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成就大業之基(1 / 1)

人才是成就大業之基

知識就像源泉。掌握了知識可以表現在禮儀上的人,可以說是人們的老師。智慧可以磨礪,有了智慧並輔助、警示人們的人,可以說是人們的朋友。依據法度嚴守職責而不亂為的人,可以做地方的官員。隻圖眼前的快意,一呼百應的人,是下等的奴隸。所以說最明智的君王以師為輔佐;中等的君王,以朋友為輔佐;下等的君王以官吏為輔佐;危亡之君,以下等的奴隸為輔佐。

事業乃是人才創造的,人才又有大小、高下之分,智慧又有愚笨、賢能、不肖的分別。所用的人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不相同。所以,用人不僅要以天下大才、大賢的人委以重任,而且貴在能選用勝於自己的人而委以重任。能選持守道德不願受人用的人為己所用,就更見自己的廣大而無所不包容。這樣不僅朝中沒有靠僥幸升官的人,而且沒有遺棄的人才;不僅能使朝中沒有小人,而且沒有野外的遺賢。這才能說盡了天下的人才,盡了天下的賢能。若隻憑一己之見,隻憑身邊人的舉薦,容易使鑽營競逐的人捷足先登,真才實學的人就停滯不前,這就不能說用盡天下的賢才了。

身懷大德大賢的人,常是輕視天子、薄對王侯、鄙視爵祿的人。愚笨不肖的人,常是自足其足、不願有所作為、有所求取的人。所以曾子說:“晉國楚國的富裕,我是趕不上的。他把持著他的富有,我保持著我的仁德;你把持著你的爵位,我保持著我的道義,我有什麼遺憾的?”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有大作為的君王,必然有不可隨便召喚的大臣。想要商討重大的策略,就下駕到他那裏去。自己若不尊重德行,喜愛道義,所以商湯王對待伊尹,先請教他而後任用他作大臣,因而不費多大的操勞就能稱霸天下。齊桓公對待管仲,先請教他而後任用他作大臣,因而不費多大的操勞就能稱霸諸侯。現在各國的地盤都差不多,君王的德行也相似,誰也占不了上風,這無別因,就是喜愛以順從他們的人做大臣,而不高興指責他們的人做大臣。這樣商湯王對伊尹,齊桓公對管仲,就不敢召喚了,何況還有不想做管仲式的人呢?”

天下不想做管仲式的人多著呢!怎麼可能都以富貴爵祿而囊括天下的人才?諸葛亮如果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又怎麼願意為了功名而邁出南陽一步呢?所以魏環溪說:“伊尹一律不取,才能三聘而幡然大悟;柳下惠三公不易,就可以三黜不去。所以說:人有所不為,而後才有所作為。”古代聖人說:“以人為師就可以稱王天下,以人為友就可以一國稱帝,以自己稱霸注定要敗亡。”這是不可改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