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職業化標準建設應當遵循的原則(2 / 2)

第四,建立職級和工資“雙向遞升”的隊伍管理體製。記者隨著社齡增長,年齡大了,職稱高了,身體狀況呈反比,確實也跑不動了。因此,一方麵要借鑒高校、科研單位以“職稱、科研成果”為核心的人才管理辦法,切實探索加大職稱補貼,讓高級記者、主任記者參照享有“教授、副教授”的同等待遇。另一方麵,可以打通“出口”,將一部分年齡較大的記者有序調整到編輯崗位。同時,還可以參照《公務員法》中非領導職務的設置,以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記者因職位晉升緩慢而出現的心理失衡現象,消除“官本位”意識,從根本上增強記者的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

(三)強化職業道德規範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勞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共道德二者既有區別也有聯係,職業道德是以社會公德為基礎的,具有特殊性,社會公德是整個社會公眾都應當自覺遵守的社會行為規範,具有普遍性。因此,要通過入社教育、上崗培訓、在職培訓等多種常態形式,加強對記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政治素養,強化敬業精神。

職業道德教育實質上是職業自律教育,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工作。對於記者而言,就是要明確基本的職業價值底線。現如今,各種誘惑太多,有些記者在從業中對自己的職業目標定位模糊,在追求什麼、幹什麼、為什麼等問題上缺乏認識和思想。因此,通過職業道德模塊的建立,主要解決記者的社會角色、傳媒責任,是“權利”者還是“權力”者的問題。

眾所周知,在我們國家,社會各界對記者寄予的希望比任何國家都大,因而記者的職業形象、職業行為和社會實效,是社會矚目的事情。因此,以職業道德自律求取報道自由,可以為傳媒贏得活動空間並為記者自己贏得從業口碑。記者為了避免較多的社會他律,就需要內化更多的道德自律。

馬克思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這個道理對於記者來講,職業道德是記者信譽的基礎,是對職業認同並職業化的結果。職業道德要求在內化的約束力即自律的基礎上強調他律,嚴肅職業監督。記者的職業道德就是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真相,不為錢動,不為利害,謹言慎行。要建立《記者從業信條》《記者職業倫理規範守則》《記者職業道德監督處罰條例》等,形成多重監督,對社會投訴的記者違規違紀情況、有償新聞、假新聞、瞞漏報新聞現象,認真核實,嚴肅查處,嚴格按照規章製度進行處罰,如發現“害群之馬”,應及時清除出記者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