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會壞事。怒氣,就像炸彈一樣,是具有破壞力的。和諧的生活就像一麵鏡子,讓人有一種寧靜感與溫馨感,可是如果你向鏡子投一塊石頭,嘩啦聲是極其刺耳的,有時候讓人難以容忍。然而,製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以理智戰勝感情衝動的過程。善於製怒不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寬廣胸懷和以大局為重的精神境界,而且還需要有強烈的自我控製意識。要“製怒”,首先要努力陶冶性情,不斷提高修養,理智地將“憤怒”這個“情緒炸彈”扔掉。
找出你的“憤怒源”
憤怒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特別是年輕人,如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他們往往三兩句話不對,或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就大打出手,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
其實,憤怒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它本身不是什麼問題,但如何表達憤怒則易出問題。有效地表達憤怒會提高我們的自尊感,使我們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能勇敢地戰鬥。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適當有效地表達憤怒是很困難的。一般來說,我們要麼肆無忌憚、漫無目的地發泄憤怒,要麼是把憤怒埋在心底,任它發黴腐爛。暴雨傾盆的憤怒會對別人和自己造成傷害,把我們帶離自己原來的目標;而把憤怒強行壓製下去也不可取,因為壓抑的憤怒不會消失,它會以頭痛、抑鬱、無緣無故的妒忌等形式表現出來。
性情暴躁的人的幾種表現:
情緒不穩定。他們往往容易激動。別人的一點友好的表示,他們就會將其視為知己;而話不投機,就會怒不可遏,拳腳相向。
多疑,不信任他人。暴躁的人往往很敏感,對別人無意識的動作,或輕微的失誤,都看成是對他們極大的冒犯。
自尊心脆弱,怕被否定,以憤怒作為保護自己的方式。有的人希望和別人交朋友,而別人讓他失望,他就給人家強烈的羞辱,以挽回自己的自尊心。可是同時也就失去了和這個人親近的機會。
不安全感強烈,怕失去。
從小受嬌慣,一貫任性,不受約束,隨心所欲。
以憤怒作為表達情感的方式。有的人從小接受父母的教育模式就是被打罵,所以他也學會了將拳頭作為表達情緒的方式。甚至有時候,憤怒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將別處受到的挫折和不滿情緒發泄在無辜的人身上。
據悉,康樂縣某村陳、黃兩家鄰居,為10平方米的一塊曬麥場發生爭執,陳將黃家麥子一腳踢開,黃一氣之下撿起磚塊將陳打得頭破血流,因傷勢嚴重,被依法判刑一年零六個月。當問及他犯罪動機時,回答卻是驚人地簡單:“我咽不下這口氣!”現實生活中,因不製怒“咽不下這口氣”,走上犯罪道路的屢見不鮮。如有的街坊鄰居,為一寸地基,一隻雞鴨乃至一句閑話,動輒吵嘴打架,非要爭個山高水低不可。俗話說“小事是大事的根”,小不忍則亂大謀,打架鬥毆無贏家,往往兩敗俱傷,給家庭帶來不幸,給社會增添不安定因素。居家過日子,鄰裏之間,瓜藤瓜蔓連連扯扯,少不了結點疙瘩;低頭不見抬頭見,也難免碰了肩膀踩了腳。這些小事,隻要心胸開闊些,彼此謙讓諒解,自然煙消霧散。但遺憾的是,一些人心胸狹窄,為雞毛蒜皮小事斤斤計較,動怒爭氣,提刀弄杖,打架鬥毆,釀成悲劇,後悔晚矣。
丈夫打妻子,妻子打兒子。兒子打小狗,這是典型的情緒流動圖,每天在不同地點以各種形式上演:馬路上因超車的擦撞、搶停車位的怒罵,看不慣上司居功諉過的悶氣,上司的遷怒,老師恨學生不成鋼的怨氣,掛著冰冷微笑,其實正暗自咒罵著你的侍者……生活中、職場上的怒火一點就燃。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上班族經常生氣。
你常生氣嗎?如果生氣是你的常客,建議你找出自己的“情緒溫度計”,或來一場與怒氣的心靈對話,徹底趕走怒氣。經常生氣就像不斷的小感冒,嚴重影響工作表現。
錢玉芬教授舉自己的經驗為例——她自從結婚後對“外遇”特別敏感,尤其容顏隨年齡漸長而漸失,內心開始不安,對丈夫的限製一天比一天多。所以在職場裏,她特別看不慣眉來眼去的女生,覺得她們有勾搭男士的嫌疑,令人反感。她經常生悶氣,明明人家沒惹她,她就是看那種人不順眼,動不動就生氣,也不知道為什麼。直到她找出自己最深處的擔憂,及害怕的根源,對莫名的怒氣了然於心之後,自己“與怒氣對話”,終於怒氣再無影蹤了。
如何“與怒氣對話"?錢玉芬另有個親身經驗。三年前,性情溫和的她竟然在公開場合痛罵一位同事,隻因為看不慣他凡事居功,自以為是。她決定找出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為什麼會一反自己常態,在公開場合動怒。她自問自答:“他的行為根本與自己沒關係啊,為什麼生那麼大的氣?”再問自己,“不合理的事很多,為什麼唯獨對這件事這麼生氣?”
這位同事其實很勤快、不偷懶呀,他不過是愛求表現而已。”究竟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從自問自答中,她誠懇分析,原來,過去的成長環境與學科訓練,教她要謙虛,壓抑了想表現自己、贏得讚賞的本性,那些像孔雀般的炫耀居功者,刺激她眼紅、憤怒,深覺不公平。每生一次氣,她就更加了解自己。經由自我對話,從過去找到引爆生氣的關鍵經驗。三年來,她沒有再產生過這種具有毀滅性的怒氣。
進行對話時要對自己足夠誠實和勇敢,這是了解怒氣由來的關鍵。錢玉芬強調,知道怒氣背後的真相,才不會落入“講道理”的漩渦,因為道理是比不贏的。
不過,怒氣衝上頭時,一時難以壓抑,更不用說進行自我對話了,該怎麼辦?許多專家建議從生理角度來改變生氣狀態:
首先要閉上嘴,因為盛怒時的舌頭像把利劍,容易刺傷人。
接著深呼吸,強迫心跳、血壓回複正常狀態。
或者離開現場找個安全的環境,動動身體、打球或做體操。
盛怒時,跑去照鏡子,看見自己怒氣中的樣子覺得很滑稽,忍不住噗哧笑出來。
專家還建議使用“情緒溫度計”。平時養成記錄情緒的習慣,每天分幾個時段記錄,並寫下動怒的原因,這種訓練有助於自我察覺、檢測怒氣。
情緒溫度計的刻度設定在0~10分,將一天分為七段落,例如一早搶停車位失敗,還沒進辦公室就在電梯前和部門經理吵架,決定隻給自己2分。
了解自己一天情緒的起伏變化後,接著去找原因,並給自己寫一段話。為什麼給8分,喔,原來在下午三點,聽到窗外小鳥吱喳叫,感覺很愉悅。堅持忠實記錄,你會發現每天的情緒波動受周遭環境與他人的影響非常大。記錄久了,自然培養出很細微的察覺能力,即使生活中很細微的情緒飄過,你也能捕捉到。
建立自己的情緒溫度計,更能掌握常生氣的時段和原因。一旦接近情緒高溫期,可以趕緊做準備,警告同事閃遠點,免得被無名火燙傷。
除了察覺情緒,找出自己的情緒溫度計之外,學習從大架構看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不起怒氣。
製服憤怒的重點在於理清憤怒來源,有效表達它。下麵的方法會幫助你做到這一點:
1.認清你想通過憤怒來達到什麼目的
不要被憤怒蒙住了眼睛,看看憤怒背後的欲望是什麼。如果你希望和別人交朋友,而他(她)讓你失望,你就扇人家耳光的話,那麼你就永遠失去了和他(她)親近的機會。相反,你可以說出你真正的感覺:“我很重視我們的友誼,但有些事情威脅到了我們的友誼,這讓我很失望。讓我們談談,一起來解決這個矛盾怎麼樣?”
2.不要把不滿情緒發泄在無辜的人身上
有這樣的可能,我之所以對他憤怒,是因為對他發火比較安全?不要把誰當替罪羊,這樣沒有任何作用,相反會讓你的情緒失控,發完火以後你會後悔莫及。如果你成了別人憤怒的目標和犧牲品,問自己:“我一定要接受這個人給我安排的位置嗎?我一定要為這種事感到受傷嗎?”其他人和你一樣也會尋找替罪羊。你可以去做誌願者,但不要做“誌願羊”。即便別人選擇了你,也可以避開。不要上鉤,不要去打和你沒關係、你也贏不到什麼的戰鬥。
3.找出獲得愛和快樂的方法
你的憤怒有些是來自於你的基本需要和欲望不能滿足,你感到深深地受傷或無助,你想要生活中有更多的快樂和關愛。憤怒並不排除愛、感激等積極情感。你可以深愛某人,為他或她感到怒不可遏,但仍然繼續愛著他(她)。實際上,憤怒的產生往往是由於愛得太深,我們常說:“愛之深,責之切。”在上述情況下,你需要找出獲得愛和快樂的方法,憤怒才會消失。發泄憤怒隻會讓你更受傷。
4.不要用憤怒來彌補你的自尊心
憤怒可能是你用來掩飾自己受傷的一種高傲的方式,是你的生存受到了威脅和自負受到了傷害時的一種自我保護。但是這種方式不能最終解決問題。為了麵子而奮鬥隻會讓你時常感到失落,失落又會讓你感到憤怒。
5.自信
真正自信的人是不會為了別人小小的事情就認為傷了自己的自尊心的。很多時候憤怒來自於我們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比如我們常常看到小說中某位小姐在大街上看到一個落魄書生,貧病交加,眼看就要死在街頭。小姐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就想把他接回自己家中照顧。沒想此書生不領情,十分憤怒,說自己寧可死也不願受人恩惠。這其實就是書生的脆弱的自尊心在作祟。
6.對自己的憤怒負責
不要給憤怒尋找假、大、空的理由,你需要的是解決問題,不是空洞的勝利。
7.關注憤怒
學會區分短期的憤怒和長期的怨恨。找個筆記本記下你在不同情境下對不同人的憤怒程度,並分清自己的憤怒共有多少種類。這會幫助你決定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表達憤怒,表達什麼樣的憤怒,如何表達憤怒。
8.真誠、負責地表達你的憤怒,不要用暴力的方式
暴力隻會帶來更多的憤怒、傷害和複仇,無論是口頭的還是軀體的攻擊都不會熄滅怒火。告訴別人是什麼讓你感到憤怒或受傷害,告訴他們你真正希望他們做的是什麼。以不攻擊的方式,將不滿表達出來,與其說“你錯了,你簡直離譜”,不如說“我覺得受傷,你的所作所為沒有考慮到我的需要”。
9.將憤怒暫時擱置
如:憤怒的時候從1數到10。憤怒的當時寫一封信,可以是寫給你發火的對象也可以是寫給報刊、雜誌或領導。這封信寫得越詳細越好,把這封信放一天再讀一遍,再考慮是否真的值得發火。
憤怒時先別去想這件事,過一段時間再想,替這些情緒找到出口。體育鍛煉是一種很好的釋放方式:慢跑、打球、在沒人的地方大喊大叫等都可以。
10.不要壓抑自己
不要假裝你沒有憤怒,不要通過否認憤怒來麻醉自己。壓抑自己不會讓你得到你想要的,隻會讓你感到迷惑、內疚和抑鬱。生氣是真實的情緒,但情緒和情緒表達則是兩回事。當一個人一直壓抑怒氣時,遲早會如同水庫潰堤。因此與其壓抑,不如學習紓解。
11.對事不對人
說“這件事情真的讓我很生氣”是針對事件,說“你這混蛋,怎麼做出這種事情”就是針對人了。
12.總結經驗教訓
憤怒之後,試著去了解是什麼真正讓你憤怒,並把你的想法告訴另一個人。一個中立的傾聽者能幫你理清情緒、認清目標。
13.勇於認錯
不要因為一時憤怒造成了不好的結果而指責自己。如果是你的錯,就拿出你發泄憤怒時的勇氣來,去道歉,求得別人的諒解。
14.站在“肇事者”的立場想
為他尋找合理的理由。告訴自己:“那個找我麻煩的家夥搞不好遇上了什麼煩惱,日子不好過。”
15.寬恕
借著寬恕,會讓你深深覺得,愛才是人際關係的主宰。
16.吸取教訓
憤怒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通過了解自己憤怒的來源,我們可以把憤怒的能量轉化為建設的動力。在平時注意那些讓你煩悶的情境,不要讓環境影響了你的心情,使你憤怒起來。比如:排隊時人潮擁擠,空氣惡劣,再加上等候時間長的話,人就容易發怒。這時,乘機放鬆一下,做做白日夢打發時間,有助於你的心情平和。
你的憤怒指數有多高
上班時間快到而公交車卻因交通堵塞停滯不前時,你是否會煩躁不安?工作時計算機突然出現故障導致你的資料全部丟失時,你是否會鬱悶不已?生活在現今這個錯綜複雜、充滿矛盾的社會,誰不曾遇到過令人生氣甚至怒不可遏的事呢?工作中的挫折、生活中的困難、同事間的摩擦、鄰裏間的糾紛、被人冤枉、在公共場所被羞辱、家庭不和、夫妻吵架、子女不聽話等等,都可使人生氣、慍怒,甚至暴跳如雷。
怒,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之七情之一。人與人之間由於性格、修養、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不盡相同,發生某些磨擦或衝突是難免的,憤怒可以被理解。然而若是經常憤怒,或是一觸即怒,往往會使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內經》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則傷髒;髒傷、則病起。”研究表明:暴怒能擊潰人體生物化學保護機製,使抵抗力下降。怒氣猶如人體中的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可釀成大禍。“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就是這個道理。
發怒會使人遠離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為憤怒就使問題獲得解決的;相反,憤怒常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憤怒時,極而言之,極而行之,沒了後退之路,沒了回旋餘地。本來有理,反而變成了沒理;本來小事,結果鬧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過後,悔之晚矣。《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怒責部下,結果被範疆、張達切了腦袋;劉備怒氣難抑,率兵親征,又被東吳火燒連營。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190裝甲旅旅長阿薩夫亞古裏與埃軍第二步兵師先頭部隊遭遇時,因三次進攻均未成功,便惱羞成怒,把剩餘的85輛坦克孤注一擲,結果中計慘敗。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俄國大文豪屠格涅夫曾勸告與人爭吵、情緒激動的人:“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裏轉十圈。”憤怒是射向健康的一支利箭,它不一定能傷害你的敵人,卻時時會侵蝕你自己的健康。
《孫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這雖然強調的是臨敵製怒,但對生活中的人們同樣富有啟發。清朝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盛怒之下把一隻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製怒”二字,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謝絕了仆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與人相處,不分是非曲直、動輒發火,是不文明的表現。易怒之人,應像林則徐那樣,潛心修養,注意“製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縱心頭無名之火,像火柴頭似的一擦就著。
“製怒”真言,誰都應該置為座右銘。
製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個人以理智戰勝感情衝動的過程。善於製怒不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寬廣胸懷和以大局為重的精神境界,還需要有強烈的自我控製意識。要“製怒”,首先要陶冶性情,不斷提高修養,理智地將“憤怒”這個“情緒炸彈”扔掉。
製怒的最好辦法是忍,寬容。自覺的忍,理智的讓,不是退縮,不是無能,不是放棄原則,而是一種策略,一種智慧,一種境界。隻有洞察世事,心靈清澈,對是非矛盾有清醒認識的人,才會在可能被激怒的時候,做到真正自覺地忍,真正心平氣和地麵對生活、工作中的各種矛盾和挑戰。具有忍的智慧,達到忍的境界,需要修煉,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麵經驗和負麵教訓,則是這種修煉的燧石。
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反映你的涵養,你的心胸,你的內在力量。
一個不會憤怒的人是庸人,一個隻會憤怒的人是蠢人,一個能夠控製自己情緒、做到少發怒的人是聰明人。聰明人的聰明之處,是善於運用理智,將情緒引入正確的表現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則控製情緒,用理智駕馭情感。以平和的態度來擺事實、講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讓對方心服口服;而寬恕和諒解有時比傷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隻要我們肯下工夫學會製怒的正確方法,他人肯定會對我們的道德、修養以及理智、大度發自內心的佩服。那時,我們自會達到“風平而後浪靜,浪靜而後水清,水清而後遊魚可數”的境界。
心情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遠離憤怒,認真、快樂地生活,懷大愛心,做小事情。
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難免要發點脾氣。喜怒哀樂,人之常情,無可非議。但如不適當地控製自己的感情,盛怒之下,容易做出傻事、蠢事。甚至就連一件再也平常不過的小事,也會氣死活人。
《三國演義》中,魏主封76歲的王朗為軍師來戰蜀兵。本想“隻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而退”的王朗,結果卻被諸葛亮輕搖三寸之舌活活氣死。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怒往往由氣而生,氣怒損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之所以會被“氣”死,是因為發怒時會出現心跳過速,特別是有高血壓、心髒病的人,往往會因為發怒而引起心律失常,或是發生心肌梗死而導致殘疾。怒氣猶如人體中的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可釀成大禍。古人說的“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曾說過:“世人秉性不相同,萬事萬物有前行有後隨,有緩慢有急躁。有的堅強,有的虛弱,有的安穩,有的危險。聖人隻是除去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東西。因此,聖人是順應自然而不妄為的。”而現代心理學教授錢玉芬則告訴我們,情緒誰都有,即使是大人物,生生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發怒不過是由於外在強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種不良情緒反應,是人身上真正自然的東西。
發怒會破壞人們健全的思維能力,使人難以理智地看待和處理問題。有這樣的行為,自然會導致那樣的後果。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偉人,都不必為此大驚小怪。
生氣會壞事。怒氣,就像炸彈一樣具有破壞力。和諧的生活就像一麵鏡子,讓人有一種寧靜感與溫馨感,可是如果你向鏡子投一塊石頭,那種嘩啦聲是極其刺耳的,有時候讓人難以容忍。
有一家人,正在吃飯,拉著家常。不經意中談起人有良心沒良心來。女主人突然對著她丈夫說:
“我看你爹就沒有良心。”
她丈夫一時覺著失了麵子,又無言答對,便“嘩啦”把飯桌掀翻了。夫妻二人動起手來,孩子們叫哭聲跟著四起,妻子見打不過丈夫,就開始砸鍋摔碗,嘴裏還不幹淨地罵著說:“誰也甭想吃飯啦!我叫你們過!”一邊喊一邊摔,大人孩子渾身都是粥湯。過了一會兒,她一看自己買的鍋碗瓢勺都砸個稀爛,就又掩麵號啕大哭起來。
固然,生氣的時候摔東西是一種宣泄方式,然而,發泄了之後就會痛快了嗎?如果回答是“是”,那麼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欺騙自己。生氣的人在他們平靜之後往往會為自己的行為而羞愧。慣於發怒的人,大多是靈魂為情感所操縱,打亂了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使精神陷於混亂狀態。那些發大脾氣、氣極敗壞的人,他的眉毛豎起來,臉色青紫,渾身打顫,就好似著了魔一般,說話語無倫次、是非顛倒,惹得人發笑。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機拍攝下來,事後讓他自己看看,他會大吃一驚,羞慚得抱頭伏案。
當一個發過怒的人清醒與悔過的時候,他往往難以麵對自己。
有一些人,受了點窩囊氣,又不便表白,他們就氣急惱火,用打自己的臉來表示憤怒。憤怒使人失去理智,其結果往往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古人為了教導我們,留下了一句三字經:“怒思禍。”
2002年11月22日早上7時左右,四川綿陽平政小區居民彭某開車出門時發現路被挖斷。車輛無法通行,遂對正在溝槽上搭建臨時通行鋼橋的施工人員發脾氣,最後竟然一時火起,情緒失控,抱起一塊石頭朝溝槽內砸去。“砰”的一聲,石頭砸在了主供水管道上,水管當場被砸漏,自來水立即噴湧而出,嚇得溝槽周圍的人四散逃離。半小時後,溝槽就被漏出的自來水淹沒,整個小區的200餘戶居民和小區周圍的數百戶居民瞬間無水可用。由於斷水事故發生在早上,平政小區和周圍的許多居民早餐斷炊,無法洗臉刷牙;而且正值冬天,搶修人員幾乎是在冰冷的泥水裏浸泡著。這個瘋狂的舉動害人不淺。事後,被請進警局的彭某說自己很後悔。
很多人也許沒有經曆過憤怒到極點的體驗,那恰似火山爆發的急劇噴發感,別人無法阻擋,但他們事後總會後悔。有時候生氣傷害的不僅僅是你自己的身心、你的家庭,還會破壞更多人的生活。
清人石成金的《莫惱歌》中說:“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世間萬事怎能全,可歎癡人愁不了。任何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放著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尋煩惱。莫要惱,莫要惱,明日陰陽尚難保。雙親膝下俱承歡,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飯飽,這個快活哪裏討。富貴榮華眼前花,何苦自己討煩惱。”
一個住在美國密歇根州的人想移去一個在朋友院子裏的樹根。他決定使用家裏存放的炸藥,結果樹根是除去了,但爆炸把樹根變成一顆炮彈,順勢射到163英尺遠,最後穿過一個鄰居的屋頂。樹根在屋頂上造成一個3英尺寬的大洞,劈開了屋椽,穿過了飯廳的天花板。
如果我們仔細反省,就會看到自己的舉動就和那人一樣。我們用粗暴的言語及行動去解決問題,結果是事與願違,反而會越搞越糟。
傷身三殺手:閑氣、悶氣和怨氣
據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打獵的時候,口渴難耐,正好附近有一窪山泉,他捧起水來喝,一隻老鷹疾飛而至,成吉思汗一驚,喝水的“渴望”被幹擾,不禁大怒,抽出羽箭射殺飛鷹,他爬上山頂,發現飛鷹被羽箭穿胸而斃,而死鷹陳屍的山泉水源有條被鷹啄死的大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