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1 / 3)

《準風月談·喝茶》(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魯迅全集》第五卷

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於是有“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其實是“秀才雖出門,不知天下事”的。秀才隻有秀才頭腦和秀才眼睛,對於天下事,哪裏看得分明,想得清楚。

《南腔北調集·諺語》(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三日)。《魯迅全集》第四卷

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對於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給我十刀,我隻還他一箭。然而後來我明白我倒是錯了。……我在廣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後來便時常用了懷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無條件的敬畏了。

《三閑集·序言》(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四日)。《魯迅全集》第四卷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

《華蓋集·導師》(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一日)。《魯迅全集》第三卷

據我的意思,即使是從前的人,那詩文完全超於政治的所謂“田園詩人”,“山林詩人”,是沒有的。完全超出於人間世的,也是沒有的。既然是超出於世,則當然連詩文也沒有。詩文也是人事,既有詩,就可以知道於世事未能忘情。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九二七年九月)。《魯迅全集》第三卷

在烏煙瘴氣之中,有官之所謂“匪”和民之所謂匪;有官之所謂“民”和民之所謂“民”;有官以為“匪”而其實是真的國民,有官以為“民”而其實是衙役和馬弁。所以貌似“民魂”的,有時仍不免為“官魂”,這是鑒別魂靈者所應該十分注意的。

《華蓋集·學界的三魂》(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四日)。《魯迅全集》第三卷

古人所謂“窮愁著書”的話,是不大可靠的。窮到透頂,愁得要死的人,哪裏還有這許多閑情逸致來著書?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候補的餓殍在溝壑邊吟哦;鞭撲底下的囚徒所發出來的不過是直聲的叫喊,決不會用一篇妃紅麗白的駢體文來訴痛苦的。所以待到磨墨吮筆,說什麼“履穿踵決”時,腳上也許早已經是絲襪;高吟“饑來驅我去……”的陶征士,其時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

《華蓋集·“碰壁“之後》(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魯迅全集》第三卷

古人雖有種田做詩的,那一定不是自己在種田;雇了幾個人替他種田,他才能吟他的詩;……

《集外集·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魯迅全集》第七卷

那些文士詩翁,自稱什麼釣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遊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嚐捏過釣竿或斧頭柄。

《準風月談·喝茶》(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魯迅全集》第五卷

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於是有“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其實是“秀才雖出門,不知天下事”的。秀才隻有秀才頭腦和秀才眼睛,對於天下事,哪裏看得分明,想得清楚。

《南腔北調集·諺語》(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三日)。《魯迅全集》第四卷

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對於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給我十刀,我隻還他一箭。然而後來我明白我倒是錯了。……我在廣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後來便時常用了懷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無條件的敬畏了。

《三閑集·序言》(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四日)。《魯迅全集》第四卷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

《華蓋集·導師》(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一日)。《魯迅全集》第三卷

據我的意思,即使是從前的人,那詩文完全超於政治的所謂“田園詩人”,“山林詩人”,是沒有的。完全超出於人間世的,也是沒有的。既然是超出於世,則當然連詩文也沒有。詩文也是人事,既有詩,就可以知道於世事未能忘情。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九二七年九月)。《魯迅全集》第三卷

在烏煙瘴氣之中,有官之所謂“匪”和民之所謂匪;有官之所謂“民”和民之所謂“民”;有官以為“匪”而其實是真的國民,有官以為“民”而其實是衙役和馬弁。所以貌似“民魂”的,有時仍不免為“官魂”,這是鑒別魂靈者所應該十分注意的。

《華蓋集·學界的三魂》(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四日)。《魯迅全集》第三卷

古人所謂“窮愁著書”的話,是不大可靠的。窮到透頂,愁得要死的人,哪裏還有這許多閑情逸致來著書?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候補的餓殍在溝壑邊吟哦;鞭撲底下的囚徒所發出來的不過是直聲的叫喊,決不會用一篇妃紅麗白的駢體文來訴痛苦的。所以待到磨墨吮筆,說什麼“履穿踵決”時,腳上也許早已經是絲襪;高吟“饑來驅我去……”的陶征士,其時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

《華蓋集·“碰壁“之後》(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魯迅全集》第三卷

古人雖有種田做詩的,那一定不是自己在種田;雇了幾個人替他種田,他才能吟他的詩;……

《集外集·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魯迅全集》第七卷

那些文士詩翁,自稱什麼釣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遊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嚐捏過釣竿或斧頭柄。

《且介亭雜文二集·隱士》(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魯迅全集》第六卷

《陶集》裏有《述酒》一篇,是說當時政治的。這樣看來,可見他於世事也並沒有遺忘和冷淡,……

由此可知陶潛總不能超於塵世,而且,於朝政還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這是他詩文中時時提起的。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三、二十六日)。《魯迅全集》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