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宏觀營銷環境分析(2 / 3)

資料3-5

未來10年,消費市場將有哪些結構性變化?

G20主席Jabsp;A.Frenkel博士以聯合國人口署提供的近期數據預測,在2010-2030年間,中國50歲以上的人口將增加2.2億左右,50歲以下的人口將減少1.1億多,其中20-29歲的人口將減少近5000萬人。憑生活的直覺就能知道:人口老齡化的這一結構性變化意味著消費需求中對住房、道路、交通和眾多物質產品的需求將減少。相比較,對健康食品、保健物品、醫療服務、護理服務及其器具、家政服務、繼續教育、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需求的比重將大幅度上升。

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均3000美元以上的小康社會,並正在向中等富裕社會邁進。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同一地區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比較大,並且還在擴大。這使中國的消費需求比任何國家都更為複雜。

目前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和政府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擠出了中低收入階層的中端和低端消費,增加了國內此類產業對境外市場的依賴性。比如2006年,我國出口服裝高達287.9億件,中國以外的世界人民幾乎人均購買6件。用於禦寒和遮體的、沒有社會文化內涵的、標準化大規模的服裝生產顯然已經過剩。不過,滿足中高等收入階層對時尚、品味和品牌需求的、具有更多精神文化內涵的、個性化的消費物品則明顯供不應求,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的嚴重外溢,才有各類進口奢侈品的熱銷與海外購物狂潮。

服務消費需要發展知識型小企業。要特別強調的是,消費不僅是生產的目的。比如眾多物質產品的消費、醫療衛生服務、健康與健身等屬於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而精神文化產品的消費、教育娛樂的消費很大程度上也是人力資本的積累。經濟學家和政府忽視消費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已導致中國人力資本積累與物質資本積累之間的嚴重失衡。

未來需求快速增長的消費服務是不可貿易品,因為不可移動而不能從國外進口,隻能由本土提供。消費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的生產、銷售和消費是同時發生的同一過程,而後者則是先後繼起的三個相互分離的階段。消費服務業更多的是一對一的、建立在體驗和相互了解基礎之上的、相互信任的本地客戶關係,無須運輸、廣告,也沒有統一的質量認定標準。消費服務業與製造業最大的不同是其個性化和人性化的內在要求。而消費服務個性化和人性化的實現依賴於供需之間的互信與尊重,依賴於服務供應商擁有熟練的專門技術。因此消費服務業的發展更需要誠信有加的知識型小企業。

資料來源:作者:潘英麗,《消費日報》2012-12-18

2.消費者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

隨著消費者收入的變化,消費支出模式會發生相應變化,繼而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結構也發生變化。

1853年到1880年間,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曾對比利時不同收入的家庭進行調查,並於1895年發表了《比利時工人家庭的日常支出:過去與現在》一文,分析收入增加對消費支出構成狀況的影響,指出在將支出項目按食物、衣服、房租、燃料、教育、衛生、娛樂等費用分類後,收入增加時各項支出比率的變化情況為:用於食物支出方麵的增長速度要小於用於教育、醫療等方麵的支出增長速度。換言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其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比例越大,這便是恩格爾定律。食物支出占個人總支出的比例,稱為恩格爾係數。一般認為,食物開支占總消費量的比重越大,恩格爾係數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之,則恩格爾係數越低,生活水平越高。

消費結構指消費過程中人們所消耗的各種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構成,即各種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關係。優化的消費結構是優化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客觀依據,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的基本立足點。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消費結構還不盡合理。長期以來,由於政府在住房、醫療等方麵實行福利政策,從而決定了我國居民的消費支出模式以食物、衣著等生活必需品為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在住房、醫療等製度方麵改革的深入,人們的消費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企業要重視這些變化,尤其應掌握擬進入的目標市場中消費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情況,輸送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3.消費者儲蓄和信貸情況

消費者個人收入不可能全部花掉,總有一部分以各種形式儲蓄起來,這是一種推遲的、潛在的購買力。消費者儲蓄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銀行存款,增加現有銀行存款額;二是購買有價證券。當收入一定時,儲蓄越多,現實消費量就越小,但潛在消費量就越大;反之,儲蓄越少,現實消費量就越大,但潛在消費量就越小。企業營銷人員應當全麵了解消費者的儲蓄情況,尤其是要了解消費者儲蓄目的的差異。儲蓄目的不同,往往影響到潛在需求量、消費支出模式、消費內容、消費發展方向的不同。這就要求企業營銷人員在調查、了解儲蓄動機與目的的基礎上,製定不同的營銷策略,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產品和服務。

消費者信貸是消費者憑信用先取得商品的使用權,然後按期歸還貸款,用以購買商品的方式。這實際上就是消費者提前支取未來的收入,提前消費。信貸消費允許人們購買超過自己現實購買力的商品,從而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收入以及需求。同時,消費者信貸還是一種經濟杠杆,它可以調節積累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可以發放消費信貸,有利於將資金投向需要發展的產業,刺激這些產業的生產,帶動相關產業和產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