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歐亞經濟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普京還試圖鞏固俄羅斯的主導與核心地位。

是年底,麵對初步的成就,普京在12月24日自豪地宣布:“對於我們來說,與獨聯體國家的關係,不是與獨聯體這個組織,而是與各個獨聯體國家的關係。”

2001年以後,普京帶著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獨聯體國家,攜手崛起勢頭已經不可阻擋的中國,共同啟動了“上海合作組織”的總理會晤機製,將俄羅斯的外交範圍拓展到了東亞,而“上海合作組織”在兩年以後,在各種會晤機製成功構建和綱要條約正式生效的前提下已初具規模。

2003年5月,普京將主要的外交方向再度轉回歐洲,俄羅斯在與獨聯體的歐洲成員國加強經濟合作的過程中,共同創建了“四個統一”的理論,即統一經濟空間,統一自由、安全和司法空間,統一外部安全空間以及統一科教文化空間。其中統一經濟空間作為核心內容,致力於實現獨聯體一體化的進一步完善,並且對俄歐經濟關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004年4月,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中亞第一大國哈薩克斯坦在上一年的外交成果基礎上重申了“四個統一”理念,並一致認可了“統一經濟空間”的相應協議。

普京注重經濟合作與經濟發展,堅持與時俱進,但是,對於國家安全意識的警惕性,也沒有半點鬆懈。麵對獨聯體國家,軍事層麵的合作也是普京的一個側重點。在軍事和國防戰略的布局中,普京攜手獨聯體國家,主張積極“鞏固以俄羅斯為主的獨聯體地區安全機製”,在集體安全合作的積極引導之下,共同防禦係統正式轉入了執行階段。與經濟合作一樣,普京仍舊首先與白俄羅斯達成一致,在2001年1月26日簽訂了兩國之間有關軍事同盟的條約。

2000年年底,隨著恐怖主義的日益猖獗,獨聯體反恐怖中心在莫斯科成立。普京多次借助這個國際合作平台,與獨聯體國家開展相應的軍事演習,通過維係獨聯體國家之間的集體安全機製深化軍事合作,形成了對恐怖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有力鉗製。

2001年,美國爆發了“9·11”事件,普京在與美國聯手打擊阿富汗的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武裝的同時,更是加強了獨聯體範圍內的反恐防務計劃的執行力度。在深化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之間的軍事安全和多邊合作的同時,更是高度重視獨聯體內部的國際機構的體製變革,為了獨聯體工作效率的提升而勞心勞力。

在普京的努力下,在國際反恐聯盟問題上,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的一致性逐漸增強。隨著立場的趨同,統一的獨聯體反恐聯盟很快宣告成立,並積極開展反恐軍事合作。

2002年,集體安全條約機製很快迎來了難得的質變,俄羅斯攜手獨聯體國家共同組建了在此基礎上的新型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以打擊國際恐怖力量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為主要的工作任務,並在一年後建立了空軍基地,地點設立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名為“坎特”空軍基地。

該空軍基地的建立,標誌著獨聯體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而獨聯體國家在維護區域安全的問題上,也越發朝向一個方向和立場,自覺地團結起來。獨聯體的兄弟們,得以實現了前緣的再續。

普京為了鞏固俄羅斯的大國地位,率先對獨聯體國家展開外交活動,在對它們主權國家身份認可的前提下,博得了各國的好感。同時,普京與獨聯體國家深化友誼,不單是鞏固和重溫蘇聯時代的家族歡欣,更努力將獨聯體外交升級為俄羅斯在歐洲、亞洲範圍內所開展的一係列的積極外交活動體係,再度展現出“雙頭鷹”的魅力與風采,這是普京在執政之初所發揮的政治才幹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