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濟,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人。其先世並不顯華,但父親來護兒是隋代名將,官至左翊衛大將軍,封榮國公。貞觀時,來濟拜太子司儀郎兼崇賢館直學士。永徽二年,拜中書侍郎。四年,同中書門下三品。五年,加銀青光祿大夫,封南陽縣男。六年,遷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
從家世和身份來看,這些人幾乎都是士族的後裔,身為宰相,權傾內外,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擁有雄厚的資本。
爭論的另一方是所謂庶族官僚,寒門士子。其代表是李、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王德儉、袁公瑜等人。
李,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人。本姓徐,隋末參加瓦崗軍,降庸後賜姓為李。祖上是山東土豪,沒有名人。本人屢經戰陣,在維護唐朝版圖方麵有很大的功績。封英國公,出將入相,地位較高。但不是“元從將領”,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也不是擁立晉王的功臣。因此,多少受到太宗猜忌。貞觀二十三年(649)四月,太宗病危,曾對太子治說:李才智有餘,但你對他沒有恩澤,恐怕不能駕馭。我現在準備將他貶出朝去。如果他馬上動身走,我死後,你就把他用作宰相,當成親信;如果他徘徊觀望,那麼我就把他處死,給你解除後患。於是將李貶往千裏之外的疊州(治所合川,在今甘肅迭部縣一帶)。李明白太宗的心事,接詔後沒有回家就前往貶所。高宗即位後,按照太宗的遺旨,任命李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左仆射。但李知相權掌握在長孫無忌等人手中,固求解職。高宗遂解除李的左仆射,隻留下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相當於宰相的空名號。因此,實際地位遠遠不及長孫無忌。
許敬宗,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西南)人。其先祖自高陽南渡,世世代代在南朝作官。祖亨,陳衛尉卿。父善心,陳通直散騎常侍,隋禮部侍郎,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死。門第雖不很高,但仍屬於士族。其人頗有學問。初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後在太宗之世一度掌執樞密,又嚐為太子右庶子。高宗即位後,他資格很老,卻未能複登相位。又因嫁女於少數民族首領馮盎,多收財賄,一度被貶為鄭州刺史。後雖拜禮部尚書,但總覺得自己才高位卑,不甚得意。
李義府,瀛州饒陽(今屬河北)人。先世曾居四川,家境寒微。有辭學,善屬文。劍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薦於太宗。據說太宗令其賦詩,立成,有“上林許多樹,不借一枝盝”之語。太宗大悅,言“吾將全樹與汝,豈惟一枝”。後在劉洎、馬周等人的推薦下當了監察禦史、太子舍人,加崇賢館直學士。劉洎被殺,馬周病故之後,李義府久不得誌。及長孫無忌輔政,李義府更加感到自己隨時都有被貶官的危險。
崔義玄,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人。出自清河崔氏南祖房。但自五代祖以下,皆無名位。因此,已算不上士族。據兩《唐書》本傳,義玄隋末投靠李密,未得一官半職,後拉攏大將黃君漢降唐。永徽初,任婺州刺史。以鎮壓陳碩真起義之功,拜禦史大夫。
王德儉,幽州(今北京市)人。曾祖清,梁安南將軍。祖孟,陳東衡州刺史。父纊,楚州刺史。德儉永徽年間官至中書舍人,是許敬宗的外甥,而多智,時人號曰智囊。
袁公瑜,陳州(今河南周口市一帶)人,曾祖虯,魏車騎大將軍、行台大都督、汝陽郡開國公。祖欽,北周昌城太守,汝陽郡開國公。父弘,唐雍州萬年縣令、舒州刺史。公瑜年19,調補文德皇後挽郎。曆任大理司直、晉陽縣令、大理寺丞、兵刑二部員外郎、兵部郎中、禦史中丞等職。
這些人的出身比較複雜。有的是士族,但更多的是庶族。當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政治地位較低,受到宰相集團的排擠。
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派,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後。原因是:其一,如果立武則天,勢必要廢王皇後。王皇後是唐太宗托付給他們的。若同意廢掉,別人會說有負遺旨。其二,武則天曾當過太宗的才人。若擁立武氏,會有損於他們的體麵,違背傳統觀念,給他人留下離經叛道的口實。其三,王皇後與他們有千絲萬縷的聯係,王皇後的地位與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廢王立武,勢必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以李為首的一派,支持立武則天為皇後。主要原因是:他們對長孫無忌等人獨掌相權、把持仕途的局麵深惡痛絕。他們不滿現狀,要求改變現狀,企圖通過廢立皇後的辦法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因此,這兩個派別之間的衝突,從表麵上看來好像是士庶之爭,因為一派全是士族,一派以庶族為主;但從鬥爭的具體內容上看,並不是純粹的士庶之爭,而主要是維護或奪取相權的權利之爭。
永徽六年(655)初,唐高宗開始謀劃皇後廢立之事。衰公瑜、許敬宗揣時希旨,暗中表示支持。唐高宗和武則天認為,要實現皇後廢立,長孫無忌是一個重要人物。因為他既是國舅,又是顧命大臣。如果他同意了,就會減少許多阻力。因此,他們雙雙來到長孫無忌的府第。酒酣,破格提升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為朝散大夫,並賜給金銀寶器各一車,綾綿十車,試探這位國舅的態度。然後趁無忌高興的時候,高宗歎息一聲說:王皇後無子。意思是暗示無忌,希望他感恩戴德,同意廢王後而立武氏。長孫無忌心裏明白,但不順從高宗的旨意,故意打岔子,說些別的事。二人碰了釘子,感到極為掃興,憤然回宮。後來武則天又派母親楊氏和許敬宗前去說情。長孫無忌更不客氣,幹脆頂了回去。
唐高宗本欲長孫無忌回心轉意,沒想到他竟如此頑固,心中有說不出的惱怒。但無忌既是舅舅,有擁立之功,又是顧命大臣,權勢很盛,不好隨便處置。他隻好忍氣吞聲,把自己的心事暫且擱下。可武則天卻咽不下這口氣,她是不肯屈居王皇後之下的。她相信,憑著高宗的寵愛和自己的機智,總有一天,她會如願以償的。因此,一點也不灰心。這年三月裏,她寫了一篇《內訓》,儼然以皇後的身份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