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同居中焦,脾為濕土,喜燥惡濕,主司運化且升清,將其運化的水穀精微向上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而營養全身。脾能升清,則水穀精微才能正常吸收與輸布,氣血生化有源,機體生命活動旺盛。胃為燥土,喜潤惡濕,主司受納且降濁,將其腐熟的水穀向下傳輸於小腸,經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將水穀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輸送大腸而最後排出體外。李杲的脾胃學說從脾胃生化之源來立論,強調脾升胃降是全身氣機的樞紐。其用藥,講求四時、季節,以今天時間醫學頗似。時間醫學的有關內容,祖國醫學文獻中早有記載,在《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中,就有關於呼吸脈搏、病因病理、診斷預後、緩解痊愈、治病防病與時間關係的論述,說明時間醫學早已成為祖國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及至金元,李東垣在《內經》“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的思想基礎上,已經認識到四時節律(年節律)和晝夜節律是人體的主要時間節律。他說。“人身亦有四時”;“天地之氣不可止認在外,人亦體同天地也”;“天地四時之陰陽,人之十二髒應之。”並且將這種時間節律性,廣泛運用於疾病防治過程。
根據季節確定治法和用藥法度
東垣說:“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科,斫,使陽氣之鬱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這是他對張仲景“春宜吐、春夏宜汗、秋宜下”的時間治療學內容的一個發展。對於用藥,他提出:“諸病四時用藥之法,不問所病,或溫或涼,或熱或寒,如春時有疾,於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大寒藥,秋月有疾加溫氣藥,冬月有疾加大熱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以助春夏之升浮者也。……瀉之以酸苦寒涼之藥,並淡味滲泄之劑,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用藥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在具體藥物上,他又說:“黃芪、人參、甘草、當歸身、柴胡、升麻乃辛甘發散,以助春夏生長之用也”;“夏月大熱之時……三黃丸時藥也”;“五味子、麥冬門、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冬天大寒之時……草豆蔻丸為引用,又為時藥”。關於用藥禁忌,東垣主張“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以上說明他對季節用藥掌握了一整套經驗。
春氣主升浮,若飲食勞倦,脾胃氣虛使春氣不行,則陰火上衝而病“熱中”。證見“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以補中益氣湯“辛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補中益氣湯不僅是一張補氣升陽的基本方,而且是春季的時方,最近趙安業氏報道用以治療常見的春季發困的“春困發陳湯”,就是由補中益氣湯化裁而來的。長夏濕氣盛,人病“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氣湯主之”。是為長夏時方。“秋燥令行,濕熱少退……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是為秋季時方。冬月寒凜,易病“複氣”見“腰背胸膈,閉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濁涕不止……臍腹之間及尻臀足膝,不時寒冷,前陰冷而多汗,行步側倚,起居艱難,麻木風痹,小便數,氣短喘喝,少氣不足以息……”主以神聖複氣湯,為冬季時方。東垣著作中尚有如補脾胃瀉陰火之升陽湯、涼血地黃湯、清燥湯、黃芪人參湯、三黃丸、草豆蔻丸等根據四季不同特點而製定的其他常用時方。
脾胃同居中焦,脾為濕土,喜燥惡濕,主司運化且升清,將其運化的水穀精微向上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而營養全身。脾能升清,則水穀精微才能正常吸收與輸布,氣血生化有源,機體生命活動旺盛。胃為燥土,喜潤惡濕,主司受納且降濁,將其腐熟的水穀向下傳輸於小腸,經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將水穀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輸送大腸而最後排出體外。李杲的脾胃學說從脾胃生化之源來立論,強調脾升胃降是全身氣機的樞紐。其用藥,講求四時、季節,以今天時間醫學頗似。時間醫學的有關內容,祖國醫學文獻中早有記載,在《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中,就有關於呼吸脈搏、病因病理、診斷預後、緩解痊愈、治病防病與時間關係的論述,說明時間醫學早已成為祖國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及至金元,李東垣在《內經》“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的思想基礎上,已經認識到四時節律(年節律)和晝夜節律是人體的主要時間節律。他說。“人身亦有四時”;“天地之氣不可止認在外,人亦體同天地也”;“天地四時之陰陽,人之十二髒應之。”並且將這種時間節律性,廣泛運用於疾病防治過程。
根據季節確定治法和用藥法度
東垣說:“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科,斫,使陽氣之鬱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這是他對張仲景“春宜吐、春夏宜汗、秋宜下”的時間治療學內容的一個發展。對於用藥,他提出:“諸病四時用藥之法,不問所病,或溫或涼,或熱或寒,如春時有疾,於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大寒藥,秋月有疾加溫氣藥,冬月有疾加大熱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以助春夏之升浮者也。……瀉之以酸苦寒涼之藥,並淡味滲泄之劑,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用藥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在具體藥物上,他又說:“黃芪、人參、甘草、當歸身、柴胡、升麻乃辛甘發散,以助春夏生長之用也”;“夏月大熱之時……三黃丸時藥也”;“五味子、麥冬門、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冬天大寒之時……草豆蔻丸為引用,又為時藥”。關於用藥禁忌,東垣主張“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以上說明他對季節用藥掌握了一整套經驗。
春氣主升浮,若飲食勞倦,脾胃氣虛使春氣不行,則陰火上衝而病“熱中”。證見“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以補中益氣湯“辛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補中益氣湯不僅是一張補氣升陽的基本方,而且是春季的時方,最近趙安業氏報道用以治療常見的春季發困的“春困發陳湯”,就是由補中益氣湯化裁而來的。長夏濕氣盛,人病“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氣湯主之”。是為長夏時方。“秋燥令行,濕熱少退……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是為秋季時方。冬月寒凜,易病“複氣”見“腰背胸膈,閉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濁涕不止……臍腹之間及尻臀足膝,不時寒冷,前陰冷而多汗,行步側倚,起居艱難,麻木風痹,小便數,氣短喘喝,少氣不足以息……”主以神聖複氣湯,為冬季時方。東垣著作中尚有如補脾胃瀉陰火之升陽湯、涼血地黃湯、清燥湯、黃芪人參湯、三黃丸、草豆蔻丸等根據四季不同特點而製定的其他常用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