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應變各種突發事件(3 / 3)

“現在再看一看左邊。”大家果然又向左邊張望。

“那麼諸位不妨看一看右邊……好了,這就是頭部運動。疲倦時,不妨做頭部運動。如果仍覺疲倦,也可以做體操活動。現在,請諸位舉起手來。”大家便跟著他舉起了手……

這一方法果然奏效,聽眾做了上述活動之後,不再困倦了,又開始專心聽他演講了。

除了上述方法,要消除聽眾的困倦和煩躁,打開窗門透氣,有條件的話,開開風扇或空調,都是必要的措施。不過,演講者自身的精神狀態是最關鍵的。因為困倦可以傳染人,精神抖擻也可以傳染人。要使聽眾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演講者自己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是至關重要的。

運用幽默製止搗亂行為

演講者正講得興致勃勃,聽眾也正聽得津津有味時,突然有人學雞叫,學狗叫,吹口哨等,引得聽眾哈哈大笑,打斷了演講者的思路,分散了聽眾的注意力,對此,演講者必須予以批評與製止。由於發出怪聲者多是調皮搗蛋之人,這種人喜歡挑釁他人,如果嚴厲批評,他可能會跟你對著幹,多叫幾聲給你聽,結果更糟。因此,不妨用幽默去批評,讓笑聲挫敗他的銳氣和頑氣,效果會更好。例如,英國文學家查爾斯·蘭姆有一次正在做演講,忽然有人故意發出“噓噓”的怪聲搗亂。蘭姆說:“據我所知,隻有三種東西會發出噓噓聲——蛇、鷲鳥和傻子。你們幾位能到台前來,讓我認識一下嗎?”他的批評幽默而禮貌,幾個搗亂分子乖乖地低下頭來,不敢再作聲了。

又如,亨利·比徹爾在一次演講會上正滔滔不絕地講著,突然,一個喝得醉醺醺的人在下麵學公雞叫,引得聽眾大笑,攪斷了比徹爾的演講。比徹爾有意看了一下表,然後說道:“怎麼回事?難道天要亮了嗎?我簡直不敢相信。然而低級動物的本能是不會錯的。”比徹爾的幽默也逗得聽眾哄堂大笑起來。在笑聲中,那個學雞叫的人似乎清醒了一些,不好意思叫了。

可見,用幽默批評搗亂分子效果蠻好的。

讓聽眾聽清每句話

聽眾因聽不到或聽不清楚開小差時,演講者可根據具體情況做以下處理。

①如果因為會場太大,聽眾坐得太後或太分散,不妨請聽眾盡量往前就坐。

②如果聲音太小,以致聽眾聽不清,不妨將聲音提高一些,讓後排聽眾都能聽到;如果因會場太大,聽眾太多,提高聲音都難以讓所有聽眾聽清楚,不妨使用擴音器。

③如果某些字、詞、句聽眾聽不清楚,不妨向他們重複一遍,甚至兩遍。

④如果因說話速度過快,或咬字不清,或語音不準,以致聽眾聽不清楚,不妨將說話速度放慢一些,這樣將有助於聽眾聽清楚你說的話。

演講內容常遇到的問題

在演講過程中,聽眾提出的問題可能超出了演講者的準備範圍,或是準備的講稿內容與前麵演講者的演講內容有許多重複之處,還有從前麵演講者的演講中獲得了新的啟示,有了新的看法和感想,最難的就是會場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準備的講稿完全不適用。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演講者應該靈活應變,及時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

內容多,時間少的情況

演講都是有時間限製的。演講者一般應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演講,拖延時間是演講的大忌,它往往會使聽眾產生煩躁情緒,引起騷動,影響演講的順利進行。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內容與時間相矛盾的情況,即出現內容多、時間少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應該說,演講者事先應當通盤謀劃,留有餘地,不能滿打滿算。如果事先考慮不周,走上講台後,也應該及早發現這個矛盾,果斷地壓縮某些內容,刪除某些句段和事例。也可妥善使用概括語,但要注意保持整個演講體係的完整。有的演講者上台以後,無力顧及演講的整個進展狀況,講開以後,心血來潮,忘乎所以;也有的演講者不能正確地權衡利弊得失,不肯“忍痛割愛”。最後,不是“虎頭蛇尾”,草率收兵,就是拖延時間,從而影響演講效果。這種情況,應當盡量避免。

聽眾提出的新問題

首先,要好好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你能否回答?如果能夠回答當然最好,但如果缺乏準備不能回答,你千萬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而應該這樣對聽眾說:“這是一個很有趣而且很重要的問題,我沒仔細研究過,但我很樂意會後與大家一起討論研究這個問題。”

其次,還要進一步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有沒有馬上回答的必要?在什麼時候回答合適?有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還是單獨回答為好?如果有必要馬上回答,就馬上回答,趁熱打鐵;如果問題是自己準備要講的,但還沒講到,你可以這樣回答聽眾:“這個問題一會兒就講到,先暫且不做回答。”如果問題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那你不妨說:“會後我會答複你。”

再次,我們還要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是否與自己的講題有關?回答這個問題會不會影響整個演講中心的集中?如果回答會把問題扯遠,分散演講的中心,那就要避免會上回答。但你務必要這樣對聽眾說:“你提的問題我會後一定答複你。”這樣才不會使提問者掃興。

和前邊演講者內容有重複

1.對相同的看法、論述略去不說,隻說與眾不同的那一點

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大家對某某問題都講得很詳細深入了,這裏我隻想做一點補充……”或說“這裏我隻想就某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等。

2.對相同的事例略去詳細描述,隻做總結性、過渡性的評議

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不少人都詳細講述了×××的事跡。的確,他的事跡是感人的,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當然,如果能舉出新的事例是最好不過了。

放棄原講稿重新組織演講內容

當演講者受到啟發或者演講內容有了重大調整時,有以下兩種方法處理。

一是若時間充足的話,可以重新寫出講稿;

二是若時間倉促的話,可列出提綱,作即席演講。

不良環境的破壞

演講者隻有能動地適應演講的環境,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演講家要使演講產生實踐效果,首先要考慮演講的場合和聽眾的理解力,否則他的語調就會由於時間、地點和聽眾都不適合而不能達到實踐效果。

不同環境的應對策略

演講者在演講活動中,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經常會遇到演講的環境不良,照明、音響設備發生故障或演講的氣氛壓抑等狀況。

在這種情況下,演講者應當適當地調節自己的心境和情緒,做出合理的機變處置,來能動地適應演講環境,以保證演講的效果。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在舉行安葬儀式時,由於國民黨當局的破壞,氣氛相當沉悶壓抑,加上魯迅先生的遺體下葬以後,天色已晚,麵臨這不利的演講環境,沈鈞儒老人發表了簡短的即興演講,揭露了國民黨當局的醜惡,衝破了壓抑的空氣。他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地說:

“像魯迅先生那樣的人,應該有一個‘國葬’,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應該這樣,比如在蘇聯,高爾基死的時候,是由斯大林親自抬棺。而今天在這許多人裏麵,就沒有一個代表政府的人,中國的政府到哪裏去了?”

麵對著當時中國社會“禁錮得比鐵罐頭還要嚴”的政治氛圍,他的演講不啻是錚錚作響的大鍾,使許多人深受感動和教育。

有時演講中也會出現喧嘩吵鬧、起哄叫喊等特殊現象,這就要求演講者本著兩個原則去應付。第一,如確屬演講者造成失誤或態度不恭,應知錯必改,不可我行我素;第二,如確屬某些聽眾搗亂,也不必驚慌,這時可以我行我素,態度越發莊重、沉穩,這樣就可以使對方自覺無趣。

在演講時遇到場麵混亂的情況,演講者應善於通過特殊的方式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使會場安靜下來。一次,惲代英發表演講,但會場秩序混亂。麵對混亂的場麵,惲代英突然大笑三聲,聽眾不知怎麼回事,都安靜下來看他,於是演講順利進行。顯然,惲代英如果不采取這種辦法,是很難使會場安靜下來的。

處理意外情況的辦法

演講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一些突發性的意外情況。這種情況有因時空環境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因演講者自身失誤造成的。遇到出乎意料的情況,演講者應該隨機應變,靈活自如地處置。在演講時令人尷尬的事莫過於在眾目睽睽下跌跤。

美國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次在某軍事基地視察。當他發表演講後走下台時,不慎跌倒,士兵們頓時大笑不止。艾森豪威爾並未惱羞成怒,而是機敏友好地笑道:“某些跡象表明,我這次到你們這裏來視察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妙語一出,立即贏得了士兵的歡呼和掌聲。

機智應變,是難度很大的技能。它是演講者觀察、感受、思考、辨析等智能的綜合運用,要求演講者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到觀察細、感受深、思考準,從而達到對策巧妙的地步。如果沒有平日的積極訓練和培養是很難做到遊刃有餘的。

排除現場不利因素的破壞

現場不利因素的處理主要有下麵幾個方麵:

一、觀察現場的環境和設備

提前到達,觀察自己要發表演講的房間。進行必要的調整以保證把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和你的演講內容上。比如,如果房間有窗戶,你可以把百葉窗合上,或者調控座椅以避免陽光直射,好讓聽眾看得清黑板;應該把太醒目的東西或圖表蓋上或者扣放。椅子應該放在適合你演講的地方;試一試音響效果,看你是否需要關上窗戶以避免外麵的噪聲幹擾,或者需要擴音器以蓋過背景噪聲。

如果你使用電子輔助設備,找到房間裏的插座,檢查設備的插頭跟插座是否配套。為自己的設備準備備用元件,或者如果演講現場為你提供設備,請他們同時準備備用的燈泡、電池等。你應該是現在,而不是等到宣布講話開始,才檢查麥克風的音量和效果。

二、不要理睬無大礙的幹擾因素

要排除幹擾因素,首先你自己不要受到幹擾或表現出惱火的樣子。不僅如此,你還應該稍稍提起精神,抓住聽眾的注意力。當一位遲到者從你身後的門裏走進來,所有人都轉身注意時,你自己不要扭頭注意他。當頭上的熒光燈開始嘶嘶作響,不要顯得驚慌失措——隻要提高聲音,表現得更加活躍,多用幾種吸引注意力的手段,如幽默或講故事。

三、把幹擾因素巧妙地插進演講內容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常被人提起的故事,一名政客的宣傳講話被人群中孩子的哭聲打斷了。“我不能抱怨這個小家夥”,他說,“他是因為想到共和黨還要執政四年而感到傷心呢”。

四、盡量縮短中斷時間

你的任務是發表講話,而不是關門、接電話、調整室溫等。如果確實沒有人負責處理這些事情,那麼你必須中斷演講稍微處理一下,然後再很快地回到正在談論的話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