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年底,兩國針對天然氣問題展開會談。普京態度強硬,麵對烏克蘭首腦狐假虎威的抗爭,絲毫不為所動,雙方的討價還價一直延續到了2006年1月1日。為了顧全大局而不造成獨聯體的分裂,普京單方麵降低了烏克蘭在管道送氣過程中的少許壓力,這場矛盾才稍顯緩和,烏克蘭也因此保留了天然氣的優惠進口權利。
然而到了2008年,眼看普京即將卸任,烏克蘭再度針對天然氣的債務償還問題向俄羅斯發難。普京並未因馬上離開總統寶座而將衝突的解決問題留給梅德韋傑夫,他在卸任之前,在債務問題上做出適當的讓步後,果斷下令:“國內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要先後兩次降低對烏克蘭的供應量,減少到原數量的50%。”麵對如此強硬的立場,烏克蘭隻能見好即收。
至2010年4月21日,就任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梅德韋傑夫與烏克蘭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在烏克蘭城市哈爾科夫再度舉行會談,試圖進一步解決天然氣爭端。俄羅斯表示既往不咎,對於烏克蘭的出口關稅仍會一如既往地予以減免。而烏克蘭也以延長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在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駐紮時間作為對俄羅斯的回報。從此,俄烏兩國針對天然氣的債務問題,畫上了一個暫且圓滿的句號。這次外交活動,讓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繼續維持了長達四年的友好關係,直到2014年克裏米亞爭端的發生。
除了烏克蘭外,“梅普”組合也一樣沒有放棄對歐洲國家的能源外交進展。
早在2010年,在俄羅斯業已取得的經濟成就的支撐下,一條打通俄羅斯與歐洲國家的天然氣輸送管道宣布正式開啟。這條管道就是如今名滿天下的“北歐天然氣輸氣管道”。這條漫長的管道,發自俄羅斯,途經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沿途再度經過“歐洲大陸的十字路口”——德國,隨後便可擴散至荷蘭、比利時等國家,最後抵達英國,與英國的北海油田遙相呼應。
管道的竣工,標誌著俄羅斯在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供應量方麵已占據了90%的份額。其中很多歐洲國家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對於俄羅斯的天然氣幾乎是全盤依賴。
及至2012年普京再度回歸總統寶座以後,其繼續鞏固俄羅斯的“能源”外交。在對獨聯體組織和歐盟的外交中,成就業已塵埃落定的同時,普京又將外交的恩惠施向了亞洲——天然氣的管道直接伸向遠東地區,其欲建設供應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盟國家的各個分支,溯及歐亞各國,以進一步擴大俄羅斯能源外交的成果。
然而,能源外交也並非始終一帆風順,除了早年間與烏克蘭的天然氣問題外,一場關於石油降價的危機,在2014年年底不請自來。
石油價格一反常態地轉向了低穀,東方媒體紛紛猜疑,這是否是美國的一場類似“星球大戰”的經濟陰謀?
有力的憑證,便是俄羅斯《獨立報》裏的一篇題為《石油摧毀》的文章,該作者曾明確指出:“近期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是沙特和美國的一個陰謀。”
普京看在眼裏,臉上卻仍是慣有的笑容,他對此表示,俄羅斯的發展“已經看到了春天”。事實上,外人在他這種樂觀的態度後麵,很難洞察出他內心的恐慌:“我們對形勢總體滿意。我相信市場會在明年第一季度或者接近年中的時候再次恢複平衡。”
隨後,在2014年12月1日這天,普京以俄羅斯政府的名義又一次發表演說,將出售所持的該國最大石油生產商俄石油19.5%的股份。
2015年年初,對於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的問題,普京在參加亞歐峰會後泰然自若地表示:“不排除一場針對俄羅斯、針對俄財政和經濟狀況的陰謀正在上演。”此外他在國內的一次講話中,對於一些“幸災樂禍者”也給予了針鋒相對的警告:“說到陰謀論,陰謀隨時都在上演。但陰謀家本身也會遭遇沉重打擊。”
普京的自信並非癲狂與虛妄,畢竟作為一個在曆經恐怖襲擊與次貸危機等“大風大浪”中頻頻登陸勝利彼岸的大國領袖,區區的一次油氣降價問題,又怎能將其撼動?
普京時代的俄羅斯,一直在外交中矢誌不渝地堅守著能源外交的策略,這讓普京和俄羅斯這個偉大的國家,都在國際舞台上魅力四射,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