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認為:舒展大方、勻緩柔和、輕靈沉穩、結構嚴謹、渾厚莊重是楊式太極的特點。習練楊式太極拳要突出整體性、連貫性、圓活性、內外身心的統一懷及技擊性。動作要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轉鬆活、以腰為軸、完整貫穿。從起式到收式前後連貫,猶如一線貫通,銜接一氣,上下表裏,勢斷勁不斷,銜接和順,周身完整。沉穩中帶有輕靈,輕靈而不飄浮;急而不急動,靜而不僵滯;即所謂輕而不飄,沉而不僵。外柔內實,綿綿不斷,柔中寓剛,剛柔相濟。不論虛實變化、起伏轉換都是式式相連,有如行雲流水,沒有絲毫停頓間斷,更沒有忽急忽緩帶有棱角之處。正如《拳論》所雲:“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綿綿不斷”。楊式太極拳要求在意識引導下,呼吸勻細深長,氣沉丹田,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心靜”,才能“用氣不用力”。在寧靜的情緒下,身正體鬆,意識、呼吸、動作三位一體,密切結合,進行有節奏的練身、練意、練氣。所以,太極拳是內外兼修、形神合一、動靜結合、上下相隨的高級運動方式。它不同於其他的運動,是從精神到形體都是一種柔和的運動。在60多年的練功及授拳研修過程中,祖父繼承了楊師當年授拳時的作風,而且由於多年隨師授拳深得楊師真諦,在教學中融入對太極拳的精辟理解,“教”、“練”態度嚴謹,深得學員讚譽,是北派楊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
我1948年出生在這個太極世家,從幼年起就隨祖父習練傳統楊式太極拳。祖父對我要求非常嚴格,每天練拳都有嚴格的標準和數量,“摟膝坳步”是太極拳功夫中最具代表性的動作,它看似簡單,但按要求達到標準,並非易事。記得小時候每次練“摟膝”時,祖父都是買一串山楂糖葫蘆,必須按規定、按要求練完一圈(30-40個動作)才允許吃一顆山楂。我深得祖父偏愛與教誨,秉承家傳,全麵掌握太極拳、械及推手,繼承了祖父“拳架舒展大方、勻緩柔和、輕靈沉穩、剛柔相濟、意在其中”的風範。我1957年首次參加北京市太極拳比賽並獲得青少年組冠軍,從此開始了我的太極生涯。多次獲北京市太極拳冠軍。1985年全國工人運動會任開幕式太極拳劍表演總教練,1986年全國太極拳劍比賽任北京隊教練並獲太極劍亞軍,1990年第11屆亞運會任開幕式太極拳表演教練。1995-1997年連續三屆任世界太極修煉大會副總教練和楊式太極拳導師,世界太極養生科學聯合會太極拳總會秘書長,北京市武協委員。多次參加國家體委、中國武術院組織的關於太極拳及太極推手競賽規則研討編寫工作,相繼向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員傳授太極功夫,三次東赴日本進行太極功法教學,1999年赴美傳授楊派太極拳。2001年被中國武術協會授予"中國武術七段"段位。
本書所演練的套路,是依據祖父所親授的《傳統楊式太極拳108式》套路的基礎上編著而成。它的拳理、拳法、功法完全遵循了傳統楊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演練方式,並繼承了祖父的太極拳風範。整套動作演練隻需6分鍾左右,它不僅適於比賽、表演的需要,更適應當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為了使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學習掌握動作,我采取了分解教學的方式,分別從“動作要領”、“易犯錯誤”兩方麵加以提示,以便在學練中準確掌握動作並領會楊式太極拳精髓,練出楊式太極拳的風韻。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得到樊建修、張化新、劉健峰先生、尤超英女士的指導和幫助,並得到多年來支持和鼓勵我的各位朋友的關心,在此一並致以謝意,本書中不足之處希望得到各界人士的批評指教。
崔仲三
2001年10月於北京
祖父認為:舒展大方、勻緩柔和、輕靈沉穩、結構嚴謹、渾厚莊重是楊式太極的特點。習練楊式太極拳要突出整體性、連貫性、圓活性、內外身心的統一懷及技擊性。動作要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轉鬆活、以腰為軸、完整貫穿。從起式到收式前後連貫,猶如一線貫通,銜接一氣,上下表裏,勢斷勁不斷,銜接和順,周身完整。沉穩中帶有輕靈,輕靈而不飄浮;急而不急動,靜而不僵滯;即所謂輕而不飄,沉而不僵。外柔內實,綿綿不斷,柔中寓剛,剛柔相濟。不論虛實變化、起伏轉換都是式式相連,有如行雲流水,沒有絲毫停頓間斷,更沒有忽急忽緩帶有棱角之處。正如《拳論》所雲:“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綿綿不斷”。楊式太極拳要求在意識引導下,呼吸勻細深長,氣沉丹田,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心靜”,才能“用氣不用力”。在寧靜的情緒下,身正體鬆,意識、呼吸、動作三位一體,密切結合,進行有節奏的練身、練意、練氣。所以,太極拳是內外兼修、形神合一、動靜結合、上下相隨的高級運動方式。它不同於其他的運動,是從精神到形體都是一種柔和的運動。在60多年的練功及授拳研修過程中,祖父繼承了楊師當年授拳時的作風,而且由於多年隨師授拳深得楊師真諦,在教學中融入對太極拳的精辟理解,“教”、“練”態度嚴謹,深得學員讚譽,是北派楊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