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射的能源外交(1 / 2)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能源爭端,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烏克蘭作為獨聯體第二大國,高度發達的工農業生產力本不在話下,礦產資源和石油儲備方麵,在歐亞國家內也能達到僅次於俄羅斯的水平。但對於烏克蘭而言,唯一的局限便是天然氣儲量的稀缺,以至於不得不從國外大量進口。在獨聯體外交逐漸開展的背景下,天然氣逐漸成為烏克蘭不可或缺的進口產品。

除此之外,歐盟國家在天然氣的進口過程中,有25%的儲量也來自俄羅斯。而這些每年源源不斷的氣體,又有不少於80%的油氣管道都要途經烏克蘭來完成輸送。因此說,天然氣的輸出,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促成和平外交的中流砥柱。

但到了2005年,烏克蘭爆發了“橙色革命”,新興政權迅速向西方國家靠攏,這對俄羅斯自然構成了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剛剛除掉恐怖頭目馬斯哈多夫的普京,哪裏容得下這樣的局麵?他顧不得慶祝,馬上對烏克蘭局勢采取能源外交政策的調整。他宣布從本年起,取消向烏克蘭出售低價天然氣的慣有政策,這也直接激化了獨聯體內“大哥”和“二哥”之間的能源矛盾。

是年年底,兩國針對天然氣問題展開會談。普京態度強硬,麵對烏克蘭首腦狐假虎威的抗爭,絲毫不為所動,雙方的討價還價一直延續到了2006年1月1日。為了顧全大局而不造成獨聯體的分裂,普京單方麵降低了烏克蘭在管道送氣過程中的少許壓力,這場矛盾才稍顯緩和,烏克蘭也因此保留了天然氣的優惠進口權利。

然而到了2008年,眼看普京即將卸任,烏克蘭再度針對天然氣的債務償還問題向俄羅斯發難。普京並未因馬上離開總統寶座而將衝突的解決問題留給梅德韋傑夫,他在卸任之前,在債務問題上做出適當的讓步後,果斷下令:“國內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要先後兩次降低對烏克蘭的供應量,減少到原數量的50%。”麵對如此強硬的立場,烏克蘭隻能見好即收。

至2010年4月21日,就任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梅德韋傑夫與烏克蘭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在烏克蘭城市哈爾科夫再度舉行會談,試圖進一步解決天然氣爭端。俄羅斯表示既往不咎,對於烏克蘭的出口關稅仍會一如既往地予以減免。而烏克蘭也以延長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在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駐紮時間作為對俄羅斯的回報。從此,俄烏兩國針對天然氣的債務問題,畫上了一個暫且圓滿的句號。這次外交活動,讓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繼續維持了長達四年的友好關係,直到2014年克裏米亞爭端的發生。

除了烏克蘭外,“梅普”組合也一樣沒有放棄對歐洲國家的能源外交進展。

早在2010年,在俄羅斯業已取得的經濟成就的支撐下,一條打通俄羅斯與歐洲國家的天然氣輸送管道宣布正式開啟。這條管道就是如今名滿天下的“北歐天然氣輸氣管道”。這條漫長的管道,發自俄羅斯,途經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沿途再度經過“歐洲大陸的十字路口”——德國,隨後便可擴散至荷蘭、比利時等國家,最後抵達英國,與英國的北海油田遙相呼應。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能源爭端,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烏克蘭作為獨聯體第二大國,高度發達的工農業生產力本不在話下,礦產資源和石油儲備方麵,在歐亞國家內也能達到僅次於俄羅斯的水平。但對於烏克蘭而言,唯一的局限便是天然氣儲量的稀缺,以至於不得不從國外大量進口。在獨聯體外交逐漸開展的背景下,天然氣逐漸成為烏克蘭不可或缺的進口產品。

除此之外,歐盟國家在天然氣的進口過程中,有25%的儲量也來自俄羅斯。而這些每年源源不斷的氣體,又有不少於80%的油氣管道都要途經烏克蘭來完成輸送。因此說,天然氣的輸出,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促成和平外交的中流砥柱。

但到了2005年,烏克蘭爆發了“橙色革命”,新興政權迅速向西方國家靠攏,這對俄羅斯自然構成了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剛剛除掉恐怖頭目馬斯哈多夫的普京,哪裏容得下這樣的局麵?他顧不得慶祝,馬上對烏克蘭局勢采取能源外交政策的調整。他宣布從本年起,取消向烏克蘭出售低價天然氣的慣有政策,這也直接激化了獨聯體內“大哥”和“二哥”之間的能源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