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是記者職業化的唯一途徑(2 / 2)

在做同源新聞對比時,要不斷地問自己三個問題:記者為什麼要寫這條新聞?記者在這條新聞中寫了什麼?記者是按什麼結構和順序寫這條新聞的?

“為什麼要寫”解決的是確定新聞主題,新聞是報道客觀事實的,但絕不是有聞必錄,這裏邊有一個記者對所報道的事件和內容的選擇,記者麵對形形色色的事件,為什麼非要報道這件事,這個“為什麼”當中就隱含著主題。

“寫什麼”解決的是材料的選擇和舍棄的問題,寫新聞並不是簡單地把事件的過程平鋪直敘地說出來,而是應該選擇其主要的一點或幾點突出放大,所謂“詳略得當”“疏密有致”。書畫理論在談到章法布局時有一著名的美學觀念:“密處不使透風,疏處可以走馬”,套用在新聞寫作上,可以說是“詳處細致入微,略處一筆帶過”。

“怎麼寫”解決的是敘事框架和敘事方式的問題。這裏所說的敘事框架不是新聞的結構,而是在新聞寫作過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環節、範疇,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實邊界。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要遵從“全麵、客觀、公正”的理念,這些都是大家了然於心的概念。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概念、理念落實到一次具體的新聞采訪過程中,落實到具體的寫作環節上。

麵對一個具體的新聞事件,在動筆之前,記者必須搭建這條新聞的敘事框架,這個框架包括新聞價值的基本因素、媒體的定位、受眾的需求和喜好、新聞紀律的規範等,比如,要確定是突出時效,還是突出重要,還是突出顯要;是從法律層麵介入,還是從社會道德層麵來表述;如何適應報紙的定位;讀者的關注點在哪裏;有沒有違背新聞紀律的事實及觀點。然後再根據這些因素設計適當的敘事方式,這裏就包括確定體裁、安排結構、組織語言等。

1896年接掌《紐約時報》並由此創造了該報輝煌的阿道夫·奧科斯,經常講給他的下屬們一個關於“三個石匠”的故事:中世紀的一個行吟詩人在路上先後遇到了三個石匠。他分別問他們:“嘿,幹什麼呢?”第一個說:“在鑿石頭呢。”第二個答曰:“我在雕刻一塊基石。”唯有第三人的回應令人振奮:“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奧科斯深諳新聞寫作之道。在他心目中,三個石匠的活計代表了新聞寫作的三個階段(境界)。第一階段:新聞記者正在對手頭的事實材料進行“打量”,好比石匠在打量那塊石坯,看它能派什麼用場。第二階段:新聞記者已經考慮好要將手中的材料寫成一篇報道,而正在將它打磨成新聞素材,好比石匠已經決定用毛坯材料蓋房子(消息或通訊),正在將它打造成奠基石。第三階段:新聞記者認定了手中掌握的是一塊難得的良材,他正在著手寫一篇有力度的大報道,如同第三個建築師,他已經有了建構一座大教堂的創意和設想。

記者在報道新聞時,不是被動地反映事實,從選擇事件、確定角度到安排結構、組織文字,每一個環節都有記者的主觀判斷,為什麼會出現同源新聞的不同報道,就是因為不同的記者有著不同的綜合素質、不同的文化素養、不同的思維習慣、不同的經曆閱曆。

我們做同源新聞的對比,就是要從以上這些點入手,相信隻要堅持不懈,長此以往,就一定會有所收獲。胡適先生曾說:“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意思是白費力)。”相信我們隻要付出努力,就絕對不會空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