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精選主題
你越喜歡自己的主題就越容易將自己的聽眾視為友好的。你會假設你的聽眾與你的情感一樣,並用自己的演說激情感染你的聽眾。
4.不要過分關注聽眾的反應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麵對聽眾時,喜歡把每個人都想象成一絲不掛的。女演員羅卡·布納特則經常想象聽眾們是在浴室裏。這些情景應該滑稽得足夠使你放鬆下來,但又不至於荒謬到讓你不由自主地大笑起來的地步。這種方法使你的聽眾顯得沒什麼威脅到你的。
產生怯場心理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一種原因就是太多地考慮了演說的效果,害怕聽眾聽了自己的演說反映不好,害怕被聽眾瞧不起。其實這些顧慮是多餘的。我們要克服來自這方麵的怯場心理就要學會“目中無人”。“目中無人”常常用來形容一些人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自高自大,在生活中這確實不是一種好品質。但在演說中為了克服因看重聽眾反映而產生的怯場心理,我們有時則需要“目中無人”,這就是一種可以采用的方法。
在登台演說時,在心理上不要把聽眾的水平估計得過高,甚至可以把聽眾看成是“大白菜”“樹林”,這時你的緊張情緒就會緩和很多。
適應現場情況的變化
如果你原計劃給二三十人做演講,到場後發現聽眾有二三百人,你會怎麼辦?你準備了一份非常正式的演講稿,走上演講台時你卻發現大家都穿著牛仔服和T恤衫之類的衣服,你將如何想?你準備了長達兩個小時的內容,可上場前主持人告訴你隻有15分鍾的演講時間,你又該怎麼辦?諸如此類的情況在演講中絕非偶然事件。所以,如果你被邀去演講,不要忘了事先收集以下信息。
①有無固定論題、論題範圍;
②聽眾成分(包括人數、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工作性質以及參加演講的原因等);
③演講地點(包括其地理位置、場地大小、有無話筒等內部設施),如果有可能,最好親自去演講地點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
④演講時間;
⑤有無聽眾提問。
演講前做充分的準備
林肯說過:“即使是有實力的人,若缺乏周全的準備,也無法做到有係統、有條理的演說。”這是很有道理的。在演說前,演說者如果對觀點和材料深思熟慮,反複熟記,並對情感的表達方式作必要的設計,對臨場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做好思想準備,那麼,演說者就會胸有成竹,從而產生一種安全感。
演講前,演講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不至於因臨場恐慌而怯場。那些怯場者大多都與準備不足有關。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心中就不會有數,這也必然缺乏演講成功的信心;結果,由害怕演講失敗到演講必然歸於失敗。要做好演講的充分準備,一方麵演講者必須提前一段時間到場,熟悉和適應演講環境,還要對聽眾的基本情況和心理需求作一定的了解,以便有的放矢。另一方麵,演講者自己必須事先準備好自己的講稿以及演講所需要的其他材料。
對付怯場心理最有力的武器是誠心實意地告訴自己你對本次演講準備得十分充分:你的選題不僅對自己而且對聽眾很有吸引力;你對該題目已深思熟慮,而且收集到了所有所需資料;你的演講稿緊扣主題,井然有序;經過反複演練,你已能恰到好處地把握演講時間;你對自己的儀表和臨場表現有充分信心;你有能力很好地對付講演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
演講者要有積極的自我暗示
美國有一位參議員以前是一個性格內向、弱不禁風的人,考上大學後,他受命參加了一次演說比賽,這對於平日寡言少語的他突然要在眾人麵前暢所欲言,真可謂強人所難。他的母親看到了這一切,就默默地為他祈禱,並且告訴他:“要時刻提醒自己,自己不是一個弱者,我要用頭腦來取勝,努力,努力,成功就在眼前!”他果然不負母親重托,在比賽中取得了第一名。
類似於“我已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會出錯的。”“瀟灑講一回,百分之百的成功屬於我。”“哦,並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等一係列暗示自己的話,我們講也講不完,但能否取得演說的成功,關鍵還在於你的言行是否一致。俗話說:“言必行,行必果。”這其中的奧妙不言而喻。
怯場心理,往往產生於演說者的注意力過分集中於自己的成敗。有的人把演說當做自我價值表現的機會,卻反而忽略了演說的內容,結果導致演說的失敗。其實,有經驗的演說者,總是把自己的思想集中於演說的本身,從不讓“個人的得失”來幹擾自己演說的思路。正如華盛頓曾說過的那樣:“當我對聽眾演說時,我不考慮我的演說詞來日將會得到怎樣的評論。因為我隻知道有眼前的聽眾,而我的演說詞,正是為眼前的聽眾而說的。”
初次參與演說的人,演說時難免會出現口幹舌燥、喉嚨發緊、出汗臉紅等現象,這時的你該做些什麼呢?首先應該不斷地自我暗示:“這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演說,我一定能放開自己,認真投入。”
積極的自我暗示,是演講成功的一劑良方。
演講前多多練習
練習得越多,演講的時候你就越放鬆。當然,最好的練習莫過於實際的演說。所以演說的次數越多,你的水平就越高。常言道,熟能生巧。隻有演講者選擇了熟悉的演講題目,才能在演講中得心應手,無所畏懼。比如,當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體會,每次講授一門新課,由於內容不十分熟悉,總不免有點緊張情緒,一旦講過幾遍之後,隨著內容的熟悉,怯場心理就會自然消失。
演說次數越多,緊張程度就越低,兩者存在著反比關係。這就告訴我們,克服緊張感的最奏效的方法就是多在相同規模的觀眾麵前做演說。隻有多多曆練,你才能熟悉,才會感覺輕鬆,這似乎是個普遍的真理。隻要你勇敢地跨出這一步,你就會成功。每個演說高手,在他第一次上台演說時都會感到害怕、感到緊張;但是他們走出了這一步,才有了今日的輝煌。
獲取成功的經驗做後盾
一般來說,即使是演說者,也從來不會完全克服登台的恐懼,他們在開始演說時,也或多或少地有些怯意。並且,這種怯意在開頭的幾句話裏會表現出來,隻不過,他們能很快地克服這種怯意,進入鎮靜的狀態。
人們害怕當眾說話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不習慣當眾說話。由無知導致的恐懼,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因為對於大多數初登講台的演說者來說,當眾說話是一個未知數,他們並不了解當眾演說是怎麼一回事,就不免心裏感到焦慮和恐懼。對於他們而言,那是一連串複雜而陌生的情境,要比學打網球或學開汽車還要感到複雜,要使這種可怕的情境變得單純而輕鬆,就要靠堅持不懈的練習。其實,隻要是通過練習獲得成功演說的人,當眾說話就會變得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享受了。
演講前放鬆的方法
如果有了充分的準備,積極的自我暗示,在演講前要做好放鬆的準備。
1.深呼吸
做深呼吸的目的是供給你充分的氧氣,幫助你在演講中更好地控製自己的聲音。這裏所講的“呼吸”當然指的是腹呼吸而不是肺呼吸。歌唱家和演員們都知道腹呼吸在控製聲音方麵的重要性。
2.肌力均衡運動
肌力均衡運動是指有意識地讓身體某一部分肌肉有規律地緊張和放鬆。比如你可以先握緊拳頭,然後鬆開;你也可以固定腳掌,做壓腿,然後放鬆。做肌力均衡運動的目的在於讓你某部分肌肉緊張一段時間,然後你就不僅能更好地放鬆那部分肌肉,而且能更好地放鬆整個身心。
3.轉移注意力
演講前要積極聽取主辦人和聽眾意見,這樣你就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更好地放鬆身體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