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熟悉的領地邁向財富的金字塔
美國有一位富翁名叫辛普洛特,他的發家經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是圍繞著很平常的土豆做文章,而且都取得了成功。
第一階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辛普洛特獲知作戰部隊需要大量的脫水蔬菜。他認準了這是一個絕好的賺錢機會,便買下當時美國最大的一家蔬菜脫水工廠,專門加工脫水土豆供應軍隊。
第二階段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有家公司第一個研製出了凍炸土豆條,但許多人都輕視這種產品,有人說:“土豆中水分占整個土豆的3/4還多,假如把它冷凍起來,就會變成軟乎乎的東西。”辛普洛特卻認準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產品,組織大量生產。果然不出所料,“凍炸土豆條”在市場上很暢銷,很快成為他贏利的主要來源。
後來,辛普洛特發現,“炸土豆條”並沒有把土豆的潛力徹底挖掘出來。因為經過炸土豆條的精選工序——分類、去皮、切條和光傳感器去掉斑點,每個土豆大概隻有一半得到利用,餘下的通常都被扔掉。辛普洛特想,為什麼不能把土豆的剩餘部分再加以利用呢?不久,他把這些土豆的剩餘部分摻入穀物用來做牲口飼料。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成就了辛普洛特的第三次創業。他瞄準替代能源發展的大好時機,用土豆製造出以酒精為主要成分的燃料添加劑。這種添加劑可以提高辛烷燃燒值和降低汽油的汙染程度,頗受用戶歡迎。為了做到物盡其用,辛普洛特又利用土豆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含糖豐富的廢水灌溉農田,還把牛糞收集起來作為沼氣發電廠的用料。
就這樣,辛普洛特利用土豆構造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他每年銷售15億磅經過加工的土豆,通過土豆的綜合利用,每年取得的利潤高達12億美元。
辛普洛特的發家經曆詮釋了“不熟不做”的成功之道。
常言說:隔行如隔山。此言不假。若是在其他場所,僅僅是不懂而已,也沒什麼。但在生意場上,就意味著血本無歸了。看到別人做生意是賺錢的,等到自己做了,就隻有賠錢的份了。
做生意比其他事情的難度大多了。不熟悉行業的不用說,就算你是熟悉這個行業的,比如電腦,原來是做技術或其他的,盡管對於電腦這方麵相當熟悉。但實際做起生意來,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原來,你當初接觸的,是從技術的角度看問題的,你僅僅接觸到你所使用的一兩台電腦設備的性能。但做生意是從市場的角度看問題,它需要知道與之相關的所有電腦配件的行情。你可以不十分了解其中的技術性能,但你必須知道在目前市麵上,所有與之相關的產品的市場、行情、性能,等等。如果說其他工種接觸的是“點”的話,那麼做生意接觸到的應該是“麵”了。
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商人,你要學會放棄,那些你不熟悉的行業千萬不要輕易進入。如果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去跟不熟悉的對手競爭,無疑是自尋死路。
讓理財習慣增值你的財富
猶太人很早便認識到錢要在流通中才能賺到更多錢的真諦。當然,開始時猶太人所經營的是個人高利貸的借貸關係,規模不大,獲利也不多,而且常會有被倒賬的危險。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猶太人“賣”錢變得安全有序,那是從18世紀後半期開始的,一些猶太人根據英國產業革命帶來的情況,把分散的財富積存起來,設立正式的金融機構,開展有序的融資業務。
正是猶太人善於運用資金,近一個多世紀來,世界財經界的實權較多地集中在猶太人手上。隨著融資業務的不斷發展,猶太人又改變了開始時那種放高利貸的“賣”錢賺錢手法了。他們不再把自己的錢存在銀行,而是用於投資回報率高的有前途項目。如一些礦山、鐵路、電廠等。
現在,我們按照猶太人的思路算一筆賬:你從現在起,每年從薪水中定期存下1.4萬元,40年後將會有多少錢呢?一般人所謂的金額,多在200萬~800萬元之間,頂多1000萬元。而實際的答案會讓人大吃一驚:1.0281億元。
這就意味著,每個年輕人都有可能成為億萬富翁!當然這裏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保證年均20%的投資報酬率。如何實現這個報酬率,是我們需要另外考慮的問題。如果我們把這每年1.4萬元餘錢放進自家的儲蓄罐裏,或者保險櫃裏,40年後隻有56萬元;如果把這1.4萬元存進銀行,並且將每年的利息滾入成本,按現在不到2%的利率計算,40年後你積累的也頗為有限。與年均投資報酬率為20%的項目相比,兩者收益肯定不可同日而語。
通常,窮人總將富人致富的原因,歸諸於運氣好或者從事不正當或違法的行業,而非富人的克勤克儉。但這些人萬萬沒想到,真正造成窮人與富人的財富差異,是他們的理財習慣。因為窮人與富人的理財方式不同,富人的財產多是以房地產、股票的方式存放,窮人的財產多是儲蓄在銀行。
培養善於借勢的生財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