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從昭儀到皇後(3 / 3)

王皇後看到武昭儀寵遇日隆,自己這般冷落,心急如焚,妒火中燒。無奈之下,想出一條奇策,與其母柳氏找來巫師,施“厭勝”之術。但她不曾料到,她身邊就有武則天的心腹,把這一情況傳送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向高宗作了彙報,說王皇後詛咒聖上,罪不容誅。高宗聞言大怒,下令把柳氏趕出宮門,不許再進,並免去柳睪的宰相職務,貶為遂州刺史。這件事更堅定了高宗廢王立武的決心。

武則天當時的職位是昭儀,在她上麵還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等。在這種情況下,要把她直接立為皇後,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順。有鑒於此,高宗下詔特封武則天為“宸妃”,以提高她的地位。但宰相韓瑗和來濟拚命反對,說後宮內職古有定製,從來沒有什麼宸妃;以武昭儀為宸妃,會破壞大唐帝國的禮儀。高宗不想因此招來更多的麻煩,就取消了宸妃之號,武則天仍當她的昭儀。反對派又取得了一個小小的勝利。

長孫無忌乘勝進攻,想采用釜底抽薪的辦法削弱武則天的支持者,便利用手中的大權,草擬敕書,準備貶李義府為壁州司馬,把他趕往劍南。可是,敕書還沒有傳到門下省,就走漏了風聲。李義府得知後,忙找好友中書舍人王德儉商量對策。王見李處境危險,恐唇亡齒寒,便出主意說:武昭儀甚承恩寵,皇上早就想把她立為皇後,之所以到現在還不下詔書,是害怕宰相們反對。你如果能挺身而出,公開主張立武昭儀為皇後,就可以轉禍為福,坐取富貴。李義府聽了頻頻點頭。次日,他代王德儉值班,即叩閣上表,請立武昭儀,廢王皇後。高宗大喜,立即召見,賜珠一鬥,留居舊職。武則天又派人前去慰勞。不久,李義府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崔義玄等見李升遷,也前來“申勸”,與許敬宗、李義府、袁公瑜等互為表裏,逐漸成為武昭儀的心腹。

唐高宗見武昭儀有了一些支持者,便重新提起了廢立之事。九月某日,高宗退朝,召長孫無忌、李、於誌寧、褚遂良進入內殿。他們都知道,肯定是為皇後的事,各自盤算著如何表態。李擔心與長孫無忌發生正麵衝突,心生一計,說他病了,不能去。所以來到內殿的隻有三人。高宗對長孫無忌說:莫大之罪,無過於絕嗣。王皇後無子,而武昭儀有之。我想廢王立武,你認為如何?無忌十分狡猾,首先推出褚遂良,說:先帝以遂良為顧命大臣,請陛下問他。不等高宗開口,褚遂良就說:皇後出自名家,是先帝為陛下娶的媳婦。先帝臨終時,曾拉著陛下的手對我說:“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言猶在耳,陛下還記得吧。這些年來沒聽說皇後有什麼過錯,怎麼能輕易廢掉!我不敢屈從陛下而違背先帝的遺命。高宗很不高興,揮手讓他們退下,回去再認真考慮一番。

第二天,唐高宗詢問考慮結果。於誌寧既怕違旨得罪,又不肯讚同,看看高宗,再看看長孫無忌,不作一聲。褚遂良隻好再次出陣。他的態度很堅決,聲色俱厲地說:陛下假如一定要換易皇後,天下名門閨秀哪裏沒有,何必非要武氏!武氏曾經當過先帝的才人,這是人所共知的。若立她為皇後,世人將謂陛下為何如!願陛下三思!臣違背陛下旨意,罪該萬死。但隻要不負先帝,死也甘心。說完,把笏朝殿階上一放,又說:還陛下此笏。接著解下頭巾,叩頭流血。用辭職和生命威脅高宗。高宗見褚遂良態度如此頑固,勃然大怒,喝令來人,把他拉出。坐在簾後的武昭儀喊道:“何不撲殺此獠!”長孫無忌立即站出來為褚遂良辯護:“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這樣,才算穩住了陣腳。

褚遂良被趕下宮殿之後,長孫無忌又推出了韓瑗和來濟。韓瑗對高宗說:王皇後是陛下為太子時先帝親自選定的,直到現在並沒有過錯,而陛下卻要加以廢黜。這件事要是讓後人知道,誰能不感到困惑不解。願陛下以社稷為重,不要輕舉妄動。說罷嗚咽流涕。高宗強按怒火,一言不發。翌日,韓瑗又諫,內容與昨日略同,但感情更加悲切,幾乎控製不住自己。高宗讓人把他送回家去。可他還不甘心,又上了一道奏疏。其中有這樣的話語:匹夫匹婦,猶相選擇,何況天子!皇後是用來母儀萬國的,天下的善惡都由她來決定。嫫母雖醜,但能輔佐黃帝;妲己雖美,終於傾覆殷商。《詩經》上說:“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可見女在德而不在色。我以前看到古代這類事情,常常廢書興歎,沒想到會發生於今日。願陛下懸崖勒馬,不要給後人留下笑柄。過去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話,結果麋鹿遊於姑蘇之台。如果陛下不聽我的話,恐怕海內失望,宗社為虛的日子就不遠了。其中把武昭儀比作妲己、褒姒,而且字裏行間充滿了對高宗的恫嚇。來濟也上表諫阻,他說:王者立後,隻有選擇名家閨秀,才能副四海之望。高宗感到這些都是陳詞濫調,皆不予采納。

但皇後廢立之事已牽動這麼多宰相,他們的態度如此頑固,高宗感到阻力太大了。他在煩悶之際想到了李,就秘密地來到李的住宅,用試探性的口氣征求他的意見:朕欲立武昭儀為皇後,可是褚遂良等人都表示反對。遂良既是顧命大臣,你看這事是不是就算了?李與長孫無忌等有著較深的矛盾。他從心底裏是支持高宗此舉的。但這位足智多謀的政治家又不願十分露骨地說出自己的立場,便說:“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這句話雖然很短,但意思十分清楚:不要理睬褚遂良等人,您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因此,高宗聽後覺得很痛快,精神為之一振,從而更加堅定了廢立之誌。此時,許敬宗也在朝中大發議論,說什麼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換掉舊婦,何況天子富有四海,立一皇後,有何不可?此事和我們這些人有何相幹而竟妄生異議!武則天知後十分得意,讓人把這件事又向高宗作了彙報。於是,高宗決心排除一切幹擾,立武則天為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