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向成功衝刺(1)(3 / 3)

從前,西部有一個缺水的邊遠小鎮,居民要到5裏外的地方去挑水吃。在這裏,吃水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難事,缺乏勞動力的人家就更困難了。

困難就是商機。腦瓜靈活的村民甲看到其中的生意。他挑起水桶,以挑水、賣水為業,每擔水賣得2角錢。雖然辛苦點,還算是一條不錯的路子。村民乙看了,覺得不能讓他一家獨占市場,也走上挑水、賣水之路,並且將兩個兒子也動員進來,很快占據了市場的大頭。甲想,你家勞動力強,不如我的腦袋瓜好。於是他略加思索,以柔克剛,買來了20副水桶,請了20個閑散勞動力,由他們挑水,自己坐鎮賣水,每擔水抽成5分錢。這樣,既省了力氣,又多賺了錢。可時間一長,這些閑散勞動力熟悉了門道。不再願意被抽成,紛紛單幹去了。於是,甲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且競爭更激烈了。

但聰明人是難不住的。甲請人做了兩個大水櫃車,並租來兩頭牛,用牛拉車運水,每次40擔,效果提高了,成本卻降低,因此賺頭更大了。這讓其他人看得直眼紅。

人們很快看到“規模經營”的優勢,於是紛紛聯合起來。或用牛拉車,或用馬拉車,參與到競爭中。

然而,正當競爭日益激烈時,人們突然發現,自己的水竟然賣不出去了——原來,甲買來水管,安裝了管道,讓水從水源直接流到村子裏,自己隻要坐在家裏賣水就行了。且價格大幅度下降,一下子壟斷了全部市場。

朋友,社會就是這樣,善於動腦筋的人走在前頭,其他人則在後麵跟著走。如果人人能夠在競爭中共同前進,社會也就進步了。

四、不要囿於習慣的樊籬

要做好思想上的準備——敢於超越常規,超越傳統,不被任何條條框框所束縛,不被任何經驗習慣所製約。

培養新習慣要背離常規、背離傳統的思維,因此,首先要做好思想上的準備——敢於超越常規,超越傳統,不被任何條條框框所束縛,不被任何經驗習慣所製約。隻有這樣,才有創新的氣魄與膽略,才能產生寬廣的思緒與觸覺。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年輕時與龐統、徐庶等10人一起師事水鏡先生。水鏡先生要求極為嚴格,每3年舉行一次考試,不合格者即令退學。

3年很快過去了,水鏡先生給弟子們的考題是:“從早晨起至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山莊。考試就算合格。”這考題離奇怪異,叫人無從作答。出題之後,先生穩坐高台,不管弟子提出何種理由,他總是說“不”。弟子們個個抓耳撓腮,苦思冥想。幾個急性子計無所出,隻能或大叫“莊外失火”,或驚呼“洪水進莊”,但均未能誆過水鏡先生。徐庶暗中寫了封假信,哭著對水鏡先生說:“剛剛接到家信。始知母親病重,弟子心急如焚,想即刻飛回母親身旁。這考試以後再補上吧!”水鏡先生聞後一笑,同意給假,但得待午時三刻後才動身。徐庶淒苦一笑,雙手一攤,沒轍了。龐統比較滑頭,嬉笑著說:“讓先生允許我離莊,實在拿不出辦法,但如果弟子在莊外,則一定有辦法讓先生允許我進莊。”水鏡先生一聽,板起臉:“這點小聰明也想誆我,一旁站著去吧!”

眾人都忙著考試,惟諸葛亮伏在桌上睡大覺,待師兄弟們將他推醒,午時三刻就要到了。師兄弟們帶著幾分幸災樂禍的神情望著他,那眼神似乎在說,看來,你也沒啥能耐。隻見諸葛亮揉揉雙眼,一臉怒氣,突然一個箭步衝上前去,一把抓住水鏡先生的衣襟,高聲嗬斥道:“哪見你這樣的先生,淨用無理的歪題整弟子,我不學了,還我三年學費!”

眾人見諸葛亮耍蠻發橫,慌了手腳,水鏡先生遭受羞辱,也氣得發抖。先生急命徐庶、龐統:“把這小畜生給我逐出去!”諸葛亮拗著不走,非要退回三年學費不可,徐、龐二人費盡氣力,才把諸葛亮拖出莊去。

一出水鏡山莊,諸葛亮哈哈大笑起來,隨即折身飛回水鏡先生跟前跪下,謝罪道:“適才為了考試,無奈中冒犯先生,萬望恕罪!”水鏡先生聽罷,轉怒為喜。就這樣,諸葛亮通過考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