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底裏發出衷心的敬佩別人的話,才有意思,有意義,也有價值。如果是對於對方不太清楚了解,請你千萬不可盲目恭維。
不切實際的恭維是容易使人討厭的,也使人對你產生虛偽的印象。至於對一些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則讚美時所用的字眼應當另加研究。首先,要想到一個名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名人,一定是在他某一個方麵上有其特殊的貢獻,而在成名之後,恭維他的工作成就的人一定很多,這樣積久生厭,你如果依樣畫葫蘆用別人所用的話來恭維,是不會使他覺得需要的,他聽得太多了,太濫了。
大抵成名的人,對於他的工作已成習慣,你的恭維若不能別出心裁,一定不能打動他的心,對於這些人,最好還是揀工作以外的另一種事情去讚美他,要欣賞他那些不大為別人所稱道的,卻是他自以為得意的事情。你不要以為是恭維,便可以亂說一通,這可是錯了。不由衷的話,很容易鬧出笑話,成為把柄。正如你不能隨便看見女人就讚美漂亮,如果她明知自己實在是不漂亮時,心裏也許會覺得你是在嘲笑她,或挖苦她,有些女人,你讚美她漂亮,或說她活潑,或說她苗條,或說她健美,或讚美她的才智,她的聰明與幽默、或恭維她處理家務的井井有條,教育子女有方等,同是女人,各有各的長處,因此要有選擇,分別對待。
雖是讚美,恭維話也不能毫無針對性。隨意亂說,也不能常用同一個方法,更不能說個不完,滔滔不絕。
具備口齒伶俐的口才,你就相當於在生活中有了一個“瓷飯碗”。
能說會道擁有“鐵飯碗”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戰場上如此,在公司裏也是一樣,任何一位富於上進心的職員都希望自己獲得上司的重視,從而為自己事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要想讓公司重視你,邁出事業發展的第一步,關鍵是要學會如何表現你的不同尋常之處,從普普通通、千人一麵的員工中凸顯出來。下麵我們從兩個方麵介紹這方麵的技巧。
表現自己對公司的關注
對公司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一般職員不可能有的關注,並把這種關注以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
對於公司內普普通通的員工來說,敬業精神是一項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是要想得到公司的重視,光有敬業精神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把觸角伸到自己相對狹小的專業領域之外,去關心整個公司的建設和發展,關注一些隻有公司的各級管理和領導人員才會關心的問題。當你把你的關注以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時,公司領導一方麵看到了你的才幹,一方麵感受到了你的忠誠,自然會對你刮目相看。
某公司職員小張,十分希望自己能得到上司的賞識,但一直苦於沒機會。一天,他突然在省報上看到一篇介紹公司經理管理經驗的文章,便靈機一動地順手把它剪了下來,壓在自己辦公桌的玻璃板下。終於,經理在一次巡視中看到了這個與眾不同的辦公桌,也認識了桌子的主人,很快,小張與公司經理之間建立起了聯係。這件事看來很簡單,但其中蘊含著一條重要的人際關係法則——讓對方覺得你重要。
在本例中,小張其實隻做了很簡單的一件事——把剪報壓在玻璃板下,就幸運地獲得了公司經理的重視。這事情雖然簡單,但卻透露了小張對公司命運的關心,表現了他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和忠心耿耿的工作態度,而這些恰恰是一個公司的領導所最看重的。這樣看來,小張受到賞識是理所應當的事。
創造驚人的工作效率
專心投入到領導委派的任務中去,創造出令領導吃驚的工作效率並予以充分的表現。
要想獲得公司的重視,在專業領域內下氣力也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在一個人人熟悉業務的現代企業內部,你能夠憑著勤奮刻苦的精神和超越常人的業務操作技巧創造出更高的工作效率。在任何時代、任何人群之中,手腳麻利者都是為人尊重的,而對於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創造高效率的現代企業來說,工作效率就更是至關重要的致勝因素。如果你在業務上創造出的效率確實令領導吃驚,而且你善於表現這種效率背後努力,那麼他無法不給你以充分的重視。
有一次,所長安排小何寫一篇關於鄉鎮企業發展的稿子,小何立即行動起來,廣泛查閱資料,下班時,所長對小何說:“下班休息吧!明天再幹吧!”小何心裏明白表現的機會來了,便回答所長說:“這篇文章需要很多數字材料,我今晚沒事,正好整理一下統計資料明天用。”結果第三天就把初稿交給了所長,所長滿意地說:“完成得很及時。”小何便接過來說:“加了幾個班,總算很快拿出來了。”所長點頭:“不錯,好好休息兩天吧,放你兩天假。”
在本例中,小何僅僅通過完成一篇領導安排的稿子就令領導刮目相看,關鍵即在他專心投入到該項任務中,創造出很高的工作效率,大大出乎了領導的意料。而且,他還以恰當的方式向領導表現了自己在效率背後的種種艱辛,使領導無法不對這位努力的部下報以特殊的關注。
鐵嘴鋼牙擁有“金飯碗”
在公司的種種內外活動中,領導由於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各類事務,因此難免會造成一些工作上的遺漏和疏忽,作為關心公司利益的員工,特別是領導的副手和秘書,都有必要、有責任適時地采取措施,彌補領導的這些遺漏和疏忽,使工作順利地開展下去。看一看下屬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幫助領導拾遺補缺而不致讓領導下不來台。
詮釋領導講話的難點
詮釋領導講話中不好懂的地方,使領導的意圖更完整,更明確。
發表講話是領導工作內容中的重要部分。為了協調好各方麵的關係,領導常常要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麵對不同的聽眾發表各式各樣的講話,這就致使領導有時忽略了對聽眾接受能力的具體分析,從而使講話聽起來艱澀難懂、不易接受。這時候,作為領導的部下,我們應當在適當的時刻站出來,幫助領導詮釋其講話中不太好懂的地方,使領導的意圖能夠得到更完整、更明確地表達。
1947年,胡宗南帶著25萬大軍進攻延安,麵對國民黨軍隊的強大攻勢,中央軍委主動放棄延安,集中優勢兵力,尋機殲滅敵人。毛澤東主席在向廣大將士講述這一戰略用了“退避三舍”一詞。由於當時部分將士的文化水平較低,不理解該詞的詞義,有些疑惑,作為中央軍委參謀長的葉劍英同誌立即站出來向大家解釋:“舍,在這裏是個量詞,古時行軍30裏稱為一舍。‘退避三舍’是個成語,出自《左傳》。相傳春秋時,晉國同楚國在城濮作戰,遵守以前的諾言,把軍隊撤退90裏。主席在這裏講‘退避三舍’,並不是說我們要撤退90裏,而是說我們要退出延安,采取遊擊戰術,在運動中消滅敵人。”葉劍英同誌的這番詮解,立即消除了一些將士的疑惑,從而幫助其完整、準確地理解了主席講述的戰略意圖。
在本例中,毛澤東在麵對文化水平較低的將士發表講話時使用了“退避三舍”這樣一個成語,致使將士們產生理解上的困難,這不能不說是他的一個疏漏。好在葉劍英及時站了出來,向大家詮釋了“退避三舍”的本義以及毛澤東使用此詞的用意,化解了難點,使將士們完整、確切地領會了領袖的意圖。
強調領導的才幹
當領導的過度謙虛產生負麵效應時,應適時強調領導的能力與才幹,幫助領導樹立威信。
領導在員工麵前顯示謙虛,對於表現自己平易近人的態度和作風確實有一定好處,但是一些領導(特別是傳統觀念比較濃厚的領導)習慣於在員工麵前過分地謙虛,這就反而容易給部下們留下怯弱無能、缺乏經驗的不良印象,不利於領導威信的樹立。此時,聰明的屬下應及時站起來展示領導的業績與才幹,同時提醒領導不要再過分自謙。員工們聽了有關領導業績與才幹的描述,自然會重新樹立對領導的信心,從而滿懷希望地為企業勤奮工作。
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中有這樣一段情節,格陵蘭時裝公司開業時,老板王起明講話,他講了一通典型的中國式的客套話:“各位師傅,辛苦了!今天是我們公司開業的第一天,你們是行家,我是新手,請各位多多幫助。說實話,這活是緊了點,工作條件是差了點,這樣一個小房子要安這麼多機器……”聰明機智的阿春見他這開場白說得太脫離美國實際,既不能鼓舞士氣,又不能安定軍心,同時還授人以柄,說了不如不說。立即接過他的話頭,說了一段恩威並重、字字攻心的話:“剛才王老板說話太客氣啦,其實他哪是什麼新手呀!他的設計在紐約甚至巴黎都拿過大獎。”這幾句話令工人們看到了前途,鼓舞了士氣。
本例中的王起明忽略了美國員工的心理特征,仍一味地表現中國式老板的謙虛客套,結果反倒挫傷了員工們的士氣。阿春深知這其中的利害,及時接過話頭,向員工們展示了老板在專業領域內的驕人業績,重新樹立了老板的威信,使員工們看到了公司的前途,因而再次充滿了信心。
化嚴肅為幽默
當領導的言行可能會招致他人的誤解時,可采取適當的舉動將其言行朝幽默的方向引導,使尷尬緊張的氣氛重新輕鬆下來。
領導不論身居什麼樣的要職,也都是人不是神,他一樣會有普通人的喜怒好惡,也可能在個人喜怒好惡的支配下說出一些令人尷尬的話,做出一些可能招致誤解的舉動。此時,下屬應抓住人們對領導言行錯愕不解的心理,采取適當的舉動順水推舟,把領導有意無意說出的過於直白、犀利的話朝幽默的方向引導,使人們認為領導在開玩笑,從而放鬆了緊張的情緒。
1964年的冬天,在北京開了一個亞非文學交流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是亞非國家的一些著名作家。會議即將結束的那天下午,劉白羽從外辦得到毛主席要接見與會作家的消息。5點半,劉白羽趕到湖南廳,不久,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三個人一道出現,他意識到這是一次極其隆重的會見。哪裏知道,一坐下,毛主席就指了指中國代表團,向外國朋友說:
“你們知道他們是什麼人?是修正主義分子。”
這樣一來整個會場一下僵住了。毛主席的話音落地,周總理就大笑起來。他沒有說一句話,但這笑聲卻像是在解釋毛主席剛才說了一句幽默的言語,這幽默的言語使他忍不住在笑起來,於是整個會場上的人,連外國人帶中國人都笑起來,毛主席也跟著幽默地笑了起來。劍拔弩張的氣氛一下冰消雪化。
毛澤東稱中國作家是“修正主義分子”,這一“指控”雖有玩笑的因素,便也反映了毛澤東當時的某種政治好惡,再加上他是以嚴肅的口吻說出口的,因此令在場者都尷尬。此時,睿智的周恩來憑自己的開懷大笑一下子把這句嚴肅的話幽默化了,人們在笑聲中“明白”了主席原來隻不過是在開玩笑,因而很快放鬆了繃緊的心。毛澤東領會了周恩來的意圖,也趕快順水推舟,用幽默來彌補自己的缺漏。
穩定情緒,委婉暗示
當領導的怒氣不利工作的順利開展時,可先采取措施緩和其情緒,然後委婉地揭示領導應對某些問題采取審慎、理性的態度。
在處理各項事務時,麵對下屬工作的不力,領導有時會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對著下屬發起火來,這一方麵使他忽略了要處理的事務,導致工作延遲,另一方麵也不利於個人威信的建立與鞏固。作為領導的副手或秘書,此時應果斷采取措施,緩和領導的暴躁情緒,等其逐漸冷靜下來之後再委婉地提示他應某人某事采取審慎的態度,不要因一時的衝動而致使正常的工作無法開展。
有一次,局裏召集各科室的負責人開會,準備安排下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在會議開始的彙報工作上,有一位科長工作責任心不強,把幾項交辦的工作沒做好,還捅了漏子,結果引得局長得惱火,發了不小的脾氣,使會議氣氛十分緊張。秘書小王遞了一個紙條給局長,上麵寫道:“劉局長,會前你曾說過,這個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布置工作,動員幹部,剛才的會議氣氛有點兒緊張,不利於這次會議的順利進行。有些問題似應專門開會或會後再解決。”
當複會後,小王發現劉局長已恢複了正常,並把會議引導到了正常的議程上。會議比較圓滿地結束了。
會後,當隻剩下兩個人的時候,劉局長笑著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說:“小王啊,多謝你的‘清涼劑’呀!”
以後,小王與劉局長結成了非常的工作友誼,小王也越來越受局長的賞識了。
本例中的小王不愧為局長的得力助手。在局長發脾氣而忽略了開會的主要議題時,他先適時采取措施暫停會議,讓局長慢慢冷靜下來,然後以寫條子的方式用委婉的語言揭示領導恢複理性的心態,抓住開會的主旨使會議順利地進行下去。這樣得力的助手,怎能不受領導的賞識呢?
在很多時候,一些上司、領導都或多或少出現錯誤,作為下屬的你,一定要靈活機動,運用自己的智慧為上司分擔責任、化險為夷,讓老板感覺你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這樣,你就相當於擁有了一隻“金飯碗”。
實現自我別忘口才功勞
口才不隻是說話,在特殊的年代,口才立刻便會體現出它的重要性。
在中國漫長曆史進程中,湧現了無數諸如孔子、孟子、蘇秦、張儀等一大批憑“三寸之舌”而能“一言興邦”的傑出遊說家。春秋時期縱橫家的出現,更是形成了“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的局麵。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競起,辯手雲湧,縱橫聯合,長短角勢。
國君諸侯崇尚口才,天下學者名士更是趨之若鶩,蔚然成風,形成了一個隊伍龐大的說客階層。以縱橫六國,推行連橫策略而著稱的遊說家張儀,就是運用口才這個威力無比的戰略武器而成功的佼佼者之一。在他初到楚國當說客時,一天,碰巧相國家丟失玉璧,主人咬定是他偷的,將其嚴刑拷打之後逐出家門。回家後,妻子歎著氣道:“你若不讀書遊說的話,怎麼會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呢!”張儀聽後問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當他的妻子告訴他舌頭仍在時,他拍手:“夠了!”對他來說,隻要舌頭還在,就有施展自己雄才偉略的機會。後來,他確實扶搖直上,也當上了相國。
像張儀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舉不勝舉。晏子使楚,名揚千秋;蘇秦善辯,穿梭六國;孔明機智,舌戰群儒;解縉巧對,傳為美談;魯迅、聞一多、周恩來和陳毅,更是現代能言善辯的泰鬥。
他們的口語,或出言有序,如更壺滴漏;或滔滔不絕,似大河奔流;或旁敲側擊,如曲徑通幽;或不蓋不遮,似單刀直入;或妙語不絕,如吐珠唾玉;或句無單出,如芙蓉並蒂;或信口出之,似草木共生……真如春光中的萬紫千紅,美不勝收。
好的口才,可使經商者顧客盈門,財通三江,而不致門可羅雀,債台高築;好的口才可以闔家如春,其樂融融,而不致舉家不樂,愁腸百結;好的口才,或如戰鼓催征,雄兵開拔;有的如江水直下,一瀉千裏;或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或似狂飆突起,威震敵膽。無口才難以服眾啊!陳勝當初揭竿而起時,慷慨激昂地鼓動大家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惟真惟誠,立刻使大家群情激憤,熱血沸騰,引發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我們更加理解了“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劉勰)這句話的分量。
事業的成功與失敗離不開你的口才。“一口利齒,兩排伶牙,”可以使你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幫助、別人的合作、別人的讚賞。古羅馬傑出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羅西塞具有非凡的演說才能,他把演講的社會作用推到了驚人的程度,以至於靠自己的一張鐵嘴而進入了政界,並最終提任羅馬的檢察官和執政官。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英國議會中的波寧布羅克被稱為“第一鐵舌”,但皮特很快便超過了他。皮特的演講儀態雄偉、聲音洪亮、言辭激越、感情充沛。這種非凡的口才使他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政敵,贏得了支持和理解,一躍成為全英首相。
古代形容某人能說會道,常用“三寸不爛之舌”這個詞語。
我國曆史巨典《史記》上就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劉邦做了皇帝,封張良為留候。可是張良卻想出家當道士去。他說:“我家本在韓國,祖上世代都是韓國的大臣,強暴的秦國滅亡了我們韓國,我為了報國仇,寧願犧牲萬金家產參加了反秦戰爭,現在,終於見到了勝利。我,憑了我的‘三寸舌’,獲得了這樣高的榮譽和地位,就已經足夠了。”
《史記》中還有這樣的故事,秦軍圍趙,毛遂隨平原君趙勝去楚,說服了楚王,使其發兵救趙。平原君非常高興,誇獎毛遂道:
“毛先生的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一句話有時可以救人於水火之中,挽救人的性命。
人在最危險的時候,怎樣抓住問題的關鍵,一語擊中要害,從而驅禍得福,其中的奧妙就在於能言善辯。
漢代有一位丞相叫蕭何,有一次向漢高祖劉幫請求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老百姓耕種。上林苑是一處專為皇帝遊玩打獵消遣用的皇家園林,劉邦一聽蕭丞相居然要縮減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錢財,才這樣為他們說話辦事的。於是下令將蕭何逮捕入獄,審查治罪。
當時的漢宮廷尉為討好皇上,隻要皇上認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這緊關頭,旁邊的一位姓王的侍衛上前勸告劉邦說:“陛下還記得原來與項羽抗爭以及後來鏟除叛軍的時候嗎?那幾年,皇上在外親自帶兵討伐,隻有丞相一個人駐守關中,關中的百姓非常擁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麼關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蕭丞相不在那個時候謀大利,難道反會在這個時候去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點小利嗎?”
簡單幾句話,句句擊中要害。劉邦深有感觸,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魯莽,對不起丞相的一片誠心,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當天便下令赦免蕭何。
漢代的另一位開國元勳周勃,曾經幫助漢室鏟除呂後爪牙,迎立漢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後來當他罷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後,一些素來嫉恨周勃的奸佞小人便趁機向漢文帝誣告周勃圖謀造反。漢文帝竟然也相信起來,急忙下令將廷尉周勃逮捕下獄,追查治罪。按漢代當時的法律,凡是圖謀造反者,不但本人要處死,而且要滅家誅族。就在周勃大禍臨頭的時候,薄太後出來勸文帝說:“當皇上還沒有即位的時候,周勃手裏拿著先帝留給你的玉璽,又統帥著主力部隊北軍,是謀反的最佳時機,但是他一心忠於漢室,幫助漢室消滅了企圖篡權的呂氏權力,把玉璽交給了陛下。現在罷相回到自己小小的封地莊園裏居住,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才想起謀反呢?”
漢文帝一聽,心中的疑慮頓時煙消雲散,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蕭何、周勃大難臨頭的時候,有人出來為他們辯白,講明事實真相,分析合情合理,從而免去了二人的大難,這就是說辯中語言的巨大威力所致。
恰當運用口才,有時候救的可不是一個人,可以是幾個人,甚至天下人。
《史記》裏就有一個孩童憑借三寸之舌說服盛氣淩人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
西楚霸王項羽是個殺人魔王,每攻占一城必將全城百性屠殺幹淨。魏相彭越聯漢抗楚,連奪楚國十七城,惱得項羽眼冒金星,親率大軍圍攻彭越占據的外黃城。彭越難支,半夜逃走,外黃城開門投降。
項羽入城後,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裏凡15歲以上男子集結城東,準備全部活埋。號令一出,全城哭天號地,哭聲中竟有一小兒去楚營求見項羽。
項羽聽說小兒求見,倒也驚異,問他:“看你小小年紀,也敢來見我嗎?”
小兒說:“大王是人民的父母,小臣就是大王的赤子,兒子見父母,有什麼不敢呢?”
項羽本來愛聽誇獎,兒童開口就能感動人,項羽自然喜歡得不得了,忙問他有什麼要求。小兒從從容容,不慌不忙地說:“外黃百姓,久仰大王恩德,隻因彭越突然攻來,無奈暫時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來救。今天大王駕臨,趕走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激。但大王宮中有一種謠言,說要把15歲以上男子全都活埋了,我認為大王德同舜堯,威過湯武,不會這樣做的。況且屠殺百姓後,對大王有害無益。所以請大王頒布明令,穩定人心。”
項羽聽了,覺得合情合理,但又威脅道:“如果我坑死人民,即使無益,也不見得有害。你要能說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說不出,連你也要活埋。”
兒童聽到威嚇,並不慌張,反而嚴肅地說:“彭越守城,部兵恃多,聽說大王來攻,怕百姓作內應才緊閉城門。而後見人心不向他,才夜裏逃走。如果百姓甘心助戰,同心堅守,大王恐怕至少十天半月才能入城。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開城迎駕,可見人民擁戴大王。如果大王不察民情,反要坑死壯丁,外黃城以東還的十幾城,聽說此事誰還敢迎降。反正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或許還有一線希望。試想。彭越必向漢求援兵來攻,大王處處受敵,就算是處處打勝,也得把心力費盡,照此看來,這就叫做有害無益。”
當時項羽本來就約定好了半月回去,此時已過了幾天,如果前麵十幾城遇阻,就會耽誤了時間壞了大事。他反複考慮利弊後,終於答應了兒童的要求,還取了幾兩金送給兒童。
一個小孩竟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殺人不眨眼的西楚霸王,而挽救了外黃城數萬人的生命,我們不能不佩服這個小孩的膽量,但我們更佩服的是他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從這裏我們的確更可以體會到“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道理。
口才,就是這樣,你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舉手之間見雲變幻,讓你感覺到它力量的存在。口才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讓你的對手束手就擒,它抵得上戰場上千軍萬馬的力量,現代社會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