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普京的淡定與沉著並非一種自我欺騙,相反,他胸有成竹。在熟悉了戰情之後,他對這場戰爭做出了明確的判斷——格魯吉亞軍隊必敗。

原來,此次薩卡什維利出兵,雖然兵力不少於2萬,堪稱國家兵員體係中的大手筆,但坦克卻隻有128輛,戰鬥機尚不足10架,而且這為數不多的裝備大多是蘇聯時代的一些老舊裝備,莫說與俄軍對壘,就連自身的聯合作戰能力尚不能自成體係。

於是,根本不需要普京親臨前線,也不需要梅德韋傑夫全局部署,俄羅斯軍隊馬上便對格軍采取了反攻作戰。就在梅德韋傑夫召開國家緊急會議的20分鍾後,俄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在坦克、裝甲車和戰鬥機的掩護下進入南奧塞梯境內,並在半個小時內迅速奪回了南奧塞梯的首府,至晚間時分,其與俄羅斯的維和部隊順利會師。

在戰場上,一方是摩掌霍霍的北極熊,一方卻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山貓,雙方在布滿冰麵的沙場上進行了一番並不激烈的較量後,在北極熊強大的威壓之下,山貓的三招兩式很快變得不堪一擊。俄軍按照國防部事先的軍事部署,在當地的俄羅斯維和部隊的配合下,以東西兩線的波浪式進擊,鋒利如同方天畫戟似的鐵掌隻那麼用力一揮,便將山貓的整個身體一分為二,格魯吉亞的2萬軍隊在南奧塞梯節節敗退,非但沒能守住茨欣瓦利,就連自家首都第比利斯都不能保全。

從茨欣瓦利到第比利斯的進軍過程中,俄羅斯空軍如同猛鷹出擊,格軍為數不多的坦克、步兵戰車和汽車,仿佛毫無藏身空間的獵物,留下的瓦礫和殘骸鋪滿大地,顯得慘不忍睹。俄羅斯空軍在短時間內襲擊成功,機械化部隊隨之一鼓作氣,向第比利斯的方向闊步前進。

2008年8月9日,就在普京總理從北京返回莫斯科,準備指揮全局作戰的時候,俄羅斯軍隊先於總理的回歸,提前控製了戰場的全局。薩卡什維利迫於軍事壓力,不得不宣布格魯吉亞單方停火。隨後,在一些零星的局部抵抗陸續宣告失敗以後,8月13日,俄羅斯才宣布停火,這場格魯吉亞戰爭,以俄軍勝利告終。更出乎意料的是,戰爭從開始到結束,隻用了五天時間。由此,這場戰爭又被稱為“五日戰爭”。

執政數年之久的薩卡什維利,其積攢下的威望、功名與成就,僅僅在五天的時間內便悉數化為烏有。他在戰爭失敗後,不得不宣布辭去總統職位,這不但意味著他已經淪為普京的手下敗將,也昭示著格魯吉亞徹底失去了南奧塞梯。

與老辣的普京相比,薩卡什維利未免過於天真。他本以為格魯吉亞在占領茨欣瓦利之後,美國和歐盟都會站在他這一邊,格魯吉亞便會與美歐大國並肩作戰,讓俄羅斯如芒刺在背。可他卻不曾想過,德國、法國、英國乃至於意大利這些歐洲強國,怎會因為一個小國,而與能源大國、軍事大國俄羅斯為敵?

“五日戰爭”的結局表明,對恩師知恩圖報的普京,戰勝了對恩師“反咬一口”的薩卡什維利。從表麵上看,這場戰爭,是大國在國力和軍力上的勝利;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俄羅斯的完勝。

事實上,普京的淡定與沉著並非一種自我欺騙,相反,他胸有成竹。在熟悉了戰情之後,他對這場戰爭做出了明確的判斷——格魯吉亞軍隊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