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優秀學生通常都會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強項,問題在於要同時申請到幾類在招生上各有不同偏好的學校是非常難的,況且絕大部分學生不可能知道這些頂級名校的偏好是什麼。
2009年,我所指導的學生牟曉生成功被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杜克大學、斯坦福大學同時錄取,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當年全中國申請結果最好的學生。作為奧數滿分金牌學生,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應該不是新鮮事,但能被耶魯大學錄取就難能可貴。特別是在近幾年無數奧數、奧物金牌學生都在滿懷期望下铩羽而歸的大背景下(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近幾年在中國每年錄取都超過10人,但同時被二校錄取的人數卻很少。據我所知,在2009年不超過3位。而分別來看,2009年耶魯大學錄取中國學生近15位、斯坦福大學錄取中國學生則約20位)。
4. 不了解很多訊息和包裝手段,包括被waitlist之後還可以用被錄同學的推薦信這樣高級的手法……
這句話恰好說明了劉同學的心態:如果能幫助自己申請進入心儀的名校,還是願意接受“很多訊息”和接受“包裝手段”的。隻是在良莠不齊的谘詢機構中他不知或不願花時間去挑選,抑或是他仍然更願意“誠實做自己”,不希望“專業人士”的谘詢打亂了自己的申請計劃?
不過“被Waitlist之後還可以用被錄同學的推薦信這樣高級的手法”其實已經過時。這幾年真正用此方法被成功錄取的學生越來越少,偶爾有一個成功的,就被誇大宣傳(這種方式我在2000年以前建議學生使用過,2006年之後,再碰到學生有類似想法,我常常反問一句,如果幾十個候補的學生都采用相同的方法,還都是中國學生,你是審核人員的話會作何感想?),實際情況是:劉同學所申請的這幾所名校,2010年幾乎都沒有錄取任何Waitlist的國際學生,連排名20多名的弗吉尼亞大學,早在當年6月初就已表示:今年能候補上的國際學生應該不超過5名,而這5名中很可能沒有中國學生。2009年我輔導過一位從美國康涅狄格州坎特伯雷中學畢業的女生,她以SAT成績1910分從Waitlist上被錄取,此事至今都讓國際招生辦主任印象深刻,由此可知,近年來從候補名單上被錄取有多困難。
5. 過於全麵地展現了自己。我感覺能寫的太多了,最後全麵照顧的結果就相當於什麼都沒照顧到。如果你每方麵都很優秀、都很喜愛,美國人是不會相信的(這或許是為什麼有人會以為我的申請有斧鑿之痕)。技巧是,一兩個閃光點遠遠勝過幾百個閃光點,因為你能被閱讀者記住。
張顧問:全麵展現自己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優秀學生閃光點本來就很多。一位名校資深招生辦主任曾告訴我,學生碰到這樣的情況很簡單,隻需要問申請者:你最愛的是哪一個?那就寫那一個!我對此的理解是:最真誠、最喜歡的!也就是我在之前受訪時所說的。另一所排名前3位的常春藤名校國際招生辦主任則說:說困難也不困難,因為名校通常不止一道題目,而是有幾道題讓學生來寫(Multiple Essays)。這裏向學生及家長簡單解釋一下,申請表(on Application)中有1道短題(150字)+1道長題(250-500字)+1道補充題,而各校的自主命題(Supplemental Essays to on Application)則還有數量不同,要求各異的小論文,所以前述招辦主任認為,學生應該挑選出最重要的3-4個活動或事情來寫。
2007年我輔導的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的竺熠虹同學,以不到2200分的SAT成績被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威廉姆斯學院、西北大學四大頂尖名校同時全獎錄取。在這個經典的成功案例中,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顧問為學生做了指導,充分運用幾道不同的題目,來將學生幾個不同性質的活動經曆以及興趣和專長,甚至家庭背景與未來發展計劃一一呈現。這也同樣印證了我前麵所說:隻要能充分把握各校的不同偏好,妥善利用學校申請文書的幾個大小命題,同一個學生是有可能同時被多所偏好差異較大的名校錄取的(竺熠虹同學還獲得了當年排名12名的文理學院格林內爾學院全獎。竺熠虹很可能是2007年同時被全美國排名前15位本科名校最多學校錄取的一位中國學生)。
這裏要補充的是,劉同學寫道:“如果你每方麵都很優秀、都很喜愛,美國人是不會相信的”。單靠文字的確很難表達自己對一些事物的熱愛,同時又能讓閱卷無數的審核人員覺得合理。畢竟正常情況下,一個學生取得好成績就已經要花去不少時間。所以在申請文書中真實故事的陳述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陳述故事一定會占據篇幅,如果文中所寫超過一個故事,又會牽扯到故事和故事間的無縫隙連接。這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要全麵展現自己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對於少數特別的學生,就是需要讓審核人員讀完幾乎所有的事情才最能體現這個學生的特色,將這些事情單個拆開競爭力就大打折扣。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雖然有很多喜愛的東西,但卻並沒有達到“每方麵都最優秀”。隻有全部合起來才有成功的可能,就要采用完全不同的寫作方式(采用這種寫法還能寫得好,應該算是“高”或“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