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要及時改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會說錯話,也會做錯事。對自己做錯的事,知道悔悟和責備自己,這是敦品勵行的原動力。不反省不會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不悔悟就無從改進。要把反省自己當成每日功課。
對於孩子做錯的事,做父母的首先要引導孩子自我反省。
有一個小故事:列寧8歲那年,有一次,母親瑪麗亞·亞曆山大羅夫娜帶著他去阿尼亞姑媽家做客。列寧當時非常活潑好動,一不留神把姑媽家的一隻花瓶打碎了。當時,誰都沒有看見。後來,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
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
列寧因為害怕在眾人麵前受到懲罰,所以也跟著大家說:“不是我!”
但是,列寧的母親已經猜到花瓶是列寧打碎的,因為,小時候的列寧太好動。
怎樣對待列寧隱瞞真相的過錯呢?要不要當場揭穿他呢?列寧的母親仔細思考一下,她覺得應該了解兒子犯錯誤後是否對自己的不誠實的行為有所認識,同時要引導孩子自我反省,並針對孩子的思想狀況對兒子進行啟發,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
於是,母親沒有當場指出花瓶是列寧打碎的。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裏,母親一直保持沉默,她在等待列寧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勇敢地承認。
果然,母親的沉默讓列寧深深地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一直在做要不要告訴母親的思想鬥爭。
終於有一天,臨睡前,母親走到他的跟前,慈愛地撫摸著他的頭,但還是沒有說話。列寧受不了心裏的自我譴責,突然失聲大哭起來。他大聲對母親說:“我騙了阿尼亞姑媽,花瓶是我打碎的!”
看到兒子能夠勇敢地承認錯誤,母親欣慰地笑了。她安慰兒子說:“你承認了錯誤就是個誠實的孩子,我會給阿尼亞姑媽寫信的,姑媽一定會原諒你的。”
對於孩子做錯的事,父母還要引導孩子預見事物的後果。
許多孩子往往比較衝動,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就不考慮後果,而且由於孩子經曆比較單純,能夠預見到的後果往往與成人能夠預見的不一樣。這時候,父母可適當指導孩子,如果孩子無法跟成人一樣思考,父母不妨讓孩子嚐試一下,結果肯定會出乎孩子的意料,這時,孩子就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了。
著名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9歲的時候,有一次,父母帶他去商店。大衛在商店的櫥窗裏看到了一雙帶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歡,就吵著要父母買下來。母親同意了,但是父親不同意,因為這是一雙木頭做的鞋子,不適合孩子穿。
大衛哭鬧著執意要買。父親想了想,就對大衛說:“我可以答應給你買這雙鞋子,但是,你要承諾,買了以後你必須穿這雙鞋子,否則我就不給你買。”
大衛想著可以買自己心愛的鞋子,高興地答應了。
誰知,鞋子買回來後,大衛才發現穿起來會“喀噠喀噠”作響,非常不舒服。如果長時間穿這又鞋子,腳會很累。現在他才知道父親之所以不讓自己買這雙鞋子的原因,自己確實太虛榮了,現在穿這雙鞋子簡直就是受罪。這個時候,大衛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的虛榮,他甚至願意付出一切代價,隻要能不穿這雙鞋子。
聰明的父親看出了大衛的想法,他對大衛說:“孩子,我並不強迫你去穿這雙鞋子,但是,你要學會反省自己,不要讓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