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要說的竅門
有話要說,打個通俗點的比喻,類似於餓了就要吃飯,渴了就要喝水一樣簡單。但繼續向下推測,吃什麼飯,喝什麼水,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喝水,並不簡單,說話這個問題就更不簡單了。
說話之前,要考慮這話能不能說。這個考慮的過程是在瞬間完成的,對方正在等你的下文,你卻需要幾分鍾來考慮,還不如不說為妙。話能不能說,要依時依景依人依情而定。
說話的時機
說話的時間非常重要。說晚了,相當於沒說,說早了,可能引不起人的重視,作用不大。在恰當的時間,說出恰當的話,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龐統獻連環計於曹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乃一梟雄,為何沒看出此計策的隱患而聽信於龐統呢?
依筆者之見,在於時機。當時曹操中周瑜之計殺掉了蔡瑁、張允兩個擅打水仗的大將,軍中將士不習慣在船隻上操練,不服水土,生病死亡者日益增多,曹操憂慮日甚。此時龐統獻上連環計,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狡猾的曹操也就中計了。
生意場上也是如此。如果你上門推銷產品時,對方不需要,那即使產品質量再好,你的口才再佳,成功的機率也不大;而如果對方需要你的產品,你再推銷,則很容易達成目標。
諸葛亮是最會利用時機的人。赤壁大戰時,他於南屏山建七星壇,大借東風,利用的是自己善觀天象的本領,預測那日會有東風才口出“狂”言去借東風。沒有觀天象的本領,借東風隻能是一出鬧劇。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把握好時間、時機,說自己要說的話。剛入學的大學生,你要告訴他們求職麵試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很少有人聽得進去,四年的時間還很長。到大四時,有關求職的任何意見或建議對他們都是字字珠璣,變化的隻是時間因素。
說話的環境
景,即環境。每個人都處在大環境、小環境之中,誰也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環境對一個人的情緒影響很大,在說話之前,要善於觀察環境、分析環境、利用環境。
你從股市回來,因種種原因,本來應該是賺的結果鬧了個賠錢,想回家和老公聊聊,讓老公安慰安慰自己,自己也就心安了。
可一看老公愁眉苦臉的坐在那兒,原來老公今天也不順利。被老板訓了一頓。這時候關於股市的話就暫且在肚子裏存幾天,先把老公的情緒安撫平靜放在首位。
三國中楊修之死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不能說話時說了不該說的話。曹操出兵打仗不能勝,退恐人笑,正思慮再三是否退兵。楊修從口令“雞肋”二字中猜出曹操的真實思想,且並未保密,傳與了軍士、官將。楊修確實聰明,能夠揣測出曹操的肺腑心機,卻也不聰明,不顧當時的環境,不考慮曹操的為人,將自己的猜測告之於人,結果引來殺身之禍。
環境影響人和事,在任何時候都是成立的。公司內正在提拔任用年輕幹部,這時候年輕人毛遂自薦,展現才能,被重用的機會就大些。如果公司正在提倡成本核算,節約之風日盛,你提出更換高檔座椅就不是明智之舉,遭到老板的批評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很懂得什麼環境下說什麼話這個不成文的規則的。人家在張燈結彩地辦喜事兒,不會有人說喪氣掃興的話。家中有老人去世,全家人正沉浸在失去親人悲痛之中,不會有輕浮之人談笑玩鬧。
在什麼山頭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說,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人、職業、性格、經曆、好惡各不相同。和不同的人說話,應該充分考慮到上述情況,正應了俗語所說,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話不投機,也就沒有說下去的必要,那你與人說話的目的也就達不到了。
說話的對象
和不同的人說話,即使為達到相同的目的,有時也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諸葛亮聯吳抗曹,勸說孫權是陳述利害,對周瑜則采用激將法,說曹操要將周瑜的大姨子和老婆(大喬、小喬)據為己有,使周瑜拍案而起,與曹賊誓不兩立。
有的人天生豁達爽快,你隻要把事情說清楚,把意思表達明白就可以了。而有的人生性多疑,凡事都思慮再三,書麵稱心胸狹窄,俗稱小心眼。與這樣的人談話,一定要把話說完整,前因後果娓娓道來,對方才覺得你對他沒有隱藏,才不至於想到別的地方去,專注於你所說的話。
我們尋找說話的對象時,一定要找對人。你想請教養花的經驗,得找養花的人;你想尋問有關養魚的心得,得找養魚的人。
如果想學養花去找養魚的人,想學養魚去找養花的人,就成了南轅北轍了。
公司對自己的待遇不公,當然,是你自己認為如此,自己可以向領導反映此事。這時候就得找對人。誰以往過問過此類事件,都是如何處理的?誰更可能同情自己的立場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已和其中某位打過交道,是談話成功的關鍵一步,更是解決問題不能忽視的環節。
對待忠厚之人,講誠實之言;對待奸詐之人,可以虛晃一槍。
諸葛亮草船借箭,所需船隻、物品、軍士,都是魯肅提供的。諸葛亮必須將自己所需向魯肅和盤托出,得到魯肅的幫助。如果他向周瑜都督提及這些情況,不但箭借不來,還得把命搭上。
識人是人的一種本領,能夠和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同樣也是一種本領。
說話,自言自語的情況極少,也沒討論的必要,與人說話,雙方之間的感情程度如何,也有很大的影響。
張先生穿了一身新西裝,係了一條新領帶,走進了辦公室,他也許在等待著同事們的誇獎和詢問。可你卻認為他領帶和西裝實在不相配,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關鍵在於你是誰?如果你剛到這個部門工作,年齡又比張先生小得多,那你還是什麼也別說,裝作沒發現張先生服裝的變化是否適宜。如果你和張先生是交往密切的朋友,不妨與他單獨談一下,告訴他西裝、領帶不相配,還是重新搭配一下為好。
生意場上的談判,更是處處埋伏處處兵,時刻提高警惕,不能說錯半句話,說錯半句話,很可能失去半生的心血。
和自己最親近的人說話,和妻子、丈夫、父母、兒女,就可以去掉厚厚的偽裝。告訴妻子,自己今年炒股不但沒掙錢,還賠了點兒,這沒有什麼麵子問題。向父母申請借款,自己因為分期付款買房,有點兒周轉不開了,這沒有什麼利益問題。告訴兒子花錢省著點兒,你老爸下崗了,沒有什麼利害衝突問題。
我們每一個人在說話之時,同時也在權衡著話能不能說的問題,通常這種權衡是下意識完成的,因而可能不夠周全、細致,本書將通過後麵的訓練幫練習者有意識地加強權衡過程的係統性、周密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