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好口才好人生(1 / 3)

第一章好口才好人生

好的口才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發揮了許多重要的作用,是我們事業成功、飛黃騰達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把好的口才看作是“金口才”也不為過,因為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榮譽和財富。常言說:“會做的不如會說的。”

這個道理未必對,但它指出了會說的重要性。也是對日常生活多種現象的總結。所以,現實中口才絕不能忽視。

闖天下的利器

人是高級動物,高級就高級在能直立行走與說話,可見說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領與本能,也是人的需要。

人是有思想的,結果就是腦子裏終日充滿多種奇怪或不奇怪的想法,而且想找個聽眾,讓自己一吐為快。有的是抱怨,抱怨老板、同事、公婆、朋友、丈夫或妻子;有的是想為自己獨特的見解尋找支持者,多種情況難以一一列舉。這些都是通過說話來完成的,以滿足心理上的需求。美國大眾中心理分析占不小的比例,因為有話不能說不願說而悶在心裏,壓抑自己,造成心理疾病、心理扭曲,進而成為變態狂,都有相似的模式。

說話與心理需求

將自己的不滿、疑慮、擔心、恐懼等鬱悶情緒及時表達發泄出來,可以使精神放鬆,逐漸回到心境平和的狀態。這時候,說話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記得曾在報紙上見過一個報道,美國一對男女,因為在婚前男追女時受盡了種種刁難、折磨(也許用詞過重),在婚後,男的決意報複終於追到手的新娘子,從新婚之日起的5年內未和妻子說過一句話,結果紅顏震怒,鬧上法庭,離婚收場。因丈夫5年內不和自己說話,這位太太幾乎要精神崩潰,可見不說話殺傷力之大。

如果有話卻放在心裏不說,可能的原因大概的有兩種。一種是善意的不說。這種不說話者沒有任何惡意,不會影響別人。

如果在路上被人不小心踩了一腳,佯做不知;如被同事的一句話傷害了,未反唇相譏;如果丈夫深夜醉熏熏地回家,未嘮嘮叨叨;這些都是善意的有話不說,這時候,你作為占理的一方,完全可以滔滔不絕或針鋒相對地訴委屈。但你沒有這麼做,這可能出於人的善良,也可能出於你的軟弱。

另外一種則是將不說話作為一種手段甚至是武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報複別人。你一進家門,發現老婆沉著臉坐在沙發上,不主動和你打招呼,對你的問候也不搭理。這時候,你的大腦就得超速運轉,想想自己可能在什麼地方犯了錯,老婆的不說話是無聲的質問,讓你知道她不高興了,趕緊坦白交待,負荊請罪。因不說話而離婚的男主人公,是將不說話作為報複太太的武器,目的就是傷害這個曾經讓自己費盡心思討好的女人。

無論有話不說的理由是什麼,出於善意還是惡意,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甚至是使情況更糟。要解決問題,最終還得把話說出來。沉著臉的太太質問丈夫,你昨天說今天早點兒回家,為什麼還這麼晚,不說話的丈夫在法庭上必然張開金口,陳述自己5年不說話的理由。於是問題就解決了。前一對夫妻和好如初,太太的臉陰轉晴,後一對夫妻離了婚,丈夫開始說話了,太太的精神也可以有所放鬆。

說話與社交

有話要說,讓自己的生活單純些、順利些、愉快些,也少給別人添點兒麻煩或不愉快。

說話,可以單純是為了交際、交往。路上遇到同事,問一聲“吃飯了吧”,這是中國人的習慣,“Hello”則可用於外國朋友。實際都沒有實質的意義,隻是一種禮貌性的問候,表示兩人是熟人,是朋友,表示相互關係的方式。這種話偶爾一次兩次不說不要緊,如果你每次見了老張都不打招呼,那你和老張以後就真的成了陌路。

說話與個人利益

說話,有時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的情況,影響到自己應該獲得的利益,自己能夠勝任的機會等等,都要及時站出來,表達自己的立場。為自己說話。我們的社會正一步步地向前發展,對待敢於為自己說話的人正由原來的非議變為支持,進而人人都希望自己也成為這樣的人。

如果不敢為自己的正當利益說話,遺憾的說,性格有點兒軟弱。現在是一個競爭的時代,對性格軟弱的人是不適宜。要讓社會認同你的價值,就得敢於顯露自己的才華,敢於標明自己的實力和身價,敢於為自己說話。

說話與他人利益

敢於為自己說話,還應敢於為他人說話,敢於為正義說話。

這應該比單純為自己說話更進了一步。當官的能代表群眾的意見,為群從說話,是難得的好官;旁觀者能夠說出客觀情況,幫當事人一把,是難得的好人。

怎樣去闖天下?怎樣去打天下?重中之重是要利用好口才這一致勝的武器,隻要正確地利用好口才這一致勝的武器,隻要正確地利用好這一利器,天下何愁去闖。

自信是進取的表現

有話敢說,建立在有話要說和有話能說的基礎之上。敢說來自於兩方麵的信心。一是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是客觀的、正確的;二是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會產生預期的影響。

呂布被曹操所擒,劉備敢以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殺了呂布,一是因為呂布確實曾認丁建陽、董卓為義父,又確實殺了他們。客觀事實不容否認,曹操也心知肚明。另外,劉備相信以曹操奸詐多疑,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性格,自己的這句話足以送掉呂布的命了。可見劉備也是一代梟雄。

如果自己本身就認為自己所說的話不妥或不對,怎有勇氣出口。如果覺得自己說了也是白說,根本沒有用,那還不如不說,即使說,也是底氣不足,難以服人。

我們從電影、電視劇、文學作品中,看到過很多封建時代的例子,臣子忠心諫主,卻落得淒慘結局,甚至丟掉性命。商朝的比幹、文仲等等更是難以一一細舉。乾隆以明君傳後世,可劉墉因奏本無數而丟官,甚至做了城門官。劉備三顧茅廬為請出諸葛孔明,可謂言聽計從,但為了替關羽報仇,連諸葛亮的話也聽不進去了等等,等等。

這些做臣子的,都是一心為主。認為自己所想所說正確。同時認定他們的主子也是明君,即使是殘暴無道的商紂王,也隻是受了妖精的迷惑。認為君王最終會聽進自己所說的話,采納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由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有時說話,確實需要膽量。現在的社會,當今的時代,雖不會出現因一句話而丟官或丟命的事兒,但有時說話卻仍需膽量,這裏的膽量就是信心。

首先,對所說的話有信心。自己確實有話要說,事情本身確實有讓人說話的地方。有話能說,自己能正確而得體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看法。

另外,所處的環境適宜說自己要說的話,這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