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層次的安排方法
演講前要認真地考慮清楚,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進行。安排順序的原則以聽眾是否方便為準。不要顛倒時間的次序,最好沿著時間的順序,從過去一步一步地講到現在,由遠及近,有條不紊地敘說。千萬不要一會兒講現在,一會兒又倒敘3年前的事情;一會兒回到現在,一會兒又補充了一件5年前的事情。
安排層次要注意通篇格局,統籌安排,給人以整體感;要主次分明,詳細得當,給人以穩定感;要互相照應,過渡自然,給人以勻稱感。同時,演講稿主要是用以講給人聽的,是轉瞬即逝的,結構層次不能太複雜,要給人以明朗感。
演講稿的層次排列形式可分為縱向組合結構、橫向組合結構和縱橫交叉結構。
一、縱向組合結構
縱向組合結構是指按照時間的推移來排列層次,包括直敘式和遞進式兩種。
1.直敘式
直敘式即以時間先後為序,或以事情的發生、發展或變化過程為序。這種結構層次比較單一,事情的來龍去脈很清楚。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切忌平均用力,平鋪直敘。
2.遞進式
遞進式,即按事理的展開或認識由淺入深的遞進過程來安排結構層次,或按演講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來安排層次。按事理展開,多采用“敘事—說理—結論”的模式,即擺情況,做分析,下結論,也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按照由淺入深的遞進過程安排層次,其內容則呈螺旋式層層深入,由表及裏。這樣的安排,說理透徹,說服力強。按照演講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來安排層次,內容起伏跌宕。
二、橫向組合結構
橫向組合結構,或按事物的組成部分展開,或按空間分布展開,或按事物的性質歸屬關係展開。按照不同的排列展開方式,橫向組合可分為簡單列舉式和總分並列式。
簡單列舉式即是圍繞主旨,把選取的材料逐條逐項並列排出。它們從不同角度來表現演講中心。總分並列式則常遵循總分思路輻射式地展開,並列的各部分按事物的邏輯關係分類安排,分別圍繞主旨闡述一個問題,或說明事物的一個側麵。
采用橫向組合結構,要力戒開中藥鋪似的羅列現象,而要注意發掘各部分材料間的必然聯係,發揮整體效應。
三、縱橫交叉結構
有些內容豐富、容量較大、時間較長的演講,常采用此種結構。它以時間順序為主線,穿插橫向組合材料;或者以橫向組合為主,其間穿插縱向組合材料。先按縱向組合容易看出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先按橫向組合則易於分析出事物各部分之間的聯係和區別。采用這種結構,不宜搞得太複雜;否則,聽眾難於理解。
入題、破題、點題
演講的入題、破題與點題是演講成功與否的關鍵,通常情況下,人們選定一個演講題目之後,首先應當考慮的便是這個題目如何進行組織,如何盡快將自己對題目的興趣引發出聽眾同樣的興趣,如何以自己對題目的感覺和熱情去點燃聽眾內心的感覺與熱情之火,如何以自己對題目的精深理解去啟迪聽眾隨著這思路一道共鳴和思索。這些,都關乎演講的成敗,也都同解題的方式——入題、破題和點題緊密相關。“立文之道,唯字與義”,演講也同樣如此,抓住了與入題、破題、點題相關的字與義,也就抓住了解題的“牛鼻子”,從而取得理想的演講效果。
入題要快
入題要快而毫無疑義,欲使聽眾盡早進入自己規定的主題,就必須重視入題的速度和方式兩方麵的安排。既要“開門見山,一針見血”,這就是“快”;又要有邏輯上的懸念、起伏和跌宕,以收到“文似看山不喜平”之效。欲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要開門見山,以期迅速將聽眾帶入規定情境和思路中去。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起初草稿從馬克思夫人的逝世說起,進而才進入自己的題目。在客觀和冷靜的敘述中,難於將聽眾迅速地引領入規定情景。因此,恩格斯對此進行了認真的修改。在後來的定稿中,他采用單刀直入的入題方法,直接講馬克思停止了思想,永遠睡著了,這樣就迅速將聽眾引入到沉痛和肅然的既定情境之中,比原稿那種緩慢的節奏強多了。
其次是講究懸念和曲折,以引起聽眾的關注。前麵我們強調入題要快,並不是說所有入題都以開門見山的方式為佳。其實,有時候入題更需要講求一定的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講求一點邏輯懸念,方才有利於入題的引人入勝。
因此,有時候,我們不妨多用一點言辭,以懸念抓住聽眾心理,引起他們的注意和重視。有一篇叫做《人嗬,認識你自己》的演講,主講人給自己劃定的題目是“人與社會和自身的關係”;可是一開始,演講者並不直接挑明這個題目,而是先援引恩格斯的話,講了個“司芬克斯之謎”的引子:“大自然——司芬克斯向每個人和每個時代提出了問題……”;繼而話鋒一轉,問道:“那麼人類呢?人和人類社會有什麼難題呢?”最後他自己答道:“人類麵對著的有三大難題——人生、社會和人自身。”這就是“轉折式入題”,它使自己的入題顯得有些跌宕,有些波瀾甚至懸念,一點也不平鋪直敘,自然能引起聽眾的關注與興致。
再次用強烈的反差、對比來引出自己的題目,以期在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主要指以對比、對照和映襯之類的修辭手法,來引領和導入自己的話題。
有一篇名為《論男子漢》的演講,一開始,演講者的話似乎跟一般的謙辭沒什麼兩樣,頗有離題之嫌。因為他一口氣就洋洋灑灑敘說了四個“為難”之處:“我一點也不明白主辦者的意圖何在,這使我感到為難,這是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今天,我是第一次來到你們學校,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人容易有一種不適應的感覺,這是我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況且,剛才前麵的幾位同學又做了精彩的演講,熱烈的掌聲可以作證,這給我增加了壓力,算是我遇到的第三個困難。不巧得很,我本想憑手中這麼一張卡片做一次演講,卻忘了戴眼鏡了,想把它放在桌上偷偷地看幾眼也不成了,這就是我的第四個困難。乍一看,這開場白頗有些饒舌的味道,豈料到,那演講者講罷第四個為難之後,話鋒突然一轉,便進入自己早已擬訂的題目了——但是,我並不膽怯;相反,我充滿了信心。我相信,既然我站到了這個講台上來,我就必定能夠鼓起勇氣,竭盡全力,讓自己體麵地走下台去!因為,我選擇了這樣一個演講題目——《論男子漢》!”
這樣,《論男子漢》特有的勇氣之題目,便同一開始的膽怯與為難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反差,巧妙、貼切而又風趣盎然,聽來令人費解。這樣的入題,不是做到辭明義見和曲徑通幽的完美統一嗎?
破題要準
破題要確而奇,演講中,入題並不等於破題,二者的區別在於:入題隻是引導進入設定的題目或論點的方式,而破題則是提綱挈領地進入各個論據或闡述的要點之中。這就好比說,它們二者一個是樹冠,一個是樹冠下的主枝。破題的意義在於,可以決定“主幹”的發展方向,讓聽眾對演講初見端倪,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可見,破題可使聽眾在不知不覺中跟隨演講者的思路走,是關乎演講成敗的又一重要環節。總體來說,我們可選擇以下幾種方式,來做到破題的明確與奇詭或奇趣的有機結合。
首先,立一個定句並加以強調,來作為破題的“標誌字符”或“標誌語符”,以期引起聽眾的注意和重視。在《論男子漢》的演說中,作者為了論述男子漢最突出的特征——勇氣,故意使用了“勇”的對立物,即一個“難”字來作為破題的標誌字符。當然,這個標誌字符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且聽他是如何表述的:“劉曉慶說,做女人難,做一個名女人尤其難。我說,做男人難,做一個男子漢尤其難也!但男同胞們是歡迎這個‘難’的,正因為其難,才富於挑戰,才能顯示勇氣和力量,因此令人神往。”
其次,用語意的轉折、對立等手法來製造“波瀾”以實現破題的目的,並給人以警醒、新穎的意境和感受。前麵提到過的道格拉斯在《譴責奴隸製的演說》中,入題時使用了提問的方式:“為什麼今天邀我在這兒發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隸們,同你們的國慶節有什麼相幹?”就是運用了這一方法破題。
再次,使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破題,以期給聽眾以隨和而親切、警醒又奇特的感覺。
丘吉爾在擔任首相時發表的就職演說就用了兩處設問來加以論述,當然也可以看做是為破題而設立的標誌語了。他說:“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要說,我們的政策……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管一切代價……也要贏得勝利。”
當然,破題的方式還有不少,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用盡量簡約、明確的言語標誌符號去吸引聽眾,以便朝自己擬訂的方向去理解、接受自己闡述的內容。
點題要深
點題要新而深,所謂點題,即點明主旨。跟入題和破題不同的是,這裏所謂的點題,主要指的是最能點明演說目的、主旨的那些話,即通常所說的“警句”“文眼”之類,而且,這種點題的句子,其位置也可不拘一格,可前可後,也可在中間,關鍵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蘊,盡可能做到理性與情趣的融會貫通,給人以雋永、深刻且耐人尋味的印象。這裏,提供幾種點題的形式,從中我們不難得到某些有益的啟迪。
1.用感情色彩濃烈的詞語來點題,以期引起聽眾內心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