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在爭戰中,陳湯發現一支奇特的軍隊,能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還能在土城外設重木城。隨後,陳湯“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據《後漢書》記載:
“漢初設驪縣,取國名為縣”。那麼,這個新的縣是否是為了安置羅馬人降兵而設置的呢?專家學者對此說法莫衷一是。不過,陳湯所發現的奇特軍隊,所采用的防禦手段如魚鱗陣、盾牌方陣、設重木城等,正是當年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手段。至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詔將驪縣並入番合縣,從此驪縣便消失在曆史上。
近幾年,當地有兩村民曾接受了DNA血液化驗,他們在外貌上均歐洲化,或鷹鉤鼻、綠眼珠,或藍眼睛、一頭卷發,鑒定結果表明,兩個人均有近半的歐洲血統。2003年5月,蘭州大學生命遺傳科學院專門對此進行了一次大範圍的檢測,意圖通過DNA的分析,來獲得群體遺傳學的第一手資料。不過,DNA鑒定結果並不能直接說明這些人是不是古羅馬軍團的後裔,隻是劃出一個大致範圍,要揭開真正的謎底,尚有一段距離。
萊克星頓的第一槍是誰開的
曆史放映
18世紀,隨著萊克星頓的一聲槍響,一場代表著美國人民對自由的向往的獨立戰爭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英國殖民者最終未能敵過反殖民統治的鬥爭。萊克星頓從此成為銘刻在美國曆史上的名字。許多年後,人們不禁要問,萊克星頓的第一槍是誰打響的呢?
萊克星頓的槍聲
18世紀後半期,英國已經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遣的總督統治,在一個多世紀的經營下,這些殖民地發展起種植、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產業,經濟開始繁榮起來。英國人以增加稅收的方式殘酷地剝削殖民地人民。
1765年,他們變本加厲地新增了一種印花稅,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執照、報紙、雜誌、遺囑等等,都必須貼上印花稅才可以生效流通。這件事激起了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各地的武裝反抗事件不斷發生。
1775年,北美人民的反殖民鬥爭熱情十分高漲,獨立戰爭一觸即發。4月18日深夜,800名英軍在約翰·皮凱恩少校率領下,從波士頓出發前往康科德一帶逮捕反殖民鬥爭首領和搜查殖民地民兵所建的秘密軍火庫。當地的反殖民統治組織已經獲悉英軍要來的消息。次日拂曉,當英軍途經萊克星頓時,發現一群嚴陣以待的殖民地民兵在約翰·派克上尉率領下列隊站在村前的草坪上,阻擋住英軍前進的道路。皮凱恩命令民兵放下武器並散開,民兵不予理睬。雙方對峙著。就在民兵和皮凱恩少校相互喊叫讓對方退下的時候,“砰”的一聲,不知是誰打了一槍,英軍緊接著排開隊形射擊,當即打死、打傷民兵18人。民兵隨後以更猛烈的火力還擊英軍。這標誌著北美人民武裝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開始,打響了北美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誰首先開槍
萊克星頓的第一聲槍響,無疑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可是,到底是誰開的槍,是北美民兵還是英軍?是有意打響還是槍走了火?對此,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美國曆史上一樁迷案。
第一種說法來自北美民兵的陳述,他們認為是英軍開了第一槍。據當事者之一——民兵首領約翰·派克在議會所作的陳述以及由14名民兵署名的證詞稱:“正規軍向我們開火,此前我們隊伍中無人對他們開槍。”據另一位親曆事件的民兵約翰·門羅在1825年的回憶,“一個軍官,史密斯中尉騎著馬在軍隊前麵大喊:放下武器,散開,叛亂者!發現我們站著不動,史密斯就命令部下開火”。這些口述材料顯示,在英軍首先開槍的問題上,北美民兵眾口一詞,但不同民兵的敘述在細節上卻又差別明顯,似有事先統一口徑之嫌,不免令人懷疑其真實性。
另一種說法來自英國親曆事件官兵。
1775年6月10日,倫敦的報紙在談到這次事件中是誰首先開槍時宣稱“由於叛亂者的進攻,軍隊反擊並殺死了他們一些人”,強調是英軍遭到槍擊後進行的反擊。此說得到下列兩份史料的印證。一是當時一名英軍軍官關於事件經過的陳述報告,二是一名名叫約翰·派克的英軍中尉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我們仍然前進,雖然無意攻擊他們,但保持著反擊狀態。
然而,當我們逼近他們時,他們開了一兩槍……”這兩份材料在被大陸軍繳獲幾年後才公布。人們認為這是關於事件的原始史料之一,尤其是日記中是沒有必要隱晦的。但據學者分析,這兩份材料的真實性仍然值得質疑。
於是,人們至今仍無法確認誰在萊克星頓開了第一槍。美國史著更認為,在當時混亂紛雜的形勢下,在高度緊張亢奮中,或難免有人偶爾失誤使槍走火。
因此,要確定誰是肇事者,確實難上加難。
中國有關史著對此問題隻是籠統地稱為“萊克星頓的槍聲”。北美獨立戰爭的帷幕,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拉開的。
太平天國的窖藏珠寶落入誰手
曆史放映
有許多的財寶,至今仍靜靜地躺在藏匿處曆經百年、千年仍不為人知。在中國曆史上,就有這樣一批財寶。傳說中擁有大量財寶的太平天國在國破之時,竟然未發現任何寶藏。從此,太平天國窖藏珠寶的下落便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誘人的寶藏
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曾經盛極一時,作為農民起義,他們竟然打下了半個中國,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可在那之後,卻由於其階級局限性,內部矛盾尖銳,最終給自己敲響了喪鍾。
1864年,太平天國的末日終於來臨。首府天京(今南京)陷落後,湘軍如洪水猛獸般地湧入天京,燒殺掠,地毯式洗劫全城達三日之久,可稱得上是掘地三尺,撈盡了天京所有的浮財。此時,曾國藩卻聽憑湘軍掠取浮財,並上奏同治帝說,除了二方“偽玉璽”和一方“偽金印”,別無所獲。為什麼曾國藩不去搶奪浮財呢?因為他早已知道,太平天國的天王府中有一筆窖藏的巨額珠寶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