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恐懼列在紙上是大有裨益的,盡可能地做到明確具體。如果你寫的是諸如“我害怕我自己出醜”,繼續問你自己這些問題:我的表現將會如何?(“我會忘記演講的內容”),然後會發生些什麼?(“聽眾會認為我是一個笨蛋”)。在列出你的清單時用這種格式:我害怕會發生(具體的事件)並由此導致(具體的結果)。
在你完成了你的清單之後,你可以把你的恐懼進行歸類。
對類似“我害怕我的道具效果不明顯”這樣的恐懼,解決的辦法相當簡單。找一些人和你一起檢測一下道具的效果,如果有什麼問題的話,重新設計它們。許多恐懼都源於不充分的準備。隻要把它們寫下來,它們就變得容易處理和控製,並且通常立刻就能找到解決辦法。
你的清單上的其他恐懼或許跟身體上的反應有關。“我擔心我的手會發抖,聲音會結結巴巴。”
或許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以前的表現而心生恐懼。這種恐懼會刺激你盡最大努力並進行最佳發揮。同時,你需要意識到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沉溺於過去的失敗隻能導致它再一次發生。
如果你的恐懼感無處不在,甚至已經無法形容;或者你列出了成打令你恐懼的因素,或者如果你擔心的後果極端嚴重(“我可能在演講中間虛脫暈倒”)。
最後,看一下你的清單並確定哪種後果是你最擔心的。我們中絕大多數人,就像大學老師,他們習慣於麵對一大群學生侃侃而談,卻在十二個同事麵前陳述論文的想法時畏縮退卻,此間最大的恐懼就是害怕他人的否定性評價,尤其是來自於同輩或權威人物的否定性評價。
這種對否定性評價的恐懼在演講中轉換成對你的聽眾的恐懼。作為一個團體,他們似乎咄咄逼人、吹毛求疵。提醒你自己聽眾隻不過是一群個體的集合,而演講隻不過是一次規模大一點的談話。如果你與他們中的任意三個或四個談話時不感到恐懼,那麼在對他們全體發表演講時也就不應感到提心吊膽。
當然,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嚴厲苛刻、求全責備的人,但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聽眾還是善解人意、寬容大度的。他們的願望是聽到一篇精彩的演講,因而他們事實上會站在你一邊支持你。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希望你自信。回憶一下你在聆聽一位極度緊張的演講者演講時的感受:你的尷尬和忐忑幾乎和他一樣多,因為絕大多數聽眾都會移情,聽眾會受演講者的情緒和腔調的感染,因而,一個緊張的演講者會導致緊張的聽眾。另外,當演講者戰勝最初的恐懼開始平穩發揮,演講步入正軌時,你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聽眾也放鬆了。
如果說存在某種能夠幫助人們克服怯場心理的技巧,那就是重新定義聽眾的概念,將他們從“批評家”轉變為“聆聽者”。演講者不能太過關注對演講的恐懼心理:“我看起來怎麼樣?他們會喜歡我嗎?”“我的演講是否足夠精彩?”提醒你自己你站在那裏的目的並不是進行單方麵的表演,而是為了與他人分享。假想一些真誠好學的、容易做出響應的聽眾,把你的思想集中在他們身上。你應當給予這些人什麼?你提供的信息和觀念將如何豐富他們的生活?
消除恐懼的方法
消除恐懼的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多去經曆你感到懼怕的事,熟悉它、適應它。
俗話說得好:常戲水者會遊泳,仗打多了成將軍。
蕭伯納先生就是這麼做的。他回憶說,為了克服自己那頑固該死的怯懦,我視學演講為學滑冰,滑冰的技術隻有在摔了很多跤而且習慣於摔跤之後才能學會。同理,學演講也隻有在出了很多醜而且習慣於出醜之後,才有可能摸著門道,從而獲得成功。基於此種認識,他除了堅持參加一周一次的論辯活動之外,也積極參加其他時間、地點中的論辯演講活動,而且隻要有發言機會,他從不放過。同時,他在演講技巧方麵也讀些書,做些研究。
由於不熟悉和不適應演講,許多人會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假定。
日本學者多湖輝先生在其所著的《奇妙的自我心理暗示》一書中說,“世界上有許多被不安、自卑感所苦惱的人,他們總以為自己對任何事情都無能為力,這顯然是陷入了負作用的自我暗示的陷阱中”。多湖輝先生所說的“負作用的自我暗示”就是今人所說的“消極心理暗示”。很多人不敢登台演講的主導因素就是它。消極心理暗示都是一些削弱自信心的想法,如“聽眾中肯定有比自己學識高的人,他們會譏笑我所講的內容膚淺”,“演講情境難以把握,不免出洋相。一旦失誤,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我的身高、形象和麵部表情可能對不起聽眾的視覺”等。消極心理暗示使很多人對自己的體麵往往采取過當防護態度,盡量避免當眾說話,以維護自己的虛榮。采取這種態度的人是被恐懼擊敗的人,這使人想起羅斯福少年時期從老船長那裏聽到的一句話:“被恐懼挫敗的人比被世上任何其他東西挫敗的人都多。”此言真可謂入木三分。
一些成功的演講家是如何跨越恐懼的呢?
偉大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邁克爾·法拉第在科普演講方麵十分傑出。當年輕人向他求教演講秘訣時問道:“什麼是我可以假定聽眾知道了的東西?”法拉第簡潔地答道:“不要有什麼假定,他們一無所知。”德謨西尼在大場麵做政治演講總是因恐懼而失敗,他的朋友提請他建立一種高勢心態,這種心態即“麵對廣場大眾,你應目中無人,權且把你的聽眾當做無知的驢子”。這之後,德謨西尼就取得了成功。使羅斯福終身受益的那位老船長曾告訴他一個克服恐懼的秘訣。他說:對不敢去做而又值得去做的事情,先按照仿佛一無所懼的樣子去行動,隻要把這種狀態維持一段時間,你就會從假裝不害怕漸漸變得真的不再害怕了。這位老船長的話竟然造就了一位總統!
上麵所運用的方法,我們統稱為積極心理暗示法或“高勢心態建立法”,這種方法雖然和消極暗示法一樣大多帶有假定的性質,但它給人帶來的卻是積極向上和勇於實踐的力量,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古希臘教授演講和雄辯技藝的智者普羅泰戈拉曾告誡他的學生,每個登台進行演講的人,都應持有這樣的心態:“我就是萬物的尺度。”此言放大來說,意即無論幹什麼事情,都不往“我不行”的方向去想問題。而是想:“別人能做好的事,我也能做,而且可以做得更好。”當要登台演講時,我隻認為自己就是所講內容的專家和權威,沒有人比我對此了解得更多、更深、更全麵,自己是最有資格的發言人。
不少人總覺得失敗是很可恥的事情,其實,誰又不是從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呢?此處以為,失敗對於永遠止於失敗的人才是真正可悲的,因為他不僅不知道失敗可以轉化為成功,成功恰是無數次失敗的“正果”,更不知道,最後的成功完全可以抹去此前所有失敗帶給他的難堪。
有些人對演講的恐慌,可能僅僅是因為感到自己在眾人麵前無話可講,或有話可說卻講不長,缺乏開掘話題的能力。另一些人則對自己在公眾麵前講話的係統性和連貫性沒有信心,認為自己的記憶力不佳。這些問題通過訓練和實踐都是可以解決的。實在不能克服緊張心理,據說上台前喝點糖水之類甜飲料,可以有所緩解。
當然,消除恐慌的辦法除了上麵所說的之外,事先認真準備可能是最重要的辦法。因為胸有成竹才會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