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章(2 / 3)

──右五之二

補鄭第六

鄭樵論書,有名亡實不亡,其見甚卓。然亦有發言太易者,如雲:“鄭玄《三禮目錄》雖亡,可取諸三《禮》。”則今按以《三禮正義》,其援引鄭氏《目錄》,多與劉向篇次不同,是當日必有說矣,而今不得見也。豈可曰取之三《禮》乎?又曰:“《十三代史目》雖亡,可取諸十三代史。”考《藝文》所載《十三代史目》,有唐宗諫及殷仲茂兩家;宗諫之書凡十卷,仲茂之書止三卷,詳略如此不同,其中亦必有說。豈可曰取之十三代史而已乎?其餘所論,多不出此,若求之於古而不得,無可如何,而旁求於今有之書,則可矣。如雲古書雖亡而實不亡,談何容易耶?

──右六之一

若求之於古而不得,無可如何,而求之今有之書,則又采輯補綴之成法,不特如鄭樵所論已也。昔王應麟以《易》學獨傳王弼,《尚書》止存偽《孔傳》,乃采鄭玄《易》注《書》注之見於群書者,為鄭氏《周易》,鄭氏《尚書》注;又以四家之《詩》,獨《毛傳》不亡,乃采三家《詩》說之見於群書者,為《三家詩考》。嗣後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綴輯逸文,搜羅略遍。今按緯候之書,往往見於《毛詩》、《禮記》注疏及《後漢書》注;漢魏雜史,往往見於《三國誌》注;摯虞《流別》及《文章誌》,往往見於《文選》注;六朝詩文集,多見采於《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唐人載籍,多見采於《太平禦覽》、《文苑英華》;一隅三反,充類求之,古逸之可采者多矣。

──右六之二

鄭樵論書,有不足於前朝而足於後世者,以為《唐誌》所得舊書,盡《梁書》卷帙而多於隋,謂唐人能按王儉《七誌》、阮孝緒《七錄》以求之之功,是則然矣。但竟以卷帙之多寡,定古書之全缺,則恐不可盡信也。且如應劭《風俗通義》,劭自序實止十卷,《隋書》亦然,至《唐誌》乃有三十卷,又非有疏解家為之離析篇第,其書安所得有三倍之多乎?然今世所傳《風俗通義》,乃屬不全之書,豈可遽以卷帙多寡定書之全不全乎?

──右六之三

校讎條理第七

鄭樵論求書遣官、校書久任之說,真得校讎之要義矣。顧求書出於一時,而求之之法,亦有善與不善;徒曰遣官而已,未見奇書秘策之必無遺逸也。夫求書在一時,而治書在平日。求書之要,即鄭樵所謂其道有八,無遺議矣。治書之法,則鄭樵所未及議也。古者同文稱治;漢製,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蔡邕正定石經,以謂四方之民,至有賄改蘭台漆書,以合私家文字者。是當時郡國傳習,容有與中書不合者矣。然此特就小學字體言之也。若紀載傳聞,《詩》、《書》雜誌,真訛糾錯,疑似兩淆;又書肆說鈴,識大識小,歌謠風俗,或正或偏;其或山林枯槁,專門名家,薄技偏長,稗官脞說;其隱顯出沒,大抵非一時徵求所能彙集,亦非一時討論所能精詳;凡若此者,並當於平日責成州縣學校師儒講習,考求是正,著為錄籍,略如人戶之有版圖。載筆之士,果能發明道要,自致不朽,願讬於官者聽之。如是,則書掌於官,不致散逸,其便一也。事有稽檢,則奇邪不衷之說,淫詖邪蕩之詞,無由伏匿,以幹禁例,其便二也。求書之時,按籍而稽,無勞搜訪,其便三也。中書不足,稽之外府;外書訛誤,正以中書;交互為功,同文稱盛,其便四也。此為治書之要,當議於求書之前者也。(書掌於官,私門無許自匿著述,最為合古。然數千年無行之者,一旦為之,亦自不易。學官難得通人,館閣校讎未必盡是,向、歆一流,不得其人,則窒礙難行,甚或漸啟挾持訛詐、騷擾多事之漸,則不但無益而有損矣。然法固待人而行,不可因一時難行,而不存其說也。)

──右七之一

校書宜廣儲副本。劉向校讎中秘,有所謂中書,有所謂外書,有所謂太常書,有所謂太史書,有所謂臣向書,臣某書。夫中書與太常太史,則官守之書不一本也。外書與臣向臣某,則家藏之書不一本也。夫博求諸本,乃得讎正一書,則副本固將廣儲,以待質也。夫太常領博士,今之國子監也。太史掌圖籍,今之翰林院也。凡官書不特中秘之謂也。

──右七之二

古者校讎書,終身守官,父子傳業,故能討論精詳,有功墳典。而其校讎之法,則心領神會,無可傳也。近代校書,不立專官,眾手為之,限以程課,畫以部次,蓋亦勢之不得已也。校書者,既非專門之官,又非一人之力,則校讎之法,不可不立也。竊以典籍浩繁,聞見有限,在博雅者,且不能悉究無遺,況其下乎?以謂校讎之先,宜盡取四庫之藏,中外之籍,擇其中之人名地號,官階書目,凡一切有名可治,有數可稽者,略仿《佩文韻府》之例,悉編為韻,乃於本韻之下,注明原書出處及先後篇第,自一見再見以至數千百,皆詳注之,藏之館中,以為群書之總類。至校書之時,遇有疑似之處,即名而求其編韻,因韻而檢其本書,參互錯綜,即可得其至是。此則淵博之儒,窮畢生年力,而不可究殫者,今即中才校勘,而坐收於幾席之間,非校讎之良法歟?

──右七之三

古人校讎,於書有訛誤,更定其文者,必注原文於其下:其兩說可通者,亦兩存其說;刪去篇次者,亦必存其闕目,所以備後人之采擇,而未敢自以謂必是也。班固並省劉歆《七略》,遂使著錄互見之法,不傳於後世;然亦幸而尚注並省之說於本文之下,故今猶得從而考正也。向使自用其例,而不顧劉氏之原文,今日雖欲複劉歆之舊法,不可得矣。

──右七之四

《七略》以兵書、方技、數術為三部,列於諸子之外者,諸子立言以明道,兵書、方技、數術皆守法以傳藝,虛理實事,義不同科故也。至四部而皆列子類矣。南宋鄭寅《七錄》,猶以藝、方技為三門,蓋亦《七略》之遺法。然列其書於子部可也;校書之人,則不可與諸子同業也。必取專門名家,亦如太史君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之例,乃可無弊。否則文學之士,但求之於文字語言,而術業之誤,或且因而受其累矣。

──右七之五

著錄殘逸第八

凡著錄之書,有當時遺漏失載者,有著錄殘逸不全者。《漢書藝文誌》注,卷次部目,與本誌不符;顏師古已雲“歲月久遠,無由詳知”矣。今觀蕭何律令、叔孫朝儀、張霸《尚書》、尹更始《春秋》之類,皆顯著紀傳,而本誌不收。此非當時之遺漏,必其本誌有殘逸不全者矣。《舊唐書經籍誌》集部內,無韓愈、柳宗元、李翱、孫樵之文,又無杜甫、李白、王維、白居易之詩,此亦非當時之遺漏,必其本誌有殘逸不全者矣。校讎家所當曆稽載籍,補於藝文之略者也。

藏書第九

孔子欲藏書周室,子路以謂周室之守藏史老聃,可以與謀,說雖出於《莊子》,然藏書之法,古有之矣。太史公抽石室金匱之書,成百三十篇,則謂“藏之名山,副在京師。”然則書之有藏,自古已然,不特佛老二家,有所謂道藏、佛藏已也。鄭樵以謂性命之書,往往出於道藏,小說之書,往往出於釋藏。夫儒書散失,至於學者已久失其傳,而反能得之二氏者,以二氏有藏,以為之永久也。夫道藏必於洞天,而佛藏必於叢刹;然則尼山、泗水之間,有謀禹穴藏書之舊典者,抑亦可以補中秘之所不逮歟?

卷二

補校漢藝文誌第十

鄭樵誤校漢誌第十一

焦竑誤校漢誌第十二

補校漢藝文誌第十

鄭樵校讎諸論,於《漢誌》尤所疏略,蓋樵不取班氏之學故也。然班、劉異同,樵亦未嚐深考,但譏班固續入揚雄一家,不分倫類而已。其劉氏遺法,樵固未嚐討論;而班氏得失,樵議亦未得其平允。夫劉《略》、班《誌》,乃千古著錄之淵源,而樵著《校讎》之略,不免疏忽如是;蓋創始者難為功爾。今欲較正諸家著錄,當自劉《略》、班《誌》為權輿也。

──右十之一

鄭樵以蕭何律令,張蒼章程,劉《略》、班《誌》不收,以為劉、班之過;此劉氏之過,非班氏之過也。劉向校書之時,自領《六藝》、《諸子》、《詩賦》三略,蓋出中秘之所藏也。至於《兵法》、《術數》、《方技》,皆分領於專官;則兵、術、技之三略,不盡出於中秘之藏,其書各存專官典守,是以劉氏無從而部錄之也。惟是申、韓家言,次於諸子,仲舒治獄,附於《春秋》;不知律令藏於理官,章程存於掌故,而當時不責成於專官典守,校定篇次,是《七略》之遺憾也。班氏謹守劉《略》遺法,惟出劉氏之後者,間為補綴一二;其餘劉氏所不錄者,東京未必盡存,《藝文》佚而不載,何足病哉?

──右十之二

《漢誌》最重學術源流,似有得於太史敘傳,及莊周《天下》篇、荀卿《非十子》之意。(韓嬰詩傳引荀卿《非十子》,並無譏子思、孟子之文。)此敘述著錄,所以有關於明道之要,而非後世僅計部目之所及也。然立法創始,不免於疏,亦其勢耳。如《封禪群祀》入禮經,《太史公書》入《春秋》,較之後世別立儀注、正史專門者,為知本矣。《詩賦》篇帙繁多,不入《詩經》,而自為一略,則敘例尚少發明其故,亦一病也。《諸子》推本古人官守,當矣。《六藝》各有專官,而不與發明,豈為博士之業所誤耶?

──右十之三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善法具舉,(徒善徒法,皆一偏也。)本末兼該,部次相從,有倫有脊,使求書者可以即器而明道,會偏而得全,則任宏之校《兵書》,李柱國之校《方技》,庶幾近之。其他四略,未能稱是。故劉《略》、班《誌》,不免貽人以口實也。夫《兵書略》中孫、吳諸書,與《方技略》中內外諸經,即《諸子略》中一家之言,所謂形而上之道也。《兵書略》中形勢、陰陽、技巧三條,與《方技略》中經方、房中、神仙三條,皆著法術名數,所謂形而下之器也。任、李二家,部次先後,體用分明,能使不知其學者,觀其部錄,亦可了然而窺其統要,此專官守書之明效也。充類求之,則後世之儀注,當附《禮》經為部次,《史記》當附《春秋》為部次;縱使篇帙繁多,別出門類,亦當申明敘例;俾承學之士,得考源流,庶幾無憾。而劉、班承用未精,後世著錄,又未嚐探索其意,此部錄之所以多舛也。

──右十之四

或曰:《兵書》、《方技》之部次,既以專官而能精矣。《術數》亦領於專官,而謂不如彼二略,豈太史尹鹹之學術,不逮任宏、李柱國耶?答曰:此為劉氏所誤也。《術數》一略,分統七條,則天文、曆譜、陰陽、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是也。以道器合一求之,則陰陽、蓍龜、雜占三條,當附《易經》為部次,曆譜當附《春秋》為部次,五行當附《尚書》為部次;縱使書部浩繁,或如詩賦浩繁離《詩經》而別自為略,亦當申明源委於敘錄之後也。乃劉氏既校六藝,不複謀之術數諸家,故尹鹹無從溯源流也。至於天文、形法,則後世天文、地理之專門書也。自立門類,別分道法,大綱既立,細目標分,豈不整齊而有當乎?

──右十之五

天文則宣夜、周髀、渾天諸家,下逮安天之論,談天之說,或正或奇,條而列之,辨明識職,所謂道也。《漢誌》所錄泰一、五殘星變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地理則形家之言,專門立說,所謂道也。《漢誌》所錄《山海經》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以此二類,專門部勒,自有經緯,而尹鹹概收術數之篇,則條理不審之咎也。(《山海經》與相人書為類,《漢誌》之授人口實處也。)

──右十之六

地理形家之言,若主山川險易,關塞邊防,則與兵書形勢之條相出入矣。若主陰陽虛旺,宅墓休咎,則與《尚書》五行相出入矣。部次門類,既不可缺,而著述源流,務要於全,則又重複、互注之條,不可不講者也。任宏《兵書》一略,鄭樵稱其最優。今觀劉《略》重複之書,僅止十家,皆出《兵略》,他部絕無其例。是則互注之法,劉氏且未能深究,僅因任宏而稍存其意耳。班氏不知而刪並之,可勝惜哉?

──右十之七

後世法律之書甚多,不特蕭何所次律令而已也。就諸子中掇取申、韓議法家言,部於首條,所謂道也。其承用律令格式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後世故事之書甚多,不特張蒼所次章程而已也。就諸子中掇取論治之書,若《呂氏春秋》,(《漢誌》入於雜家,非也。其每月之令文,正是政令典章,後世會典會要之屬。)賈誼、董仲舒(治安之奏,天人之策,皆論治體。《漢誌》入於儒家類矣。)諸家之言,部於首條,所謂道也。其相沿典章故事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例以義起,斟酌損益,惟用所宜;豈有讀者錄部次,而不能考索學術源流者乎?

──右十之八

或曰:《漢誌》失載律令章程,固無論矣。假令當日必載律令章程,就劉、班之《七略》類例,宜如何歸附歟?答曰:《太史公書》之附《春秋》,《封禪群祀》之附《禮經》,其遺法也。律令自可附於法家之後,章程本當別立政治一門,《漢誌》無其門類;然《高祖傳》十三篇,《孝文傳》十一篇,(班固自注,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皆屬故事之書,而劉、班次於諸子儒家,則章程亦必附於此矣。大抵《漢誌》疏略,由於書類不全,勉強依附;至於虛論其理與實紀其跡者,不使體用相資,則是《漢誌》偶疏之處;(《禮經》、《春秋》。《兵書》、《方技》便無此病。)而後世之言著錄者,不複知其微意矣。

──右十之九

鄭樵議章程律令之不載《漢誌》,以為劉、班之疏漏;然班氏不必遽見西京之全書,或可委過於劉《略》也。若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則班氏方據以為《藝文》之要刪,豈得謂之不見其書耶?此乃後世目錄之鼻祖,當時更無其門類,獨不可附於諸子名家之末乎?名家之敘錄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著錄之為道也,即於文章典籍之中,得其辨名正物之意,此《七略》之所以長也。又雲:“敫者為之,則苟鉤釽析亂而已。”此又後世著錄,紛拏不一之弊也。然則凡以名治之書,固有所以附矣。(後世目錄繁多,即可自為門類。)

──右十之十

鄭樵誤校漢誌第十一

鄭樵譏班固敘列儒家,混入《太玄》、《法言》、《樂》、《箴》三書為一,總謂揚雄所敘三十八篇,謂其胸無倫類,是樵之論篤矣。至謂《太玄》當歸《易》類,《法言》當歸諸子,其說良是。然班固自注:“《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是《樂》與《箴》,本二書也;樵誤以為一書。又謂“《樂》、《箴》當歸雜家”;是樵直未識其為何物,而強為之歸類矣。以此譏正班固,所謂楚失而齊亦未為得也。按《樂》四未詳。《箴》則《官箴》是也;在後人宜入職官,而《漢誌》無其門類,則附官《禮》之後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