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改革的先驅——威克利夫(2 / 2)

教士在教堂裏麵道貌岸然,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有很多教士與婦人、少女、寡婦和修女有染。他在《論買賣神職》中批評教士追逐名利的失職行為,認為他們的禱告隻是做表麵文章,在各種宗教活動中撈取油水才是這些虛偽教士的真正目的。《論瀆職》中,威克利夫也列舉了各級教士的種種瀆職行為,抨擊這些教士們不做好本分工作,隻知道養狗、放鷹、賭博和捏造神跡來唬弄人們。因此,在威克利夫看來,教會和神職人員急需改革,教會應該放棄世俗的財富和權力,過清貧無欲的生活,重返完全受戒的狀態。

此外,威克利夫以《聖經》為依據,為英國王權辯護。他指出英國王朝是一個整體,教士、領主和平民都是這個整體的成員,因此教會應該接受政府的統治,如果教會拒絕放棄物質財富,國王就可以強製沒收。這一大膽言論,連國王的顧問都勸其三思而後行,但威克利夫堅持自己的觀點,不為外在的利害所動。這樣,一場暴風驟雨就要來了。

啟明星的最終隕落

威克利夫大膽抨擊教會,教會當然不會袖手旁觀。事實上,教會的攻擊一刻也沒停歇。

起初,教會嚴厲警告、威脅威克利夫,要他改弦更張,收回自己的言論。比如,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發布諭旨譴責威克利夫,警告其收回言論。但是,威克利夫不懼威脅,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

教會惱羞成怒,開始采取具體行動。

1377年2月,倫敦主教在聖保羅大教堂審訊威克利夫,由於約翰王子和其他貴族的保護,威克利夫極力為自己辯護,獲得成功。

同年5月,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要求坎特伯雷大主教會同倫敦主教查明威克利夫的信仰,如果與天主教教訓抵觸,就將其逮捕,阻止異端的傳播。這一次行動同樣由於權貴庇護和人民支持而流產,威克利夫仍安然無恙。1378年,在蘭貝斯大主教會議上,主教正準備給威克利夫一點顏色看看,又闖來一位不速之客。國王理查二世的母親派蘭凱斯特公爵的親信送來一封信,請求赦免威克利夫,同時迫於輿論壓力,大主教隻得作罷,推遲決議,威克利夫又一次避開了厄運。恰逢此時,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逝世,兩個教皇為爭奪教權弄得魚死網破,大大減弱了羅馬教皇的聲勢。威克利夫感到這正是向大眾宣傳的好時機,於是他寫了一個名為《兩個教皇的分裂》的傳單,鼓動人們看清教會鉤心鬥角的真麵目,而教皇忙於爭奪權利,也無暇顧及。似乎,幸運之神一直籠罩著威克利夫。

然而,就在此時,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威克利夫的處境越來越危險。原因不僅在於來自教會的反對之聲越來越響,關鍵在於一直作為後台的王權也準備拋棄他。因為威克利夫的反宗教言論引起了牛津大學學生的熱烈響應。新校長秘密遴選了12人委員會,審查威克利夫的信仰,結果7人反對,5人讚成,委員會斷言他的理論是錯誤的,不得在校內傳播,並停止教授職務。1381年的瓦特·泰勒起義沉重打擊了國王理查二世和貴族的封建統治。英王感到威克利夫的思想中包含有明顯的民主學說,這一學說不僅直接打擊了教會的統治秩序,也進而威脅到了封建王權自身的統治。於是,國王態度大變,與教會聯合起來迫害威克利夫。國王下令牛津大學驅逐威克利夫和他的追隨者,威克利夫被迫幽禁寫書,1384年死於中風。這顆宗教改革的啟明星最終隕落。

威克利夫雖然死了,但教會和英國的封建統治者對他的迫害仍未停止。1401年,亨利四世發布法令,宣布傳播威克利夫觀點的人都是異教徒,可以判火刑處死。1411年,牛津大學再次整肅威克利夫的思想,審查結果認定有260項異端或錯誤,所有著作予以銷毀。1414年,即威克利夫死後30年,康斯坦茨會議判處他為異端首腦,給予焚屍揚灰的懲罰,而當時林肯郡主教銳平頓是威克利夫的舊友,因此一直隱瞞上級並未實施。1427年,一位“細心”的教皇發現這一點,於是下令將其骸骨挖出焚燒,並將骨灰撒入隨弗特河中,河水載著威克利夫的改革精神流向遠方。正如老湯姆福勒在教會曆史裏所寫:“他的骨灰流至亞芬河,又流至塞芬河,然後流入海峽,最後流入汪洋大海。就這樣,象征威克利夫之教義的骨灰,如今已散布至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