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給演講一個精彩的結尾(2 / 3)

在這裏,王教授通過對前麵四個人的演講主題的簡練概括,舊瓶裝新酒,不落窠臼,結束了一次機智、風趣且具有個性特點的演講。

借助道具產生幽默效果結束演講

1.對比

魯迅先生在結束《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的演講》時說:“以上是我近年來對於美術界觀察所得幾點意見。今天我帶來一幅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請大家欣賞欣賞。”說著,他一手伸進長袍,把一卷紙慢慢從衣襟上方伸出,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幅病態醜陋的月份牌。頓時全場大笑。

魯迅先生借助恰到好處的道具表演,與結束語形成鮮明的對比,極具幽默。不僅使演講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而且使聽眾在笑聲中進一步品味先生演講的深意。

2.雙關

在延安的一次演講會上,當演講快結束時,毛澤東掏出一盒香煙,用手指在裏麵慢慢地摸,但掏了半天也不見掏出一支煙來,顯然是抽光了。有關人員十分著急,因為毛澤東煙癮很大,於是有人立即動身去取煙。毛澤東一邊講,一邊繼續摸著煙盒,好一會,他笑嘻嘻地掏出僅有的一支煙,夾在手指上舉起來,對著大家說:“最後一條!”這個“最後一條”,毛澤東的話是最後一個問題,又是最後一支煙。一語雙關,妙趣橫生,全場大笑,聽眾們的一點疲勞和倦意也在笑聲中一掃而光了。

借助幽默的動作結束演講

這樣的例子雖很少見,但不乏珠璣。美國詩人、文藝評論家詹姆斯·羅威爾1883年擔任駐英大使時,在倫敦舉行的一次晚宴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餐後演講》的即席演說。最後他說:“我在很小的時候聽人講過一個故事,講的是美國一個衛理公會的牧師。他在一個野營的布道會上布道,是這樣開頭的:‘信徒們,太陽的運行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向前或是徑直的運動;第二種是後退或是向後的運動;第三種即在我們的經文中提到的——靜止不動。’(笑聲)先生們,不知你們是否明白這個故事的寓意,希望你們明白了。今晚的餐後演講者首先是走徑直的方向(起身離座,做示範)——即太陽向前的運動。然後他又返回,開始重複自己——即太陽向後的運動。最後,憑著良好的方向感,將自己帶到終點。這就是我們剛才說過的太陽靜止的運動。”(在歡笑聲中,羅威爾重又入座)

這種緊扣話題的傳神動作表演,惟妙惟肖,天衣無縫。怎能不贏得現場聽(觀)眾的熱烈掌聲和歡笑聲!演講的幽默式結尾方法是不勝枚舉的。關鍵是演講者要具有幽默感,並能在演講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演講的氣氛和聽眾的心態,才能使演講結束語收到“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轟動效應。

例如,《誰來保衛2000年的中國》是這樣結尾的:

“各位朋友,當我結束自己的演講,走下這小小的講台時,如果能聽到您熱烈的掌聲,這無疑是對我莫大的鼓勵,無疑將成為我前進路上的動力。但是,如果您走出會場,回到家裏,仍然用‘好兒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陳舊觀念,去責怪您要參軍的兒子,責怪您要找軍人做丈夫的女兒,那麼,我寧願不要這掌聲,寧願悄悄地、悄悄地走下這講台……”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是演講結尾追求的最佳效果。在多種多樣的演講結束語中,幽默式算其中極有情趣的一種。

美國哈佛大學的哲學教授喬治·桑塔那亞就要退休了,他選定某天做最後一次演講以結束大學的教學生涯。那一天正是冬末春初時節,當他差不多講完自己的內容就要收場的時候,一隻小鳥停在禮堂窗台上歡快地叫了幾聲。此時,聽眾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這隻小鳥的叫聲吸引過去了,場麵氣氛陡然發生了變化。桑塔那亞沒有驚慌和不悅,相反,他抓住時機,順勢做出反應。當聽眾扭過頭來看他時,他仍做凝視小鳥狀,然後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急忙收拾桌上的東西,以告別的語氣說道:“對不起,諸位失陪了,我與春天有個約會。”說完,他就一邊向聽眾揮揮手,一邊急匆匆地離開了禮堂。

聯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大學演講,聽眾們覺得這種節外生枝、順勢而行的結束演講方式特別有趣。

引用詩文名句結束演講

通過引用諺語、成語、格言、警句、詩詞等方式結尾,言簡意明,多有韻律,使內容顯得充實豐滿,具有哲理性和啟發性。

如果你能引用適當的詩文名句來結尾,既可使演說優美、動聽,又可獲得所希望的氣氛。

例如,英國扶輪社的哈利羅德爵士,在愛丁堡大會上,是這樣結束演講的:“當你們回家之後,有些人會寄一張明信片來給我,就是你們不寄給我,我也要寄給你們每位一張,而且你們會很容易知道是我寄的,因為上麵未貼郵票(眾笑)。在上麵,我要寫一些字,是這樣寫著的:

季節自己來,季節又自己去。

你知道,世間一切都依時而凋謝。

但有一件卻永遠像露水一般綻放鮮豔,

那就是我對你們的仁慈和熱愛。”

這段詩正適合他全篇演講的旨意,因此這段詩就用得非常恰當。

馬丁·路德·金在曆史性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中,用一位年老的精神領袖的祈禱來作為收尾:“終於自由了,終於自由了,感謝萬能的主,我們終於自由了。”

借用名人名言作結束語,能產生“權威效應”和“名人效應”。一般來講,人們對名人權威有一種崇拜心理,借用他們的話可以給演講的內容提供有力的證明,還可以把演講推向一個高潮。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測試:在演講的結束語中引用權威人物的名言警句激勵聽眾,比一般性的結尾對人心理撞擊度可提高21.34%~37.06%。可見恰當地結合演講內容及其要求,運用名人的警句、告誡結尾,可以發揮名人效應,使通篇演講得以升華,而且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啟迪和印象。

又如,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冠軍隊複旦大學隊,在辯論“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問題時,四辯手蔣昌建的總結陳述的結尾是這樣的:

“談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謝謝各位!”這樣的結尾言猶盡而意未絕,令人回味,發人深思。

適可而止結束演講

現代的快節奏,要求演講者的演說要簡短有力,而不是洋洋灑灑沒完沒了,如若那樣,隻會招來聽眾的反感。

文章應該精,而不宜長,林肯的蓋提斯寶演說隻有10句話。這些都是簡潔的典範,我們演說也應如此,冗長的演說是不會受歡迎的。

如果結束語是用複雜的長句逐步展開的,那麼最重要的結束語應該用短句,甚至可以用句子的一部分。例如下麵一段話:

“你們是否能夠認識自己正在進入的這個世界,將取決於你們是否堅定地保持自己正直的人格。如果你們這樣做了,其他的一切自然會應運而生。你們的生活將不是人們平常所謂的幸福生活;你們的生活將不得不與逆境抗爭。但是這將是有意義的生活,有尊嚴的生活,有價值的生活。這一點對任何人都足夠了。”

或者反過來,在最後一段中大部分使用短句,而在結尾處引出長句,就像引人深思的演講《怎樣丟掉一筆生意》所采用的那樣:

“這就是丟掉一筆生意的全部含義。你丟掉了一筆生意,但是得到一個潛在的客戶。你丟掉了這一筆生意,但是得到了這筆以外的所有交易。你丟掉一筆生意,但是得到了對自己的銷售技巧的深刻洞見。你不斷思考,你留心觀察,你隨時嚐試。某一天,如果你不懈地努力,很可能變成一位如此高明的丟生意的行家,以至於根本丟不掉任何一筆生意。”

注意對比上麵第一段演講的最後一句話和上麵第二段演講的決定性語句,看它們的長短對句子的收尾性產生哪些效果。

演講的心理收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直接向聽眾發出呼籲來實現,尤其是說服性講話。直接號召他們采取特定的行為方式(采納、延緩、終止或繼續),或者請他們改變態度。

你設計的最後一句話一定要像第一句話一樣簡潔有力。每次演講都應該用一句話使聽眾毫無疑問地明白演講已經結束。沒有想好決定性的結束語時,發言人隻好繼續總結,同時不得不努力考慮怎樣不留痕跡地收尾。結果,許多人不得不有些沮喪或用下列乏味無力的結束語收尾:

“我想這些就是我要講的全部內容。”

“噢,時間到了!我還是就講到這裏吧。”

“雖然我還想多講一些內容,但是應該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

另外一些演講者倒是不顯得猶豫不決,而是戛然而止,使聽眾不知道中間的空白是暫時停頓還是最後的結束。

演講時可以采用一種斬釘截鐵的有效收尾與開場白時吸引聽眾注意力的辦法相呼應:詳盡回答演講開始時所提出的那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再次提及開頭講過的笑話或故事,使它變得更有趣,或者把它稍加改動,使之適用於你的主題。

不要用“謝謝大家”來代替決定性的收尾。在教室發言或業務報告會上通常不對聽眾表示感謝,隻有當你作為受人尊敬的特殊嘉賓應邀發言時才應該這樣做。這種情況下,“謝謝大家”可以作為從結論的其他部分轉到決定性語言的過渡語。

畫龍點睛的結束語與正文內容一樣重要。不要敷衍潦草而含混不清地說出最後一句話,或者用最後幾分鍾收拾自己的演講筆記準備溜走。要熟記自己的結束語,這樣在總結陳述時可始終保持與聽眾的目光交流。結束講話後,短暫地收回目光,然後重新與聽眾進行目光交流,表示你願意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或者接受大家的掌聲。就像開始時一樣,這時候你的自我意識也會非常強烈,這是不可避免的。你會感到大家的注意力又從演講內容轉移到你身上。這時不要忘記為聽眾留下肯定的自我印象,從而不至於削弱最後一句話的效力。

照應開頭的結尾方法

與開頭意願重合但又在意境上高出開頭的結尾形式,稱為回應開頭式。

這種結尾與開頭呼應的方法,使整篇演講首尾圓合,結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