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你的心氣別太高——用虛心給成就鋪路(3 / 3)

也許你認為格蘭特將軍的自謙,固然值得讚美,而李將軍以敗將的身分,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齊,似乎有些示之驕傲呢?其實不然,李將軍雖然戰敗,但仍能坦然忍受恥辱,這正是他勇敢堅毅的地方。他這樣做,是表示他把失敗當做一種經驗,而非一種恥辱,如果能再給他一次機會的話,他仍能挺身奮戰、爭取光榮。所以,他仍不失一位偉大軍人的風度。他之所以與格蘭特持相反的態度,並非不肯謙虛,實在是由於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

格蘭特將軍不但讚美了李將軍的態度,而且也沒有輕視他的戰績。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和李將軍的失敗,都是偶然的機會造成。他說:“這次勝負是由極湊巧的環境決定的,當時敵方軍隊在維吉尼亞,幾乎天天遇到陰雨天氣,害得他們不得不陷在泥潭中作戰。相反的,我們軍隊所到之處,幾乎每天都是好天氣,行軍異常方便,而且有許多地方往往是在我軍離開一兩天後便下起雨來,這不是幸運是什麼呢!”

格蘭特將軍把一場決定最後命運的大勝利,歸功於天氣和命運,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終沒有讓理智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沒。曾經有人說:“愈是不喜歡接受別人讚譽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別人的稱讚,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當做一樁了不得的事情,那你無異是在欺騙自己,就像那些被魔術欺騙了的觀眾一樣。從此你將走上失敗之路,因為你早已沒有自知之明,盲人騎著瞎馬亂闖,怎麼會有成功的希望呢?

實際上,隻要我們仔細思考,就知道我們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功,其實有不少是機遇的成分夾雜在裏邊的,我們應該看清這些機遇所在,準備將來如有同樣事情發生,又缺乏這些機遇時,知道怎樣應付。歐洲有一著名格言:“愈是喜歡受人誇獎的人,愈是沒有本領的人。”反之,我們也可以說:“愈是有本領的人,愈是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誇獎。”

想攬“瓷器活”先磨“金剛鑽”

在很久以前,某位學子不遠千裏四處訪師求學,為的是能學到真才實學,可是讓他感到苦惱的是,他學到的知識越多,卻越覺得自己無知和淺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傾訴了自己的苦惱,並請求高僧想一個辦法讓自己從苦惱中解脫出來。

高僧聽完了他所訴說的苦惱後,靜靜地想了一會,然後慢慢地問道:“你求學的目的是為了求知識還是求智慧?”那位學子聽後大為驚詫,不解地問道:“求知識和求智慧有什麼不同嗎?”那位高僧聽了笑道:“這兩者當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識是求之於外,當你對外在世界了解得越廣,了解得越深,你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越難,這樣你自然會感到學到的越多就越無知和淺薄。而求智慧則不然,求智慧是求之於內,當你對自己的內在世界了解得越多和越深時,你的心智就越圓融無缺,你就會感到一種來自於內在的智性,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了。”

學子聽後還是不明白,繼續問道:“大師的話我還是不明白,請您講得更簡單一點好嗎?”高僧就打了一個比喻:“有兩個人要上山去打柴,一個早早地就出發了,來到山上後卻發現自己忘記磨砍柴刀,隻好用鈍刀劈柴。另一個人則沒有急於上山,而是先在家磨快刀後才上山,你說這兩個人誰打的柴更多呢?”學子聽後恍然大悟,對高僧說:“大師的意思是,我就是那個隻顧砍柴忘記磨刀的人吧!”

高僧笑而不答。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會認為學習知識和學習智慧是同一回事,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知識和智慧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一個有廣博知識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同樣一個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廣博的知識。

現代人即使是一個中學生從知識擁有量上來說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牛頓,但是你能就此說他們的智慧比孔子、牛頓還高嗎?顯然不能。很顯然,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要重要得多。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想在這個高智能的時代生存,就必須首先提高我們的腦力。那麼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學習觀念,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培養學習的能力,才能使自己更富有智慧。

一名徒弟跟著一位名師學習技藝,幾年之後,徒弟覺得自己的技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足以自立門戶,因此收拾好行囊,準備和大師辭別。

大師得知了他的情況後問道:“你確定你已經學成了,不需要更上一層了嗎?”

徒弟指了指自己的腦袋說:“我這裏已經裝滿了,再也裝不下了。”

“喔,是嗎?”大師隨即拿出一隻大碗放在桌上,命徒弟把這隻碗裝滿石頭,直到石頭在碗中層層堆出一座小山後,大師問徒弟:“你覺得這隻碗裝滿了嗎?”

“滿了。”徒弟很快地回答。

大師於是從屋外抓起一把沙子,倒入石頭的縫隙裏,然後再問一次:“那麼現在呢,滿了嗎?”

徒弟考慮了一會兒,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滿了。”

大師再取了案頭上的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裝不下的碗中,看了看徒弟,然後輕聲問:“你覺得它真的滿了嗎?”

“真的滿了。”徒弟回答道。

大師沒有再多說什麼,隻拿起了桌上的茶壺,慢慢地把茶水倒入碗中,而水竟然一滴也沒有溢出來。

徒弟看到這裏,總算明白了師父的良苦用心,趕緊跪地認錯,誠心誠意地請求大師再次收自己為徒。

“學無止境”,生有涯而知無涯,學習是沒有盡頭的,除非是你自己局限自己。

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說:“微少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則使人謙虛,所以空心的禾穗總是高傲地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則低頭向著大地,向著它們的母親。

到了越高境界,越會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把握你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來彌補這些不足,趁著年輕多多學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巔峰之上,還可以再創巔峰。

學會低頭,擁有謙遜

大凡英雄豪傑,胸懷大誌,打算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人,都能屈能伸。這就好比一個矮小的人,要登高牆,必須要尋找一個梯子作為登高的台階,假如一時尋找不到梯子,那麼,即使旁邊有一個馬桶,未嚐不可利用作為進身的階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牆上去。

韓信年少時曾受過胯下之辱,但他並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這樣大的屈辱,是因為他的人生抱負太大了,沒有必要小不忍則亂大謀。後來跟隨劉邦逐鹿中原,風雲際會,先後作過齊王和楚王。在他與部下談起這件事時說:難道當時我真沒有膽量和力量殺那個羞辱我的人嗎?而是如果殺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和成就。

人們在製定理想目標時,往往在實踐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致使你氣憤、膽怯、自卑、情緒衝動、灰心喪氣、意誌動搖等,立誌愈高,所遇到的困難就愈大,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樂觀堅毅精神的表現。

一場大雪過後,樹林子出現了有趣的現象,隻見榆樹的很多枝條被厚厚的積雪壓得折斷了。而鬆樹卻生機盎然,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傷害。原來榆樹的樹枝不會變曲,結果冰雪在上麵越積越厚,直到將其壓斷,實在是備受摧殘。而鬆樹卻與之相反,在冰雪的負荷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時,便會把樹枝垂下,積雪就掉落下來。鬆樹樹枝因能向下,使雪易滑落,所以枝幹依舊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剛柔相濟,正是這種氣度和風範使鬆樹經受了一場暴風雪的洗禮。

人世間的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是變化無常的,當你在遇到困難走不通時,或許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當你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應該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能屈能伸。

富蘭克林小時候到一位長者家裏去拜訪,去聆聽前輩的教誨。沒料到,他一進門頭就在門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蘭克林疼痛難忍,不停地用手指揉著自己頭上的大包,兩眼瞪著那個低於正常標準的門框。出門迎接的長者看到他那副狼狽不堪的樣子,忍不住笑起來:“年輕人,很痛吧?”這位長者語重心長地說,“這可是你今天來這兒的最大的收獲。”

一個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為,“低頭”是少不了的。低頭是為了把頭抬得更高更有力。現實世界紛紜複雜,並非想象的那麼一帆風順,麵對人生旅途中一個個低矮的“門框”,暫時的低頭並非卑屈,而是為了長久的抬頭;一時的退讓絕非是喪失原則和失去自尊,而是為了更好的前進。縮回來的拳頭,打出去才有力。隻有采取這種積極而且明智的初始方法,才能審時度勢,通過迂回和緩而達到目的,實現超越。對這些厚重的“門框”視而不見,傲氣不斂,硬碰硬撞,結果隻能是頭破血流,成為擺在風車麵前的“唐詰訶德”。

富蘭克林終身難忘前輩的忠告,將“學會低頭,擁有謙遜”作為自己生活的準則和座右銘,並且身體力行,後來終成大器,卓有建樹,被譽為“美國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