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淩波振翅而去,再不回首。

就在鯤鵬振翅之時,此時的凡界,又起新風雲。

作者有話要說:咳,這一章玉瓏妹子略搶鏡啊。關於玉瓏妹紙,其實我這裏是有判詞的,但是語言粗鄙,不好意思放在文裏.....如下:

靈根受於天,本是第一人。

奈何念自由,振翅不回首。

關於道者,我一直覺得他們和愚公其實是有些像的:世所非之而不顧,眾所難之而不返。愚公移山其實是一種精神,我這裏寫道者移山,諸位筒子切莫拍我啊。

至於那些修仙者,等外部的危機過了,自然天道的清算就到了。

渣作者渣文筆請原諒。

修仙卷之三十三

界阻山移開了,轟然聲中,兩界之間的道路終於通了。

碧落海前再無阻擋。

道者們收回手中白練,卻聽界阻山聳入雲端的山之主體裏,傳來雄渾回蕩地笑聲。

那笑聲好似震徹山體一般,自山的內部振出。然後那山竟然憑空飛起,忽地開始變化。

到最後,那山化作了一條龍,渾身金鱗閃閃,五爪錚錚。金龍騰於烏壓壓的海天間,與閃電齊飛,追逐著白浪。玩耍了一會,那龍投入海中,化作了一艘無比壯觀的龍頭巨舟。

其中一位樣貌奇異,狀如石像的道者看著這一幕,喃喃了什麼,忽然大喊著招呼眾道者奔上龍頭巨舟。

眾道者一入龍舟。巨舟的龍頭處,那龍頭活了一般,得意地遙遙擺尾,龍舟騰空而起,化作流光,飛向被金光覆蓋的中原之地。

龍舟穿入金光,就像行駛在水波之上,絲毫沒有此界生靈在金光下的無力。

龍舟如此巨大,眾多道者在其上,仍然顯得不值一提。龍舟每過一處,龍頭一吸,當地在金光裏掙紮的百姓生靈,就會擺脫金光,盡數被救上龍舟。一路行來,人越來越多,龍舟上卻依然絲毫不見擁擠。

道者們看著這一幕,總是愁眉苦臉的石道人驚訝:"原來那傳聞是真的。"

石道人原身是一廟前石像,從受萬眾香火到冷落生青苔,經了不知多少年月的風雨捶打,烈日曝曬。

直到有一年,凡界大災。

有一老嫗,少年喪父,中年喪夫,晚年喪子,到老孤苦無依。卻是一輩子積德行善,一生供奉廟中香火,哪怕是石像生青苔的時候,也未曾斷絕過對石像的供奉與祈禱。

那年的大災裏,她倒在石像跟前祈願的時候,向石像敘說一路而來的慘狀。雖然老嫗自己已經餓得皮包骨頭,卻還是為路上的餓殍落淚。

石像曆經日月精華洗禮,遍觀紅塵離合。卻不得啟靈入道,是苦於石本無心。

而那滴悲憫的淚打在石像上,融入了石像中,成了石像的心。

老嫗的祈願敘說聲裏,石像的石眼裏有水珠滾出,好似同樣落淚。

石像最終得了靈智,一朝入道。

自此後,供養老嫗終老,報答完老嫗的一淚之恩,石像便十方流浪,救助人間良善人,濟困扶貧,修的是功德道,自稱石道人。

石道人入道頗早,為作功德走遍天下,聽說過很多事,其中就包括界阻山的傳聞:

界阻山原來叫做"道祖山"。原來上古之時,碧落海與無涯海相通,許多惡獸異人自海外來,還偶有修仙者到了凡界興風作浪。

有一老人,一路行至碧落海邊。老人出關離了中原,一路西來,已經疲倦蒼老之極。老冉冉兮將極,卻堅持到了碧落海前坐化。

老人說要為今世擋海上惡客,要為後世留一線生機。合目時,身軀岩化,逐漸入雲,遂化"道祖山"。後人誤傳,傳為界阻山。

百姓與達官貴人混在一起,這時候所有人都沒了計較身份的心,一上龍舟,人們都自冥冥裏某個聲音處明白了事情始末。一個老農怯生生問:"這、這是說俺們的地就要讓給那些什麼靈界修士了?"

呼啦,無數人跑到了龍舟邊,趴在船沿上眼巴巴往下看,包括一些士大夫,竟然試圖往下翻。

還要些鹿啊牛啊狗啊的忠貞生靈,也試圖往下跳。

但是無論怎麼翻,都無法掉下去。有人嗚嗚地嚎啕哭了起來。

國人戀土,華族戀鄉。哪怕是麵臨死局,這個民族,也總有人寧可死於地下,與故土同眠,也不願離開家國。

待龍船上舉目皆人的時候。龍舟忽然掉頭,向碧落海的方向飛去。

道者互相看了一眼,心中似乎傳來一個雄渾浩大的意念。是龍舟傳達給他們的:合界罷,決定兩界生死的關鍵時候要來了。

果然,龍舟載罷眾人離去,那金光似有所感,竟然分出一部分,追著龍舟過來了,龍舟清吟,驟然加速。

鵬翼若垂天之雲,擊水千裏而飛。鵬背上的修仙界眾人都遙望著遠方。

一路飛來,無涯海果然是有進無出之地,各類惡獸在波濤與烏雲間出沒。

什麼體布毒囊,伏而如海島,起而巨嘴吞噬生靈的島蟾。

什麼人麵蛇身,落發成惡鬼,體生羽翼,美豔非常的怨靈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