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留下重要的,放棄不必要的——抓大放小,要事第一(2 / 3)

怎樣才能獲得成功?湯斯先生的話讓人玩味:“能夠找到你認為是重要的事情——這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既是你喜歡的,對社會又是很重要的,那麼你就具備了成功的可能性。此外,就是你的決心和意誌。很多人認為錢很重要,他們要追求金錢,我們是需要錢,但是我們認為有些事情比錢更重要。有很多錢你可以獲得舒服,但是隻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能獲得舒適。”在實驗室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湯斯先生對此感到非常滿意和開心——隻有這樣才能使他的生活富有成果。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工作積累,他對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感到非常吃驚,他說:“因為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

讓我們記住湯斯先生的話吧——找到你認為是重要的事情——這是非常關鍵的!

別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耗費精力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一名樵夫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但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棉花,改挑黃金。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下了一場大雨,兩人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背棉花的樵夫因為堅持,最終一無所獲,而幾經放棄與選擇之後的樵夫最終獲得了財富。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應該堅持的事情卻常常因為耐力和毅力不夠而輕易地放棄,而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卻耗盡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結果得不償失。

所以,當你確定了目標以後,你必須研究一下達到該目標所需的時間、財力、人力的花費是多少,你的選擇、途徑和方法隻有經過檢驗,方能估量出目標的現實性。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目標是可行的,否則,你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標。

有許多滿懷雄心壯誌的人毅力很強,但是由於不會進行新的嚐試,因而無法成功。請你堅持你的目標吧,不要猶豫不前,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變通。

成功的人會告訴自己“總會有別的辦法可以辦到”。每年有幾千家新公司獲準成立,可是5年以後,隻有一小部分仍然繼續營運。那些半路退出的人會這麼說:“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隻好退出為妙。”其實,失敗的原因在他們自己。如果認為困難無法解決,就會真的找不到出路。因此一定要拒絕“無能為力”的想法。

我們時常鑽進牛角尖而不知自拔,因而看不出新的解決方法。成功的人的秘訣是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

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度的堅持會導致更大的浪費。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而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有些事情,你雖然用了很大的努力,但你遲早要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你所走的路線也許隻是一條死胡同。這時候,最明智的辦法就是及時抽身退出,尋找成功的機會。

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審慎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放掉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做正確抉擇,才會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顧大局不要拘小節

要做大事,須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擺脫不出。許多很有潛力的人正是被一些次要、渺小的東西阻擋了前進之路,有些人甚至因為斤斤計較而毀了自己的一生。

《勸忍百箴》中認為:顧全大局的人,不拘泥於區區小節;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細碎小事;觀賞大玉圭的人,不細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樂。因為一點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遠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為一點蠹蛀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沒有完美的良材。

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味地強調細枝末節,以偏蓋全,就會抓不住要害問題去做工作。沒有重點,頭緒雜亂,不知道從哪裏下手做不成任何事情。因此,無論是用人還是做事,都應從大局出發,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須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用的是一個人的才能,不是他的過失,那為什麼還總把眼光盯在他的過失上邊呢?忍小節,就是不去糾纏小節、小問題,要寬恕待人,用人之長。

《淮南子》中的“九方皋相馬”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秦穆公對伯樂說:“您的年紀大了,您的家裏,有能去尋找千裏馬的人嗎?”伯樂回答說:“好馬可以從外貌、筋骨上看出來。但千裏馬很難捉摸,其特點若隱若現,若有若無,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我可以告訴他們什麼是好馬,但沒有辦法告訴他們什麼是天下的千裏馬。我有一個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馬的本領,不比我差,請您召見他吧!”

於是,秦穆公召見了九方皋,派遣他去尋找千裏馬。三個月之後,九方皋回來了,向秦穆公報告說:“千裏馬已經找到了,在沙丘那個地方。”秦穆公問他:“是一匹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說:“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派人去看,結果是一匹公馬,而且是黑色的。秦穆公非常不高興,於是將伯樂召來,對他說:“真是糟糕,您推薦的那個尋找千裏馬的人,連馬的顏色和雌雄都分辨不出來,又怎麼能知道是不是千裏馬呢?”伯樂長歎一聲說道:“他相馬的本領竟然高到了這種程度!這正是他超過我的原因啊!他抓住了千裏馬的主要特征,而忽略了它的表麵現象;注意到了它的本領,而忘記了它的外表。他看到他應該看到的,而沒有看到不必要看到的;他觀察到了他所要觀察的,而放棄了他所不必觀察的。像九方皋這樣相馬的人,才真達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匹馬,果然是天下難得的千裏馬。

很多男人常常會埋怨陪伴女人買東西,既費時間,又很勞累。她們不是對布料不滿意,就是對式樣百般挑剔,或者覺得雖然式樣勉強過得去,可惜質地實在不行,因為各種因素而猶豫不決,結果常常空手而歸。其實,這些毛病並非隻有女人才有,一般人在工作或讀書的時候,也會拘於小節而失去大局。

一個人對於某事猶豫不決時,就會發生如上的迷惑或彷徨。這時候,如能針對自己的目的,抓住核心問題來研究,就可以發現一條排除迷惑的大道。例如,你要選購西裝,不妨先明確地限定是何種花紋、式樣、布料,如果決定以花紋為主,那麼,式樣和質料就可以作為次要考慮的條件。如果抓住重點來研究,自然能果斷地選購,而且,以後也不會遭到別人的埋怨,自己也不會後悔。

我們看問題應該把著眼點放在較大的目標上。一個沒有做成生意的售貨員向經理報告說:“買賣沒做成,但我和那位客人吵嘴贏了。”在銷售中,重要的是做成生意,而不是分辨誰對誰錯。

如果用部隊裏的術語來說,我們寧願失去一場戰鬥而贏得一場戰爭;也不願因贏得一場戰鬥而失去整個戰爭。

當個有層次的管家

企業管理中,特別是大型現代企業的管理中,層次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上沒有層次,必然會打亂仗;管理上層次分明,工作才能有條不紊,事半功倍,遊刃有餘,舉重若輕。

這裏講的“層次”,是從辦事和用人兩方麵說的。

管理要有層次,首先辦事要有層次。管理者對自己所分管的千頭萬緒的工作,既要統觀全盤,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心中有數,能夠曆曆在目,如數家珍;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理出頭緒來,把握住各件事情之間的聯係,從中抓住主要的工作。重點就是綱,綱舉目張。工作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有時終日奔忙,忙得昏天黑地,但由於沒有解決主要的矛盾,事情似乎越辦越多,甚至越辦越糟;而一旦抓住並妥善地解決了主要矛盾,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時你就會有一種雨後天晴、豁然開朗的感覺。管理者每天都麵臨著許許多多的工作,這些工作有的互相關聯,有的互不相幹,卻又都必須做好。作為管理者就必須懂得統籌安排,分清輕重緩急,把大量瑣碎、次要的工作安排給合適的人員或部門去做,並且安排好這些工作、這些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先後次序和相互銜接,不時地注意其進度,監督其質量,檢查其結果。而對那些重大的、可能影響全局的工作,則需親自動手,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地做好。

工作中沒有層次感,就必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吃力不討好。這樣的管理者往往表現得很矛盾:有時他過於“細心”,一頭紮進某件具體工作中不能自拔,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這樣就往往顧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有時他又過於“粗心”,粗得做什麼都浮皮潦草、漫不經心、蜻蜓點水。表麵上他似乎什麼問題都看到了,都談到了,都動手了;然而細究起來,卻幾乎什麼也沒完成,什麼也沒落實。這樣的管理者若沒有幾個認真負責的助手,恐怕真是很危險,總有一天要出大事的。由於不分主次,不分輕重緩急,這樣的管理者麵對紛繁複雜、急速多變的眾多事務,必定手足無措,隻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乒乒乓乓亂打一通。打中了算是運氣,打不中就自認倒黴。

事實上,任何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誰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全憑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好所麵臨的全部問題。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做管理者必須舍得放手,善於放手:有些事情放一放再處理,有些事情交給別人去處理,給自己留下幾件非親自處理不可又必須馬上處理的重要工作去做。這樣才能遊刃有餘,舉重若輕。自古以來,能像諸葛亮那樣巨細無遺、日理萬機的又有幾人?事實上正是在他們的過分精明的優秀之處,也隱藏了他們的不足。諸葛亮正因為過分精明,信人不過,事事不放手,不讓權,始終未能為蜀國培養出什麼像樣的人才,最後落的個“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結果,蜀國大業後繼無人的悲慘結局。

管理要有層次,同時要求用人也要有層次。工作上的層次與用人上的層次是緊密相連的。在工作上不分主次,不分輕重緩急,在用人上也必定表現為沒有層次感。例如,在機構設置上求多求全,部門與部門之間沒有主次,沒有從屬,統統都是並列的,“在領導眼裏一律平等”。這反映了什麼都要管,分不清主次的心理。在用人上也一味追求平衡,沒有層次,沒有重點,片麵強調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優秀者不敢重賞,不敢重用;庸劣者不敢重罰,不敢重處,結果是前者心懷沮喪,後者無所鞭策,以表麵上的平等造成了事實上更大的不平等,以犧牲優良、犧牲效率為代價來迎合庸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