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正公時,諫議大夫張師德謁向文簡公曰:“師德兩詣王相公門,皆不得見,恐為人輕毀,望公從容勸之。”一日方議知製誥,公曰:“可惜張師德。”向公曰:“何謂?”公曰:“累於上前說張師德名家子,有士行,不意兩及吾門。狀元及第,榮進素定,但當靜以待之耳;若複奔競,使無階而進者,當如何也。”向公方以師德之意啟之,公曰:“旦處安得有人敢輕毀人,但師德後進,待我淺也。”向公因稱師德適有闕望,公弗遺。公曰:“第緩之,使師德知,聊以戒貪進,激薄俗也。”
龐莊敏公籍知定州,請老,召還京師,公陳請不已。或謂公:“今精力完壯,主上注意方厚,何遽引去?”公曰:“必待筋力不支,明主厭棄,然後乃去,是不得已,豈止足之謂耶?”凡上表者九,手疏二十餘通,朝廷不能奪。五年,聽以太子太保致仕。
呂正獻公去就之際,極其介潔,在朝廷,小不合,便脫然無留意。曆事四朝,無一年不自引求去。
富韓公慶曆間為樞密副使,辭愈力。公言:“遼既通好,議者便謂無事,邊備漸弛。遼萬一敗盟,臣死且有罪。非獨臣不敢受,亦願陛下思外夷輕侮中原之恥,坐薪嚐膽,不忘修政。”因以告納上前而罷,逾月,複以命公。時元昊使辭上,俟公綴樞密院班,乃坐,且使章得象諭公曰:“此朝廷特用,非以使遼故也。”公不得已,乃受。
餘公靖為諫官時,範文正公言事,忤大臣,貶知饒州,諫官緘口無敢言者。餘獨奏曰:“若習為常,恐鉗天下之口,不可不戒。”節既上,落職監均州酒稅。尹公氵朱、歐陽修相繼抗疏論列,又以書讓諫官高若訥,亦得罪遠謫。時天下賢士大夫相與惜其去,號為四賢,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以記其事,詩播都下。
包孝肅公,呂文靖聞其才,欲見之。一日待漏院,見班次有包拯名,頗喜,及歸,又問知居同裏巷,意以拯欲便於求見。無幾,報拯朝辭,乃就部,注一知縣而出,尤奇之,遽使人追還,遂薦對除裏行,自此擢用。
韓公維弱不好進,篤誌問學,嚐以進士薦禮部。父任執政,不就廷試,乃以父任守將作監主簿。丁外艱,服除,闔門不仕。仁宗患紳奔競,諭近臣日:“恬退守道者旌擢,則躁求者自當知恥。”於是宰相文彥博、宋庠等言公好古嗜學,安於靜退,乞加甄錄,以厚風俗。召試學士院,辭不赴,除國子監主簿。
陳恭公執中,初罷政亳州,年六十九,遇生日親族獻壽,獨其侄世修獻《範蠡遊五湖圖》,且讚曰:“賢哉陶朱,霸越平吳。名遂身退,扁舟五湖。”恭公甚喜,即日表納節。明年累表求退,遂以司徒致仕。
劉公敞前後升官,未嚐輒讓,惟初拜侍讀及除諫議,辭之,其心誠謂分所不宜處,則不欲苟受之,非以邀名也。
韓魏公常言君子與小人並處,其必不勝,則奉身而退,樂道無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