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從才人到昭儀(2 / 3)

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在文德皇後長孫氏所生諸子中排行第三,貞觀二年(628)六月生於東宮之麗正殿,比武則天小四歲。本來,他是當不上皇太子的。他的大哥李承乾是皇太子的法定人選,且於武德九年(626)十月得到了太子地位。此人小時比較聰明,頗得太宗寵愛。但當上太子以後,“每臨朝視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後便與群小褻狎”。太宗知道後,心中不悅,加之承乾又有足疾,更不高興,便開始偏愛魏王李泰。李泰是文德皇後第二子,穎悟博學,曾組織學者寫成《括地誌》一書。他見承乾失德如彼,太宗偏愛如此,便有奪嫡之誌。於是二人拉幫結派,明爭暗鬥,關係十分緊張。為了保住皇太子地位,進而登上皇帝寶座,李承乾在漢王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等人的支持下索性謀反。同謀者皆割臂,以帛拭血,誓同生死,企圖率兵攻入太極宮。貞觀十七年(643)四月,承乾陰謀敗漏。太宗殺掉漢王元昌等人,將承乾廢為庶人。李泰以為時機已到,在太宗麵前倍獻殷勤。太宗當麵應允立他為太子,大臣岑文本等也表示支持。但是,長孫無忌卻堅決反對,他請求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泰怕太宗改變注意,便暗中威脅李治,說:“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意思是說,勿與我爭,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李治聽後,憂形於色。太宗見了奇怪,多次問其原因。於是李治將真情說了一遍。太宗恍然大悟:立泰,承乾與治皆不得全;立治,則承乾與泰皆安。遂決定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為了立李治為太子,太宗還演了一出滑稽戲:一天,太宗罷朝,群臣退出,隻讓長孫無忌、房玄齡、李、褚遂良留下,對他們說:朕弟元昌和兒子承乾不忠不孝,實在令人寒心。話音剛落,便一頭栽倒於床上。無忌等人大驚失色,急忙上前扶抱。剛扶起來,太宗又抽出佩刀,做出準備自殺的架勢。褚遂良一看不好,將刀奪下,交給李治。無忌等問太宗何以如此。太宗說:“我欲立晉王。”無忌說:“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就這樣,李治才當上了皇太子。

李治當上皇太子以後,庸太宗給他配備了一批得力的僚屬。以當朝宰相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子太傅,肖蠫為太子太保。以李為太子詹事兼太子左衛率,李大亮為太子右衛率。以於誌寧、馬周為太子左庶子,蘇勖、高季輔為太子右庶子。以張行成為太子少詹事,褚遂良為太子賓客。讓這些元老重臣都來輔佐太子李治。

鑒於承乾墮落的教訓,唐太宗十分注意對李治的教育,“見其飯,則曰:‘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見其乘馬,則曰:‘汝知其勞逸,不竭其力,則常得乘之矣。’見其乘舟,則曰:‘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見其息於木下,則曰:‘木從繩則直,後從諫則聖。’”而且,自己處理朝政時,常令李治站在一旁觀看,或發表意見。還專門給李治寫了一本書,名叫《帝範》,從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十二個方麵總結自己的統治經驗,以供李治學習。同時,故意讓他參決朝政,鍛煉實際臨朝的能力。

李治有一個特點,就是忠孝老實。貞觀二十年,唐太宗病重,詔軍國大事,並委李治處決。李治在聽政之餘,入侍藥膳,不離左右。太宗讓他玩一會,他也不肯。太宗極為感動,便在自己的寢殿旁設置“別院”,供李治居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治認識了武則天。

武則天與太子治在名義上是母子關係。按照封建倫理道德,他們之間絕對不能有什麼越軌的行為。但事實上,唐初皇族的倫理觀念比較淡薄,男女之間的禁忌也比較鬆弛。出於獨特的審美觀念,李治被武媚娘的美麗吸引住了。而武則天在受多年冷落之後,也從李治這位未來的皇帝身上看到了一線希望。於是,他們之間逐漸產生了愛情。後來李治在一個詔書中寫道:“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嚐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意思是說,他在當太子的時候,深得太宗喜愛,常常呆在太宗身邊。妃嬪往來,他連看也不看。太宗對此十分讚賞,就把武媚娘賜給了他。這件事就同漢宣帝給皇太子選王政君一樣。實際上,“常得侍從”,確係事實;“未嚐迕目”,則文飾之詞。至於說唐太宗把武則天賜給了他,恐怕完全是他編造出來的謊話。

史書上記載著這樣一件事:貞觀二十二年(648)七月,太白星多次白天出現,太史對此進行占卜,得出了“女主昌”的結論。與此同時,民間流傳著一種《秘記》,上麵也說:“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聽到這些消息,心裏非常煩惱,但他不相信有哪位女子會成為取代李氏天下的一國之君。不久,太宗在宮中與武將們宴飲。行酒令時,讓各自說出自己的小名。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武安縣人李君羨,說他的小名叫五娘。太宗不由一楞,佯裝笑臉,說道:哪來的女子,這般勇健!罷宴之後,太宗想,李君羨的官稱和封邑上都有“武”字,小名又叫五娘,說不定就是那位要奪大唐江山的“女子”。於是,下令把他貶出京城去當華州刺史。幾天以後.便把他殺掉了。

李君羨死後,太宗問太史令李淳風:“《秘記》所雲,信有之乎?”淳風答道:“臣仰稽天象,俯察曆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為親屬,自今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其兆即成矣。”太宗又問:“疑似者盡殺之,何如?”答曰:“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王者不死,徒多殺無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幾頗有慈心,為禍或淺。今借使得而殺之,天或生壯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孫,無遺類矣!”。太宗這才罷手。由此看來,似乎武則天在貞觀末年還有過一次沒有降臨的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