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職業化標準建設應當遵循的原則(1 / 2)

記者職業化標準建設應當遵循的原則

理論和實踐證明,製度建設、文化氛圍和教育培訓是實現記者職業化的關鍵途徑。其中,營造文化氛圍是先導,製度建設是基礎,教育培訓是重要手段。當然,記者職業化標準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記者職業化標準建設中,要以人為本,既要促成事,也要成就人,要把工作變成自覺的行為,把工作變成愉快和諧的過程,做到“人事兩相宜”;要建章立製,製度管人,因為一個好的製度往往要比一個好的領導更重要;要實事求是,針對實際,創新管理。具體說,要在以下幾個方麵突出重點並遵循原則:

(一)建立職業資質模型,提高職業準入“門檻”標準,改進記者的選用辦法

近年來,新聞單位在記者招錄中要嚴把“進人關”,要嚴格按照“公開招聘、凡進必考”的原則,積極探索適合記者職業特點的招募渠道,可以采取筆試、麵試、崗位見習、最後擇優錄用等程序。在錄用人員時,要按照記者職業資質模型,注重對其任職資格、業務能力、職業技能的考試,如文字功底、采編能力等,而且還要對其職業素養進行跟蹤考察和評判,例如以“我理想中的記者”為題,演講描述個人對記者職業的認識,是否愛崗敬業,本人是否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較好的團隊精神等,通俗講是否“德才兼備”。另外,要按照專業化分工要求,建立《記者采訪工作流程》《突發公共事件報道流程》,設置《專家型記者培養計劃》《“一專多能”型記者孵化培訓計劃》。對新進記者,在前3年的從工作角色到職業角色的培養轉變階段,原則上固定記者分口崗位,避免記者串崗流動過於頻繁,培養他們“分兵把口”的職業意識,使他們逐漸從記者職業活動中總結、提煉出一整套有利於工作的思維模式:職業概念、采訪邏輯、是非判斷等。讓他們時刻意識到,記者既是養家糊口的“本職工作”,又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寬廣舞台”。

(二)完善“用人、育人”體製,創新“幹事、幹成事”機製

首先,實行“定崗、定人、定待遇”的三定管理原則。所有人員不管你是在編的“老人”還是新進的聘用人員,原來的身份、待遇全都進檔案。分社要細化“三定”管理細則,從體製機製上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工作環境,人盡其才、人盡其用,重點形成“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分配機製。

其次,建立科學人性化的用人、幫帶、考核機製。要形成一套以競爭上崗、雙向選擇,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合理流動、優勝劣汰為核心的考核評價機製。要製定“以老帶新,以新促老,新老互學,取長補短”的幫帶製。由骨幹記者傳幫帶新進記者,使新進記者盡快熟悉崗位職責和工作要求,也將其作為對骨幹記者的工作激勵,並予以獎勵。要對記者實行動態幫扶製。對業務排名靠後的記者,由總編室定期談心,重點幫扶,並建立月度或季度幫扶責任期,幫扶的基本目標是讓幫扶對象完成報道任務並考核排名有所提升,對兩年幫扶仍然排名在最後一名的記者可調離記者崗位或“末位淘汰”,實行人才退出機製,因為從職業化標準體係科學衡量:此人確實不適合當記者。總之,要用這些科學人性化的辦法,讓分社形成“給願意幹事的創造機會,給能幹事的創造崗位,給幹成事的創造地位”的新機製,讓人人有動力,人人有機遇。

第三,積極創造業務提升平台。現代企業管理製度中有句名言:最大的福利是培訓。新聞單位要注重對新聞人員的培訓,每年要根據記者結構專門製定培訓規劃和長期職業規劃,把記者的職業規劃和新聞事業的發展結合在一起,鼓勵記者參加各類業務學習教育,提升從業素質。邀請專家來分社上課、開設講座。每年選送采編業務骨幹到新聞業務專業培訓機構或大專院校脫產學習、考察交流、開闊視野。鼓勵記者進行學曆繼續教育,取得文憑後單位可報銷一部分學費。每年組織記者深入基層調研,錘煉作風、增加才幹、改變文風。通過舉辦攝影技術培訓班和多媒體業務培訓班,請攝影、攝像記者指導文字記者拍照拍片,請文字記者指導攝影、攝像記者寫文字稿,最終促成記者“一專多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