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從五行到五髒(1 / 3)

4.從五行到五髒

五行學說是中華醫術五千年來根據實踐經驗而歸納出的金、木、水、火、土五種相生相克的五行理論,在中醫上,它全麵地描述了人體器官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也跟大自然的五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體的五個髒器具有五行的屬性。

五行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同樣,與五行對應的人體五髒六腑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五行之間的關係來解釋,因此人體有了病變時,絕非隻是某一髒器的失調引起。例如腎機能低落時,由於腎水不足無法滋潤肝木,就會導致肝火過於旺盛。肺與大腸相表裏,五行屬金,肝火過旺就會導致大腸為了達到製衡作用,而必須吸收大便裏的水分來支援肝木,以此來緩解肝火太旺,因此肝火太旺就會導致大便的水分不足,從而引起便秘。肝髒相當於人體的解毒工廠,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當肝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時,人體血液中的毒素就不能被完全化解,這樣就會使腎髒的負荷加重,腎髒的作用是濾除人體血液中的汙物和酸毒,腎髒負荷不斷加重,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腎功能衰退。

五髒之間的相生相克的關係保持了人體內部的平衡,從五行上看內髒的關係是: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穀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腎水之精以養肝木,肝木藏血以濟心火。這就是五髒之間的相生關係。但是五髒之間又是相互製約的,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製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鬱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製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這就是五髒之間的相克關係。

中醫學正是利用了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與自然環境及氣候、飲食等的關係。

金對應肺

肺位於胸腔,上達氣道,喉為門戶,開竅於鼻,為氣體出入之所,司呼吸,主氣的生化和分布,助血液循環而貫通百脈。

主呼吸之氣

肺利用呼吸作用,吸進自然界的氧氣而把二氧化碳等無用的氣體排出體外。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呼吸通道比較順暢,呼吸也很均勻,如因病邪所傷致使氣機不暢,肺氣壅塞引起呼吸功能不調時,則有咳嗽、氣喘、呼吸不利等症狀。

主真氣

我們吃的食物經過胃的消化以後而產生氣體與經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空氣相結合,形成了所謂的真氣,那麼什麼是真氣呢?真氣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它的生化、分布與調節均有賴於肺,即肺主一身之氣,故肺氣虛時可見體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等氣虛的症狀。

肺主宣發和肅降

一般情況下肺氣的宣發是比較通暢的,肺氣宣發順暢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如外邪犯肺,肺氣失宣,可引起氣滯胸悶、咳喘等症狀。肅降就是清肅下降的意思。肺氣能夠正常清肅下降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如病邪犯肺,則可使其肅降功能失常,引起咳喘或水濕停留、尿少、水腫等症。宣發與肅降這兩種功能互相協調,一方麵使氣和津液輸布於全身,另一方麵又能使機體不至於發生氣滯、氣逆和水濕停留等病變。

主通調水道

人體內水液的運行是通過多個渠道的,水液依靠肺氣的通調,經過脾氣的轉輸到達腎,再由腎氣的開合及膀胱的氣化而排出體外,各個環節都順利,我們的小便也會非常順暢。肺在這個環節中起到了推動作用,它能夠完善地通調水道,主要是靠肺氣的肅降作用,肺氣的肅降使得水液流經腎髒再下注於膀胱,排出體外,這一係列的運動都離不開肺的功能。如外邪襲肺,肺氣不宣,肅降無能,水液不得通調,則可出現小便不利、浮腫等症。故有“肺為水上之源”的說法(金生水)。

主聲

聲音是由氣生成的,氣是由肺吸入而又排出來的,所以聲音的產生與肺的功能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肺氣充足,人的發聲就會很響亮,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肺氣不足的話,那發出來的聲音也就會很微弱,而且聲音短暫不能持久。風寒襲肺時,肺氣閉塞,可出現聲音嘶啞或失聲。

開竅於鼻

鼻子是排出氣體的外部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所以肺吸入空氣以後經過轉化最後由鼻子排出體外。肺氣正常,則鼻竅就會正常,通氣也比較通暢,嗅覺也會很靈敏。如果肺得了病,那麼肺氣不能正常排出體外,就會造成鼻腔出現問題,進而引發鼻塞、流涕、嗅覺異常,甚至出現鼻翼扇動、呼吸困難等症。

肺合皮毛

皮毛就是指人體的外表肌膚和人的一些體毛,他們是人體抵禦疾病的第一道防線。肺將衛氣和津液通過自身的功能輸布到人體的外表肌膚,從而使我們的肌膚維護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外表肌膚和這些體毛更好地為我們的健康服務。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汗孔開合正常,機體不易受外邪的侵襲。若肺氣虛弱,則衛外之氣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並易受外邪侵襲而經常感冒,而外邪侵襲肌表,又多引起肺的病症。肺與肌表、皮毛關係密切。中醫有“肺與皮毛相表裏”、“肺合皮毛”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