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無我的愛國思想家嶽飛(3 / 3)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嶽飛杜絕了士兵作惡發財的邪路,就要給他們以德為榮的正路。正如正己方能正人的格言,嶽飛治軍把自我的品德修養與對部下的品德教育真正的結合起來。

已故的嶽飛研究專家鄧廣銘先生就曾說,"嶽飛是一位最具有人民性的英雄"。嶽飛治軍雖嚴,卻嚴而不酷。他對部屬,對百姓,甚至對降敵,都貫穿著儒家倡導的"仁心愛物"的理念。

嶽飛"奉己至薄",經常與最下等的士兵共餐,酒肉一定要均分,如果酒太少,就摻水共飲。行軍的時候,如果士卒露宿,自己就不入房中。嶽飛對待將士要求十分嚴格,又關心愛護。兵士傷病則親自慰問,甚至親手調藥;出征前,讓妻子遍訪將士家屬,噓寒問暖;將士在戰爭中陣亡,則竭盡哀悼,扶育孤寡,"或以子婚其女",嶽飛的大兒媳和二兒媳之父,都是戰死沙場的烈士。有一回,他看到提轄官鞭打軍士,就立即製止,說:"且教訓之,無輕苔辱之。"在宋時的軍隊中,長官"苔辱"軍士,本是屢見不鮮的事,而嶽飛卻采取珍重的態度。

因此嶽飛能得士兵真心擁戴,感化士兵行正義之道。

"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擄掠。"

這是在那個人命如蟻、道德淪喪的時代裏,嶽家軍士兵的崇高準則。

在個人生命受到生存威脅的時候,即便自己有能力采用不法手段獲得生存,也不違背自己作為軍人的高貴品德。堪與飽學詩書的士人"不受嗟來之食"相媲美。

曆史記載,在嶽飛首次率軍北伐的時候,在大營留守的士卒就有因缺少軍糧而被餓死的。在艱難困苦的時刻,能竭力堅持這種崇高行為的軍人,其內心就是聖賢潔身自好的仁德境界。嶽家軍"自苦能仁"堪為聖賢之德。在兩宋之間那個亂世裏,昏君當道,奸臣盛行,外寇強大,內戰頻頻,不法強徒,橫行江湖,軍人是多麼容易受到誘惑,多麼容易選擇一條更容易的謀生之路啊。多少宋軍官兵,浪跡江湖成為土匪,而嶽飛在國難當頭之際,率領饑寒之中的將士,保衛著顏麵掃地的大宋政權,捍衛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尊嚴。嶽飛駕禦手下的將士,該是多麼的艱難,惟有推誠於眾,大義凜然,才能在此危局中匡扶正義。

在《孫子》兵法中,論述為將之道,有"將者,智,信,仁,通,嚴"五道之論,但是嶽飛特立獨行,將這個次序做了調整,將"仁"字放在第一位。嶽飛曾說:"用兵者無他,仁,信,智,勇,嚴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賞,無功者重罰,行令嚴者是也。"

這個差別是嶽飛和孫武軍事思想的巨大分別。孫武著眼於軍事藝術,戰勝為上,故認為軍事的真理是以智為先,而嶽飛把軍事的真理看做是救助民眾廣行仁慈的手段,因此以仁為先,以信次之。曆史記載,嶽飛麾下者,人百其勇。如同孟子所雲"仁者無敵"!

嶽飛武德護民的崇高體現,在中華大地上將近一千年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軍隊上,得到了完整的體現,這和現代共產主義的軍事思想是類似的,就是將軍事武裝鬥爭作為解放全人類的手段,武裝戰鬥人員必須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將軍人天職定義為愛民。嶽武穆王和他的嶽家軍,用自己的生命和對人民的忠誠,譜寫了中華曆史上高尚的軍人詩篇。

由此可見,"人民軍隊"的崇高美稱,既是來自現代追求真理的革命現實,也是來源於中華民族的文明曆史。

結 論

雖然長期以來,嶽飛很少被古代和現代的學者認為是思想家,可是在嶽飛身後近一千年以來的曆史中,在一次次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中,嶽武穆王的言辭思想真正激勵了無數仁人義士的信念和身行,激勵了無數後來的誌士義無返顧地投入到報國護民的曆史大潮中,明代抗清義士有詩"日月雙懸於氏墓,西子湖邊有我師"。

因此說,嶽飛完全可以躋身於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最有成就的思想家行列,他與佛陀、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等諸賢哲一樣,是"確立中華民族主流思想的關鍵"。

(作者係抗日戰爭紀念協會會員、嶽飛研究愛好者)