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者總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或者經常覺得要災難臨頭。對抗者不拘小節,可是一到需要解決實際問題時,他們就撒手不管了。
他們的能力很好,人也很精明,沒有必要得到別人的幫助,也沒有必要去責怪這個世界給他們帶來的苦難,對家人和朋友來說,他們的行為總是一個不解之謎。
事實上,他們在工作上比別人努力,因為他們每次都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所以總是不停地工作著。工作,思考,設計,計劃,發明,另外還得避開一個又一個襲來的危機,但他們又手段翻新,找到另外一些人來幫助自己。他們又成了一流的推銷員:連哄帶騙,討價還價,用極力的承諾,以求得跳出自己目前的困境。
應當被動消極地生活嗎?就像旅鼠一樣,步入庸俗平凡的深淵嗎?對抗者常會做出不準確而又不嚴密的推理,他們忽略了對抗平凡和不平凡的生活之間的差別。不平凡的生活充滿了偉大的業績,也充滿著無數平凡的小事。
不平凡的人不把精力浪費到和普通生活對抗上麵來,他們忙於自己計劃中的每一個細節。每個實現夢想的人,都知道花時間做不得不做的事很令人煩惱。人們抱怨生活中不可不做的瑣事,但為了那點兒回報,他們還得應付下去。
如果你對平凡有對抗心理,你就是與眾不同的人。應付日常瑣事給你帶來的是不快,但你不屑去做,隻會煩惱更多。
“我與眾不同,所以我隻做我想做的,如果我要做,就做與眾不同的事。”每當你有機會做一些平凡的工作,你會備感不安。
你可能一心想要去做大事情,所以你會與平凡對抗,但這樣做也許使你失去很多實現夢想的機會。
少說話,多幹事
孔子曰:“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所謂的“訥於言”,就是慢言少言,所謂的“敏於行”,就是多做事快做事,簡言之,就是少說話,多做事。愛說漂亮話的人能在人前博得一時的好感,可時間一長,大家就了解這個人的本來麵目了。
古代許多成就功業者,大多都是言訥行敏的典範,西漢名將霍去病就是其中的一員。
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記載,霍去病“為人少言不泄”,但之於行,“凡六出擊匈奴,其四出以將軍,斬輔首虜十一萬餘級”。由此可見,霍去病,言訥行敏者也。
《曾子·修身》曰:“行欲先人,言欲後人。”說話,要經過深思熟慮,才不會流於胡言亂語招惹是非;做事,要說做便做,不拖泥帶水,以養成雷厲風行之性。
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做人若常喜歡津津樂道,傳遞小道消息,喜歡談論東家長西家短,樂於神侃吹牛,都不是一種好現象,這種現象若不及早糾正革除,總有一天,會自食苦果。坐著談,不如起來行。任何事情、任何目標、任何策略,嘴上說說,不可能解決,不可能實施,而是要靠自我的身體力行,去工作,去奮鬥!嘴上的功夫千好百好,不如行動上來得實在。
行敏,有利於言訥;言訥,可以促進行敏。任何隻把事情掛在口頭上而不落實到行動上的個體者,終將會一事無成。
古有兩名盜寇,身背金銀珠寶,一水攔住逃路,兩盜欲泅而渡之。泅渡前,老大對老二說:水流且急,遊到水中,若是覺得力不從心,就丟掉一點背上的金銀珠寶,繼續向對岸遊,再若感到體力不支,就繼續再丟,保住自己的性命是最重要的!聽完老大的話,老二點點頭,表示明白。此時,身後的追者將至,老大老二兩名盜寇縱身入水,向對岸泅渡,沒多久,老二就覺得頗為吃力,於是就扔掉了一半背上背著的金銀珠寶。到了水中央,老二仍感體力難支,因此,又把另一半也扔掉了!
老二筋疲力盡地上了岸,回頭一看,老大還在離岸很遠的水中掙紮,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此時,老二大喊,讓老大解掉背上的包袱,扔掉金銀珠寶!老大聽到老二的喊叫,也想解開背著的包袱,扔掉金銀珠寶,可是,他已經沒有解開包袱的力氣,最終落了個葬身水底的結局。
在嘴頭上,老大比老二說的有勁,而在行動上,卻不如老二敏捷,因此,老二敏行而保住了性命,老大隻在敏言,終於喪命。
這雖然是一則盜寇的反麵故事,但也能說明,善於言而不善於行,結果往往是天壤之別的。
當麵不說,背後亂說,開會不說,會後亂說的一類人,是庸人,小人,這樣的人讓人鄙視。
少說話,不等於不說話。做人就應該言出必行,行必有果,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要麼不說,要麼說了,就要守諾,就得讓自己所說的話變成現實。
言訥而行敏,少說話多做事,將自己慢慢培養成一個謹言慎語、在言語上頗有修養的人。
多想辦法,少談主張
有些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於一切事情總是喜歡發表主張。一般來說,做人應該有獨立的主張,這說明你善於觀察分析而能有所得,當然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你是不是一定要發表它呢?
年輕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為同事都是毫無主張的庸才,隻有自己抱有真知灼見,於是在一個團體內,多有主張,結果被采納的百分比恐怕很低。即使非采取你的意見不可,做上司的,也許會故意加以不重要的改變與補充來表示他的見解,以此高你一等,你也許因此有些不服氣,要在背後加以批評,要知道這是你不懂得人情世故的結果。
“人微言輕”四個字,你必須記牢,你要忠於自己的本職,少談主張,多想辦法。
但是你的辦法是否妥善,也有兩種意思,一是辦法本身的妥善,二是上司心理上的妥善。不合上司心理的辦法,是善而不妥,合於上司心理的辦法,才是善而且妥,因此如何揣摩上司心理,這是很要緊的問題。
有的上司喜歡詳盡的辦法,有的上司喜歡簡明的辦法,你把詳盡的辦法給喜歡簡明的上司看,這當然不妥;你把簡明的辦法,給喜歡詳盡的上司也是不妥。揣摩的方法如下:
1.請教老同事,他們能夠把經驗告訴你,隻要你執後輩之禮,他自然肯說的。
2.先行試探,同時擬就兩樣辦法,一種是詳盡的,一種是簡明的,一起交給上司,請他選定。經過此次試探,他的心理你明白了,以後可以單做一種辦法。經過此次試探,同時使得上司知道你的辦法不止一種,他對你的印象格外好些。
當你向上司請示“這件事應該如何處理”時,上司或許會反問你:“那麼你要怎麼處理呢?”當上司這樣反問你的時候,你會不知所措,無法回答嗎?如果是這樣,這就等於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所以當你要去請示上司時,心裏一定要先想好自己要怎麼做,然後再去請示主管是否同意你的做法。
在提出你的做法之前,同樣的要收集許多正確的情報,然後整理、分析,這樣才能獲得上司的認可。有時候自己精心想出來的應對方案可能被上司一口回絕,但是千萬不可以因自己提的方案很可能被駁回,就依賴上司的判斷,自己不動腦筋。無論如何還是要提出自己的方案,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再和上司的比較看看,就可以看出自己在分機問題的深度和周全性方麵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另外,有了自己的方案以後,不能就自以為是地把結論丟給上司,而不提供一些正確的情報,也不能任性地覺得隻有自己的方法才能解決問題,對於別人的話一概不聽。因為最後下判斷的還是上司,屬下對上司的決定還是得服從的。
當自己提出的方案和上司的決定有出入時,你隻要慢慢去體會上司的思考傾向,久而久之自然能了解上司的想法,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就會考慮得更周到了。這是年輕人磨練實力的最好辦法。
有本事不必自誇
中國人常說,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歡自吹自擂的,因為別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年3月舉行的那場世紀拳王大賽一樣,由於裁判有爭議的判決使這場比賽被判為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劉易斯獲勝的,真正的拳王當是劉易斯。1999年11月劉易斯與霍利菲爾德重賽,經過12回合的激戰,劉易斯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重量級拳王,霍利菲爾德再怎樣吹噓也是沒用。
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格蘭特將軍,和南軍李將軍率部交鋒,經過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戰後,南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李將軍還被送到愛浦麥特城去受審,簽訂降約。
格蘭特將軍立了大功後,是否就驕奢放肆、目中無人起來了呢?沒有!他是一個胸襟開闊、頭腦清晰的大人物,他絕不會做出這種喪失理智的行為來!
他很謙恭他說:“李將軍是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他雖然戰敗被擒,但態度仍舊鎮定異常。像我這種矮個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較起來,真有些相形見拙,他仍是穿著全新的、完整的軍服,腰間佩著政府獎賜他的名貴寶劍;而我卻隻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裝,隻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條代表中將官銜的條紋罷了。”
這一番謙虛的話聽在人家耳裏,遠比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對自己的成就發生疑問的人,才愛在人家麵前吹牛,以掩飾自己的缺陷。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噓自我炫耀的,因為你的成績,你的成功,別人會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會記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