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廠為通信電纜生產企業,在1993年引進了多條奧地利羅森泰串聯線,該設備性能優良,生產速度高,當時屬於高檔設備,但從2000年開始,該設備逐漸進入維修期,電氣元件和機械零部件的維修還好解決一些。但有兩條串聯生產線的計算機控製係統的硬盤不定期地出現死機、啟動機器找不到係統等現象,致使設備有時無法工作。經過與國內其他電纜生產廠家聯係,都出現過類似這種問題,最後都是與國外設備生產商聯係,購買對方高達6~7萬元人民幣的硬盤及軟件費用,並且要等待很長一段路途郵遞的時間,才能解決問題。
2.硬盤更換與數據恢複
2000年初,單位一台串聯線設備的微機控製係統不能正常工作了,因為生產任務緊,單位領導非常重視,馬上成立了專項攻關小組。
先進行觀察。該設備的微機控製部分為386級別的電腦,在集成的電腦主板上有一個軟驅。在設備開機後,自檢到硬盤時,提示有錯誤,偶爾可啟動起來,操作係統為DOS5.0下的圖形界麵操作係統,一般開機直接進入操作係統,用鍵盤無法控製進入DOS,所以用DOS盤啟動,準備進入微機控製CMOS,結果又要輸入密碼。經過設備管理人員的查找,當時國外的設備工程師在調試設備時,為了防止其他人員非法進入,設置了密碼,輸入密碼後,進入CMOS設置界麵,可以看見,該設備的硬盤容量為42Mb。
說明,如果忘記密碼,則可以運用ICMOS密碼清除軟件或者DEBUG程序進行修改,這裏不做過多陳述。
2.1利用設備自身軟驅進行硬盤更換及數據恢複
拆下設備主板,發現硬盤為3英寸筆記本電腦硬盤。於是我們就購買了當時市麵上最小容量筆記本的硬盤,容量為6.4G,將新硬盤接入設備,按照表1設置參數,啟動設備後,係統隻認出硬盤的42Mb容量,原來每台設備在調試時都隨機作了5張備份軟盤,將備份的數據恢複到硬盤,設備無法運行。
然後又將原硬盤接入設備,反複啟動,成功後,將設備現有硬盤的數據在設備自帶的軟驅內進行軟盤備份,卻發現一些必須備份的數據遠大於1.44Mb軟盤的容量,無法正常備份。
這裏特別強調一點,這種設備上的3.5英寸軟驅,數據線和電源線接口都並在一起,拔下軟驅的接口線時一定要注意做好記號,防止插回接口線時,方向插反而引發軟驅燒毀,釀成更大的故障。而我們的軟驅,在當時就很有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而燒毀了,這種軟驅國內很少見,後期委托電腦公司多方聯係購買也沒有結果。
結論,利用設備自身軟驅,進行硬盤的更換及數據恢複方案很難實現。
2.2利用外部計算機進行硬盤更換及數據恢複
2.2.1筆記本與台式機直接電纜連接
首先,找了一台386的筆記本電腦,將其拆開後,摘掉了原硬盤,插上串聯線設備的硬盤,用DOS盤啟動,使用與原來辦公室的一台586台式機用並口電纜連接,經過反複的幾次啟動,終於聯機成功,在此聯機狀態下,將設備硬盤的數據全部備份進台式機硬盤。然後接上6.4G新硬盤,開機進入CMOS,按照設備的硬盤參數進行設置,如果設置成功,重新開機後,新硬盤可用的容量應該和原設備硬盤一樣是42Mb,再與台式機聯機操作,將原備份數據考入新硬盤,用DOS盤啟動筆記本電腦後,將係統文件傳輸至新硬盤。再將新硬盤接入設備,啟動設備,一切OK。
結論,這次更換硬盤的過程太複雜,當時在電腦城還沒有USB接口筆記本硬盤結構的移動硬盤,轉接卡也沒買到。因為是第一次接觸設備的計算機係統,考慮到上千萬元的設備,所以幹活時小心翼翼,唯恐出現差錯,時間用了將近兩天。
2.2.2在台式機上加轉接卡更換硬盤
在2003年初又有一台設備的硬盤反複重新啟動也不能工作了,因為有了第一次成功的例子,領導再一次將此項任務安排下來。
經過分析,準備實行新的方案。
(1)在電腦城購置一個筆記硬盤接台式機的轉接卡。
(2)購買一個容量最小的筆記本電腦硬盤(我們購買的是10G)。
(3)準備一台586級別的台式機。
(4)拆開台式機機箱,將設備硬盤接上轉接卡,插入台式機硬盤線的另一端口。這裏同樣注意不要將硬盤往轉接卡的方向插反。
(5)在台式機的操作係統上運行GHOST2003。
(6)選擇Local-Disk-ToImage。
(7)選擇好存放鏡像文件的目錄,給鏡像文件取名後開始備份。
(8)關閉係統後,將新硬盤插入轉接卡,接入台式機的硬盤的另一個數據線接口。
(9)再運行GHOST2003,選擇Local-Disk-FromImage,找到存放鏡像文件的文件夾,按照提示一步一步進行。
(10)關閉係統,將新硬盤接入設備。
(11)啟動設備,機器自檢,一切正常。
注意事項:
(1)因為我廠設備的微機係統屬早年產品,硬盤容量小,所以在CMOS中,新硬盤選項WP應選擇正確,我們選擇的是820或者821。
(2)LBA模式必須選擇ON。
(3)在DOS或者WODOWS下,做GHOST都可以,一般在DOS下要穩定一些。
(4)恢複過程中,必須修改NewSize為43Mb(在本例中),才可以恢複成功,這一點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