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寫出長篇小說(1 / 1)

農民寫出長篇小說

張效友是個農民,1949年出生在陝西省定邊縣右洞鄉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小學三年就輟學了。

1972年,23歲的張效友被吸收為“四清”工作隊隊員。到1978年,6年的時間裏,他深深體驗到了農村生活的複雜性和在那個年代的變異性。他有自己的獨立看法,卻又無法向同伴們抒發,他感到壓抑。他要尋求抒發的途徑。他決定寫小說。

他向一位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朋友說:“你開什麼玩笑,鬥大的字你識不了一麻袋,初小你都沒畢業,還要寫小說,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你不知天高地厚哇!”猛潑了一頓涼水。

他說:“蘇聯的保爾,不是也沒有文化嗎?寫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國的高玉寶不是也沒有文化嗎?寫成了《高玉寶》。我怎麼就不能寫?”

張效友心裏不服氣,他想,作家是人,咱也是人,有什麼寫不了的。什麼文化不文化的,他們一開始就有文化嗎,寫上幾年不就有文化了。

從此以後,他白天忙完農活,晚上在廚房裏構思。他一點一點地想,一點一點地安排,每一部分寫什麼事,如何連貫,反複推敲。定下了一個思路,不太滿意,又推翻重來。以後又反複修改。就這樣,竟折騰了兩年,總算把書稿的結構定下來了。

他有了體會。他說:“寫書這玩意看來不是那麼容易,不過不是不能寫。需要下點工夫那是肯定的。”

寫書耽誤了種田。他心不在焉,心裏塞滿了書,連續燒壞了五台澆灌用的電動機,損失1000多元。為了省時間,他還把田以自己三別人七的比例承包給了他人。妻子抗議了,1984年9月9日將他的書稿燒掉了。

張效友悲痛欲絕,想要投井自盡,被兒子抱住了雙腿。他一連幾個星期情緒過不來。後來,他想,自古英雄多磨難,沒有磨難,也就沒有英雄了。稿是人寫的,重寫!

為了躲開妻子的視線,他偷偷地將冬天貯藏土豆的菜窖清理出來,躲在地窖裏沒日沒夜地創作。

妻子病了,他很內疚,決定先放下寫作去掙錢。他到西安打工,走進勞務市場,一坐下來腦子就進到書裏,掏出紙就寫。過了一段時間找不到工作,聽說銀川工作好找,又到銀川。帶的錢花光了,不僅沒有飯吃,也沒有錢買紙筆。他隻好去賣血。沒找到工作,他又回到了家。

妻子一氣搶下他的書包,掏出手稿,又扔進火爐裏,幾個月的心血又白費了。好在這隻是一部分。

張效友說:“你燒吧,隻要你不把我人燒了,你燒多少我還能寫多少。”

1993年秋,張效友40萬字的長篇小說《青山洞》,終於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

1995年6月20日,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他的事跡。他的作品榮獲榆林地區1991—1995年度“五個一工程”特別獎。

有了自信,農民也可以寫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