且麵色也會比較蒼白。血液之所以在脈管內循環不息,營養全身,主要是靠心的功能,心髒在不停地跳動,把血液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人體的各個部位,又經過收縮的形式把血液回流到心髒,這樣不停循環著,人體才得以正常運行。脈與心相連,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氣的強弱,心血的盛衰直接影響血液的運行,都可從脈搏上反映出來。

開竅於舌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病症就是如果舌頭出現白斑或者是潰瘍,一般我們都知道,這是上火了,所以舌頭能夠預示我們的身體健康狀況,能夠提前反映心的健康狀態,所以中醫上就有“心氣通於舌”、“心開竅於舌”及“舌為心之苗”的說法。

小腸的主要功能有三種,即消化、吸收和分泌及運動功能,其中以吸收和分泌功能為主。

在消化係統中,食物在口腔和食道內實際上不被吸收。在胃內,食物的吸收也是很少的,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和鹽類。因此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胃中水穀進入小腸後,由小腸進一步消化,使清者吸收,再通過脾的轉輸而注入身體各部,成為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濁者或下注大腸,或滲入膀胱,形成大小便而排出體外。所以小腸有病時,除影響消化吸收外,還會出現大小便的異常,但小腸的這些功能,又往往包括在脾髒功能之內。

由此看來,中醫上所說心包括了循環、血液、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係統等。一些常見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患、血液疾患、神經精神疾患、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舌體疾患等,一般都由心引起的。小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有病時主要表現為消化吸收不良和大小便異常。

因水克火,腎髒與心髒兩者間若無法達到平衡對身體將會造成危害,如水過於旺盛則氣血將無法正常運行,如火過於旺盛則將反製水,我們常說的火氣過大即是一例。

土對應脾、胃

《脾胃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髒。脾胃既是人體五髒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穀之海。在五行中脾胃對應的是土的屬性,如果土屬性不正常就會導致脾胃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如果脾胃出現虛弱的症狀,人體就會出現胃脘冷痛、腹滿腸鳴、大便溏稀、惡心嘔吐、呃逆嘔吐等。現代人胃痛、腹脹、腹痛、嘔吐、反胃、噎嗝、腹瀉、便秘等,都是腸胃不適的表現。又因其顏色為黃色主肌肉,我們常說的“麵黃肌瘦”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了解了脾胃在五行中是土屬性,所以脾胃的功能會受到土質非常大的影響,因為脾胃是儲存食物分解食物的場所,所以食物生長的土質會對脾胃影響非常大,土質過硬或過於鬆軟乃為吸收水分不足或排出不良囤積於腸道所引起,而水分除日常之補充外其不足與過多則因水之排解、木之吸水性、火之燃燒有關(水分過多可由腎髒、膀胱排出,不足將對人體造成重大危害,如代謝不良毒素囤積體內等)。

脾髒對體內的水液有著調節的作用;水液在人體不停地循環著,所以人體才得以正常,如果水液循環不暢通,就會導致人體內某一部分出現積水的症狀,水液不暢通多是由於脾髒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形成的。如果水液停於頭部則覺頭部沉重;停於胸膈則胸悶嘔惡;停於肺部可凝聚為痰;停於體腔則產生胸水或腹水;停於腸道則見腹瀉;停於肌膚則見水腫;充溢四肢則身困體乏等等。

因土生金所以土質不良將無法生金,就是無法產生健康的皮膚(有光澤)及容易長青春痘,外在的皮膚因素則源於長期使用堿性清潔劑而破壞原有之酸性健康皮膚質(酸性可以抑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