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職業需要道德守護
新聞職業道德,是一個世界性話題,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製訂了有關新聞職業道德的規範性文件,比如守則、準則、規定、條例等,用於監管和引導新聞從業人員的從業行為。
一、消息來源的道德準則
消息源是記者成功的第一要素。陳中原先生認為,新聞消息來源的真實性、準確性、可靠性問題,是全世界新聞界關注的首個職業道德問題。主要表現在記者獲取消息的真實性,如何保護消息源,獲取信息的手段是否正當等。
新聞職業道德對消息源的要求是:記者要尊重消息來源,並求證消息來源的準確性,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更要保護敏感性消息來源。在保護消息源方麵,國際新聞界遇到的一個重要難題是匿名問題。美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明確規定,新聞報道中可以匿名方式處理消息源。
信息交易即付費采訪,是一個引起爭議的職業道德問題。與美國買新聞大行其道相比,澳大利亞幾乎完全禁止付費采訪。美國多位學者認為,付費采訪在水門事件之後變得越來越風行。
對於具有新聞價值的政府文件、公司文件和私人資料,以及有關具有新聞價值的錄音、錄像、照片等,記者能否用不正當手段獲取消息材料,也是一個職業道德問題。另外,禁止對照片進行蒙太奇處理。
對於這些新聞資料,一般都要求通過正當或合法的途徑或手段獲取,但如果為了公共利益,用正當或合法手段無法獲取的情況下可以采取非常手段獲取,但是必須在報道中明確予以說明。
二、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相輔相成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是全世界以及各國新聞界普遍關注的第二個大的職業道德問題。陳中原認為,學術界關於新聞的自由與責任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論。有的學者主張,新聞應當是負責任的自由。新聞是社會的新聞,新聞自由應當得負新聞責任;有的學者認為,新聞自由不應當受到限製。但一個共同點是:記者必須清楚自己采訪活動的社會和政治後果,以及為此而承擔的道德責任。記者應當以高度的道德責任感服務於公民社會,切實處理好新聞界的權利與義務、責任與自由的關係。
三、在隱私權與公共利益之間,新聞要找到平衡點
如何處理好隱私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係,是國際新聞界麵臨的職業道德難題,謀求二者之間的動態平衡是各國法律界、新聞界以及其他社會各界經常討論的課題。陳中原認為,在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國際新聞界早有人指出,黑客記者隻是一個時間問題,遲早會發生新聞記者竊取他人計算機上資料的事件。
問題複雜的一個方麵是關於公共利益和個人隱私的範圍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在不同空間裏,個人的行為及其隱私權利都是不同的,如何界定和保護是一個存在爭論的問題。即使在公共空間,個人的形象隻能作為展現公共空間擁擠時使用,而且不能單獨突出。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於隱私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係、界限等一直存在比較激烈的爭論。20世紀90年代,關於新聞職業道德問題,國際上圍繞著“戴安娜事件”“克林頓醜聞案”展開了隱私與公共利益的大爭論,但最終無功而返。事實上,既保護隱私又維護公共利益是世界的主流模式。
據有關研究資料顯示,許多國家,在新聞關於公共利益和隱私的報道方麵都有界定:比如在公共利益方麵,凡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危害社會的犯罪、嚴重違反道德的新聞等都在明確禁止序列;在保護個人隱私方麵,許多國家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規定:記者未經主人許可不得進入住宅,不得使用他人的電子信息;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拍攝和報道私人房屋、家庭、宗教、健康、性偏好、婚姻狀態、個人生命、疾病和私人事務;政府官員、影視明星和體育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其私人空間大大縮小,受到媒體監視的空間擴大,但報道和評價公眾人物不能過分,他們的親屬和家人的隱私權更不可侵犯;記者應采取一切措施避免種族、性別、語言、宗教、政治觀點、身體障礙、社會出身等方麵的歧視;記者不得追蹤可能導致對某個人的歧視、嘲笑、偏見、仇恨的材料;平等地對待同性戀、單親母親等,對他們的報道要慎重,一般不報道他們的真實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