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工有顆金子般的心》的開頭是這樣的:
“你了解井下工嗎?井下工,顧名思義,是在礦井下作業的工人。這是當前最危險的工種……他們不僅承受了人們的種種誤解,還以自己有力的臂膀擎起了整座礦山!可以自豪地說:在我們招遠金礦,有多少井下工,就有多少顆金子般的心!”
接著,講述了三個生動感人的事例,歌頌了礦工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最後,是這樣結尾的:
“朋友們,黃金是寶貴的,比黃金更寶貴的是井下工那顆顆金子般的心!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行行業業的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竭誠盡力,無私奉獻,那麼四化何愁不成?……”
最後,用一句既是祝福也是希望的話作為結尾:
願我們都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這篇敘事性演講,題目很“實”很“俏”,開頭、結尾,處處照應,首尾圓合,增強了演講的鼓動力和激奮力。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呼應式的結尾,不應與開頭簡單地重複,而應加深主旨,耐人尋味。
從不同的角度來談結尾,樣式還有很多,如議論式結尾、象征式結尾、呼告式結尾、幽默詼諧式結尾、示物式結尾等。總之,結尾要有一定的高度,如異峰突起,要韻味深刻,使聽眾情緒激動振奮,切忌虎頭蛇尾或畫蛇添足,努力避免陳詞俗套和語言幹癟。
層層升高結束演講
這種方法是一層高過一層,一句比一句有力量。
林肯在以尼加拉瀑布為題材的那篇演說中,用的就是降升法。他以哥倫布、耶穌、摩西、亞當等的年代,與尼加拉瀑布一一相比,且一個比一個有力量。
“這要推到無限的久遠,當哥倫布最初發現這塊大陸,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當摩西率領以色列人渡過紅海,啊!甚至亞當從救世主的手裏出生,從那時到現在,尼加拉就在這裏怒吼。一個古代巨人的眼睛像現今我們的眼睛一樣,曾看見過尼加拉。與第一代人種同時代,比人類的第一個始祖還老,一萬年前的尼加拉和現在是同樣的新鮮有力。我們隻能見到那廣大骨骼的前世巨象、爬蟲,也曾見過尼加拉——從那樣久遠的年代起,尼加拉從無一刻靜止,從未涸竭,從未冷凝、從未睡去、從未休息。”
數十年前溫羅爾·菲利浦在講黑人圖桑將軍時,也曾用過這樣的技巧,使演講充滿生氣、活力。
“我要稱他為拿破侖,可是拿破侖經過了毀約、食言、血流成河的戰爭才獲得王位。而這個人從未食言過。不報複是他的偉大格言,也是他一生的信仰,他臨終時對他兒子說的話是:我的孩子,終有一天你還能回到故鄉聖地亞哥,忘掉法國曾殺你的父親。我要稱他為克倫威爾,可是克倫威爾隻是一個軍人,他所建立的國家與他同時埋葬在墓中;我要稱他為華盛頓,可是這位偉大的維京尼亞加拉卻使用奴隸,而這個人,寧可以國家的命運來冒險,也絕不允許他的領土內的任何一個小村莊有販賣奴隸的事件。”
議論升華這種演講類型的結尾,形式比較多樣。它們最大的特點是順著演講主體內容的邏輯,在更高點上著力,發出最精辟的議論,或號召,或展望,或激勵,或抒情,抑或還有提議,帶有明顯的推進升華感,頗具感召力。
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篇題為《我們要做中華的脊梁》的演講稿,其結尾頗有典型的升華特征。講者將青年對於祖國的責任這一主題內容給予生動地說明後,在結尾中說道:
“曆史是漫長的,人生是短暫的,我等諸君,生逢良時,年遇妙齡,應該挑起曆史的重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的振興,祖國的繁榮昌盛,我們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伸出我們的雙手吧,拿出我們的才智吧,獻出我們的青春熱血吧,我們是中華兒女,我們要做中華的脊梁!”
這個結尾有議論、有號召、有激勵、有期望,既是自勉,又是共勉,它將演講升至最高點後,戛然而止,既給自己的演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又在聽眾中產生了“撞鍾”的效果。
在一次畢業座談會上,演講者深情地回顧了同學們在校一起學習和生活並建立友情的感人片斷,又對即將相互告別抒發了一番感慨,最後以頗帶哲理的樂觀口氣結尾說:
“相聚是偶然,分離是必然,無論聚和分都鑲嵌著一種緣分。今天揮別的不應是淚,而是彼此祝福的目光。畢竟我們有過相似的夢,播散在同一校園。執手相別吧,同學們!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我真誠地向大家道一聲珍重,祝大家一路順風!相信再見不會太遙遠,因為我們還年輕,長路中還有相遇的機會。”
用情感結束演講
充滿感情地結束,最能打動聽眾的心,是一種非常完美的結尾。
林肯就任總統時的演說發表於非常緊張的時期,分裂與仇恨的烏雲已布滿在上空。其結束語如下:
“我不願意來結束。我們不是仇敵,而是朋友。我們絕對不應成為仇敵。雖然情緒有時甚是緊張,但我們的友愛的聯係卻不應因之破裂。記憶的神秘音符,從每處戰場和烈士的墳墓聯係這廣大地域的每個生存者的心靈和家園,將奏出全國統一的歡歌。”
這裏還有一個例子,是威爾斯親王在加拿大帝國俱樂部所發表的一篇演說的結尾。
“諸位,我恐怕已經離題太遠,講太多關於我自己的話了。但是我願意很榮幸地向今天到會的聽眾諸君,說出我對我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感。我隻能向諸位擔保,我一定努力去完成我的重大責任,以期不負諸位的信托。”
林肯第二次就職演說的結尾更是非常美妙、優美,感情充沛,扣人心弦。
“我們熱烈地希望,誠懇地祈求,這大戰的禍患能夠迅速地完結,不過假如上帝的旨意仍舊要它繼續下去,直到奴隸們二百五十年來辛苦集下的財產都化為烏有,並直到已受過鞭打的血肉需再挨一次刀槍的傷殘,那麼我們依舊應當說:上帝的審判完全是真實的,公允的。對任何人不要怨恨,對所有的人都應慈愛。讓我們遵照上帝的旨意,堅決地主持正義,讓我們繼續努力完成我們的工作,收拾我們國家的殘破,去顧念戰死的烈士和他的孤兒寡婦,去做一切可達成我們彼此之間及各國之間永久和平的工作。”
用情感結束演講注意不能激怒聽眾。即使是大演說家林肯,也曾犯了激怒聽眾的毛病。
在林肯就任第一次總統時,所草擬的演說詞、結束詞,在分裂和仇恨布滿全國百姓的非常時期中,足以使血腥和戰爭的導火線引爆全國。他本來預備對南部的民眾這麼說:
“不滿意的國人們,在你們的手裏,握住了內戰爆發與否的動力,如果你們不做侵略者,政府是絕對不會攻擊你們的。
你們雖然不曾立下絕對要推翻政府的誓言,我卻有一種神聖的誓言,要決心保護政府和扶助政府。
在你們還沒有立誓不顛覆政府之前,我絕不會畏縮而撒手不管,我一定會維護政府到底。戰或不戰,這個嚴重的問題,完全決定於你們!”
演說稿草擬好之後,林肯將它拿給國務卿看,詢問他的意見,國務卿看了之後,嚇一大跳,他說如果這篇演說公布於眾,保證會使南方民眾群情激憤,這樣的結尾未免太過魯莽。因此他代擬了兩篇,林肯接受了其中一篇,略加修改之後發表。結果他就任第一任總統的演說,不再有易激怒人的唐突,充滿了和善的誠意,並且文辭優美如詩一般,成為演說史上的典範。該結尾是:
“我們是朋友,而非敵人,雖然我們的情緒有時候很緊張,但我們的友情卻不能因此而破裂。我們絕對不應該成為仇敵!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什麼理由使我們反目成仇?沒有!神秘的音符將奏出全國統一的笙歌,傳遍每一個戰場和烈士的墳墓,到廣大地域的生存著的心靈和家園裏。”
演講結束語的禁忌
“我想我已經囉唆得夠多了。”或“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或“我通常並沒有這麼興奮,也許是因為咖啡的緣故。”這樣的結束語足以毀掉整個演講。
演講結束語也有以下幾大忌諱:
一、拖泥帶水、畫蛇添足
有的演講者已經把應講的東西全講完了,可是又講了一些與主題無關或關係不大的話,這無異於節外生枝,是最令聽眾反感的。它不但搞亂了聽眾的思路,破壞了聽眾的情緒,而且也易衝淡前麵所講的內容。演講者必須下狠心,把那些與主題無關的話從結尾中清除出去,當斷則斷,當止則止,絕不要畫蛇添足。有一句格言說得好:沒有結束語的結尾平乏無力,可是沒完沒了的結尾則是令人可怕的。因為他拖延時間,使聽眾遭罪。演講者要善於用最精確最概括而又富於哲理的語言結束演講,才是最有力的。
二、草草收場,敷衍了事
如同忘了停止的那種演說者,突然結束的演說者的做法正好相反。觀眾席裏的人們坐在那裏,正津津有味地聽著講話,隨後突然之間演說人說了聲“謝謝”,講座戛然而止,事先一點招呼也沒有打。演說者沒有留給聽眾任何線索,表明他臨近結束,眼睜睜錯失了給聽眾一個強有力的結尾的大好機會。
三、故作謙虛,言不由衷
“哦,你們總算鬆口氣,知道我就要講完了。對不起呀,我講了這麼長時間,我看得出你們也許過去聽了很多這種講話了。說實話,今天晚上我本不想講的,比我講的好的人有的是呀,不過不管怎樣,多多關照啦。”
有些演講者做完演講,總要說上幾句表示謙虛或者道歉的話,甚至也有的演講者由於某些聽眾在演講中不太注意聽,演講完了,還要說上幾句旁敲側擊的諷刺話。這些不僅是多餘的,更主要的是表現了演講者思想水平的低下。每個演講者必須端正態度,去掉陳言俗套。
四、承認錯誤
例如:“在結束講話時我要說……哦,我忽然想起來,我講話一開始就準備說的一件事,卻全然忘掉,這就是……”
正當聽眾內心“放鬆下來”時,演講者卻突然提起另一關鍵論點。如果你的講話計劃得當、準備充分,這樣一種疏忽是不該發生的。也許我們是打算說一些事情的,但是沒有說,不過我們的聽眾是不可能知道這個的。我們的結束語不應不合時宜地提出另一個論點,當然也不可以隨便提及什麼“哦,有件事情我忘了提一提,這就是……”如果在你快要結束講話時你又希望提出某一論點,那也是自然地夾雜在你的講話裏,別提醒人家注意你真的忘了應該早一點在講話中提到的什麼事情。
不要在結束語中采用與演講的其他部分不相協調的口吻或風格。如果你讓聽眾在整個演講過程中一直笑個不停,而在結尾時突然使用沉重消極的語言,會使聽眾覺得大煞風景。
不要在演講過程的任何地方使用總而言之、概括地講等語句,除非演講真的要結束了。因為這樣會使一部分聽眾以為講話已經結束而分散注意力,結果卻發現演講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