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理想與夢兒,已在破碎的邊緣,而一個耳光則成了生活改變的催化劑——蘇青向丈夫要錢補貼家用,誰知竟挨了一耳光,李欽後的說法是:“你也是知識分子,可以自己去賺錢啊!”
去就去,這一去,便出了一個名滿天下的女作家。
蘇青發表的處女作題為《產女》,寫於1935年,寄給了當年上海最出名的雜誌《論語》。此文青澀,但在編輯陶亢德看來卻有銳氣,開篇是:“古國古禮,無子為七出之一,為人妻者,無論你德容言工好到怎樣程度,可是若生不出兒子的話,按理據法,就得被丈夫逐出去;即使‘夫恩浩蕩’,不忍逼令大歸,你就得趕快識趣,勸夫納妾圖後,自己卻躲在‘不妒’的美名下噙著眼淚看丈夫和別的女人睡覺。”
那時的蘇青,剛剛生下一個女兒,遭夫家白眼,滿心鬱悶,盡傾於文中。隻是,有時候話真的不可亂說,蘇青在此文中還寫道:“一女二女尚可勉強,三女四女就夠惹厭,倘若數是在‘四’以上,則為母者苦矣。”結果,她此後又連生三個女兒,成了四女之母(一女早夭),受盡白眼。
發表時,陶亢德把標題改為《生男與育女》,蘇青得了5元稿費,滿心歡喜的她再接再厲,又拿身邊事開刀,寫下《我的女友們》,表示“女子是不夠朋友的。無論兩個女人好到怎樣程度,要是其中有一個結婚的話,‘友誼’就進了墳墓”。這樣的文字在當時實屬前衛,也極易打動人,蘇青立時就得了追捧。
可婚姻生活中的蘇青,依然是失敗的,丈夫依然不盡責任,而她連生四個女兒,也加速了婚姻的破裂。後來,李欽後終日在外跳舞,和其他女人勾搭,甚至與鄰居的太太私通,蘇青終於忍無可忍,提出離婚,10年婚姻就此終止。其實,能忍上10年,已可見蘇青的傳統,摯友張愛玲曾這樣寫她與李欽後的婚姻:“其實她丈夫並不壞,不過就是個少爺,如果能夠一輩子在家裏做少爺少奶奶,他們的關係是可以維持下去的。蘇青本性忠厚,她願意有所依附,隻要有千年不散的宴席,叫她像《紅樓夢》裏的孫媳婦那樣辛苦地在旁邊照應著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可現實,終讓蘇青無法依附,對於失敗的婚姻,她自己有這樣的詮釋:“就是最美麗的花也會褪掉顏色,一層層揚上人生的塵埃,灰暗了陳舊了,漸漸失去以前的鮮明和活力,花兒有開必有謝,唯有果子才是真實的。”她也有不甘,所以還說過:“現代的社會太容易使得青年男女離婚了,於是他們便離了婚。相聚相離,一切簡單得就像童年時候玩的過家家,區別大概隻在於如何將中間的過程複雜化。”
隻是,即使離婚,蘇青骨子裏的隱忍依然不變,她曾有重組家庭的機會,對方還是個有錢人,可有一次他們二人吃飯,蘇青的三個孩子站在門口怯生生張望,便讓她極是傷感,怕日後這幾個“拖油瓶”會受罪,便堅持不再婚,“與其讓人家占我的便宜,寧可讓自己的小孩占我的便宜”。
那些理想與夢兒,已在破碎的邊緣,而一個耳光則成了生活改變的催化劑——蘇青向丈夫要錢補貼家用,誰知竟挨了一耳光,李欽後的說法是:“你也是知識分子,可以自己去賺錢啊!”
去就去,這一去,便出了一個名滿天下的女作家。
蘇青發表的處女作題為《產女》,寫於1935年,寄給了當年上海最出名的雜誌《論語》。此文青澀,但在編輯陶亢德看來卻有銳氣,開篇是:“古國古禮,無子為七出之一,為人妻者,無論你德容言工好到怎樣程度,可是若生不出兒子的話,按理據法,就得被丈夫逐出去;即使‘夫恩浩蕩’,不忍逼令大歸,你就得趕快識趣,勸夫納妾圖後,自己卻躲在‘不妒’的美名下噙著眼淚看丈夫和別的女人睡覺。”
那時的蘇青,剛剛生下一個女兒,遭夫家白眼,滿心鬱悶,盡傾於文中。隻是,有時候話真的不可亂說,蘇青在此文中還寫道:“一女二女尚可勉強,三女四女就夠惹厭,倘若數是在‘四’以上,則為母者苦矣。”結果,她此後又連生三個女兒,成了四女之母(一女早夭),受盡白眼。
發表時,陶亢德把標題改為《生男與育女》,蘇青得了5元稿費,滿心歡喜的她再接再厲,又拿身邊事開刀,寫下《我的女友們》,表示“女子是不夠朋友的。無論兩個女人好到怎樣程度,要是其中有一個結婚的話,‘友誼’就進了墳墓”。這樣的文字在當時實屬前衛,也極易打動人,蘇青立時就得了追捧。
可婚姻生活中的蘇青,依然是失敗的,丈夫依然不盡責任,而她連生四個女兒,也加速了婚姻的破裂。後來,李欽後終日在外跳舞,和其他女人勾搭,甚至與鄰居的太太私通,蘇青終於忍無可忍,提出離婚,10年婚姻就此終止。其實,能忍上10年,已可見蘇青的傳統,摯友張愛玲曾這樣寫她與李欽後的婚姻:“其實她丈夫並不壞,不過就是個少爺,如果能夠一輩子在家裏做少爺少奶奶,他們的關係是可以維持下去的。蘇青本性忠厚,她願意有所依附,隻要有千年不散的宴席,叫她像《紅樓夢》裏的孫媳婦那樣辛苦地在旁邊照應著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可現實,終讓蘇青無法依附,對於失敗的婚姻,她自己有這樣的詮釋:“就是最美麗的花也會褪掉顏色,一層層揚上人生的塵埃,灰暗了陳舊了,漸漸失去以前的鮮明和活力,花兒有開必有謝,唯有果子才是真實的。”她也有不甘,所以還說過:“現代的社會太容易使得青年男女離婚了,於是他們便離了婚。相聚相離,一切簡單得就像童年時候玩的過家家,區別大概隻在於如何將中間的過程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